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企改革暨紀錄片《絕境求生》理論研討會在中央黨校舉行

“國企改革暨紀錄片《絕境求生》理論研討會”嘉賓合影

4月15日, 由中央黨校報刊社主辦的“國企改革暨紀錄片《絕境求生》理論研討會”在中央黨校育園樓舉行。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徐偉新在會議開幕式上致辭,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邵甯、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出席會議並講話。 國有重點大型企業原監事會主席熊志軍,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原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孫又奇,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原總裁臧景范,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郭鋒,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業務總監鄭成新, 中央黨校教授、經濟學部主任韓保江,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研究生院院長李曙光,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北京市破產法學會會長王欣新, 甘肅省經貿委原主任任繼東,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
西南政法大學副校長商文江,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張春曉, 中央黨校政法部教授王偉, 安徽電視臺副總編輯禹成明、紀錄片《絕境求生》總導演李涓等專家學者, 以及中國銀行副行長張青松等中央黨校學員代表參加了會議。 中央黨校報刊社社長許寶健、中央黨校報刊社副總編輯楊英傑分別主持會議。

徐偉新在致辭中指出,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綜合研判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也是實踐證明能夠解決當前我國經濟領域一系列深層次問題的根本之策。 國有企業如何貫徹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是當前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為進一步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特別是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方面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 中央黨校報刊社主辦這次研討會, 請相關部門的領導、企業家、黨校的部分學員以及專家學者, 圍繞著國有企業改革和紀錄片《絕境求生》暢談體會, 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企改革總結經驗、獻計獻策, 很有意義。 紀錄片《絕境求生》為依法治理“僵屍企業”提供了一個真實的可操作的重要案例, 為我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企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新的路徑和方法, 值得研討和宣傳。

邵寧在講話中指出, 《絕境求生》是一部很好的電視片紀錄片, 它用電視鏡頭記錄了一個國有企業改革的真實過程。

中核鈦白的破產重整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經濟效果、社會效果都很好, 值得記錄下來, 也值得總結。 中核鈦白的破產重整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社會代價, 企業、職工、債權人幾方面的損失都比較小。 電視片揭示了三個關鍵因素:第一, 對國有企業和職工的深厚感情。 負責重整的同志本著對企業和職工負責的態度制定了既保企業也保職工的重整方案。 第二, 信達公司的不懈努力。 作為債轉股後的大股東, 信達是踏破鐵鞋在全國尋找合格的重組方後才獲得成功。 第三, 民營企業家李建鋒的個人素質。 李建鋒接手企業後, 真投入、真解決問題, 和職工一起克服困難、付出了艱苦的努力, 才使企業獲得了新生。

鄭新立在講話中指出,

當前國企改革發展面臨很多矛盾和問題,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要把握好四個重點:第一, 對國有資產的管理要從管資產為主向管資本為主轉變。 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國企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 第二, 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 現在我們國有企業債務率比較高, 要降低債務率, 唯一正確的途徑就是擴大直接融資。 第三, 允許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企業實行員工持股制。 實行員工持股, 特別是核心層持股、老員工持股, 可以使企業的管理層和老員工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 第四, 把企業党的建設的優勢打造為國際競爭的優勢, 不要認為党的建設是可有可無或礙手礙腳。

熊志軍指出, 紀錄片《絕境求生》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這個片子所提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路徑,對國企改革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參照性。當前的國企改革要注意三個問題:一是頂層設計的問題。過去我們不注重頂層設計,的確有弊端,現在強調頂層設計,但是有了頂層設計的同時,還離不開基層的實踐探索。二是規範和創新的問題。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必須規範,但是規範的同時還要鼓勵創新。三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問題。這也是生產要素的重組和體制機制的再造。要積極推動國有企業要素重組和體制機制的再造。

鄭成新在發言中介紹了中核鈦白重組案例,論述了重整制度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作用。他指出,重整制度的積極適用是依法治理“僵屍企業”的內在要求,將順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的目標,並強調“要盡可能多兼併重組、少破產清算”的方式實施,這實際上就是要求多適用破產法的重整制度實現企業債務重組。按照企業主體、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原則,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依法通過兼併重組、債務重組等方式積極穩妥推動“僵屍企業”的治理。中核鈦白重整案例不失為依法治理“僵屍企業”,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防範金融風險的積極嘗試,並可以為其他困境企業危機化解提供積極、有效的借鑒。

韓保江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根本的問題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去“僵屍企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關鍵,《絕境求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操作案例。這個片子折射出我們當前改革的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就是怎麼樣讓市場在配置資源當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韓保江說,去“僵屍企業”有三個層面:第一,去“僵屍企業”是讓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第二,去“僵屍企業”實際上是國有企業發展機制的再造。第三,去“僵屍企業”可以概括為“三個有利於”: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國有企業改革,有利於非公經濟的發展。

張占斌在發言中強調,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定要注意“市場經濟”前面還有“社會主義”四個字,因此我們的市場經濟不同於西方的市場經濟。我們加上“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所以在推進國有企業的過程中,怎麼能夠找對人、找到有事業心、責任心的人非常關鍵。其次,怎麼能夠在改革中保護好積極性,把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協調好,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郭鋒指出,中核鈦白重組案例,體現了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個案例入選最高法院2016年發佈的全國企業重組十大經典案例。它是運用市場化方式推動企業成長,使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經濟效果都達到了最佳。同時這個案例還實現了股東利益、債權人利益和職工利益三方利益的多贏。通過這個案例也反映出人民法院從服務大局出發,充分利用司法手段,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處理“僵屍企業”提供良好的司法服務和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王欣新認為,《絕境求生》紀錄片生動描述了中核鈦白公司通過適用《破產法》重整獲得再生的過程,給我們提供了三點認識和啟示:第一,有助於我們去充分全面地認識《破產法》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第二,《破產法》是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國企改革、處置“僵屍企業”、優化資源配置的市場化、法治化的工具。中核鈦白在重整之前已經是一個上市公司,但是它並沒有真正實現現代企業的法人治理機制,這個機制是在經歷了這次破產重整的洗禮之後才真正建立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破產的壓力,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改革就沒有動力。第三,《破產法》的實施需要一個健全的市場環境。

孫又奇、臧景范、任繼東、周放生、張春曉、李曙光、王偉、李涓、禹成明等領導和專家學者都作了十分精彩的發言。

作為一家軍轉民的國有企業,中核鈦白曾是業界龍頭、中國鈦白粉市場的“黃埔軍校”,但上市僅2年多,便瀕臨退市。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對其託管經營、破產重整和並購重組,實現了國企轉型,擺脫了清算退市的厄運。該案是甘肅省第一起上市公司破產重整案。該案例被拍成國內首部企業改革案例紀錄片《絕境求生》,《絕境求生》為依法治理“僵屍企業”提供了一個真實、可借鑒、可操作的鳳凰涅槃案例。《絕境求生》先後獲得“金熊貓”紀錄片獎、中國紀錄片“學院獎”、中國並購公會“最佳推廣獎”,入選最高人民法院審判案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企業重組十大經典案例,並入選哈佛商學院“危機處理與領導力”教學案例。《絕境求生》在中央電視臺選播之後,引起業界、理論界和社會的積極反響。

與會專家認為,中核鈦白破產重整和並購重組案例之所以能夠成功,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甘肅省有關部門、嘉峪關市有關部門以及人民法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個案例啟示我們,處理“僵屍企業”不僅要強調市場化,也要注重人性化。“僵屍企業”之所以能夠絕境求生,很重要的是有業務能力強、政治素質好的專業團隊,要選擇合格的戰略投資者,同時還需要有一個有德性的企業家。《絕境求生》最大的現實意義在於促使人們把對市場經濟關注的視角從市場准入(入口)和市場運行(過程),投向了過去被忽略了的市場退出(出口)。如何進一步強化企業退出機制,應當成為我們下一步的改革重點。《絕境求生》這部紀錄片,講述了政府如何運用法治的力量、市場的力量和社會共治的力量,讓一家經營極其困難的企業得以重生的故事。這對於我們當前依法治理“僵屍企業”,完善市場退出機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這個案例是一個依靠法治、共治和市場的力量,進而平衡社會利益的一個經典案例。這個案例展示了法治的力量,展示了共治的力量,展示了市場的力量。

研討會上,與會領導和專家學者觀看了《絕境求生》紀錄片。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業務總監鄭成新,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中核鈦白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邱北,紀錄片《絕境求生》總導演李涓向中央黨校學員代表贈送了《絕境求生》案例光碟。

這個片子所提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路徑,對國企改革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參照性。當前的國企改革要注意三個問題:一是頂層設計的問題。過去我們不注重頂層設計,的確有弊端,現在強調頂層設計,但是有了頂層設計的同時,還離不開基層的實踐探索。二是規範和創新的問題。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必須規範,但是規範的同時還要鼓勵創新。三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問題。這也是生產要素的重組和體制機制的再造。要積極推動國有企業要素重組和體制機制的再造。

鄭成新在發言中介紹了中核鈦白重組案例,論述了重整制度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積極作用。他指出,重整制度的積極適用是依法治理“僵屍企業”的內在要求,將順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的目標,並強調“要盡可能多兼併重組、少破產清算”的方式實施,這實際上就是要求多適用破產法的重整制度實現企業債務重組。按照企業主體、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原則,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依法通過兼併重組、債務重組等方式積極穩妥推動“僵屍企業”的治理。中核鈦白重整案例不失為依法治理“僵屍企業”,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防範金融風險的積極嘗試,並可以為其他困境企業危機化解提供積極、有效的借鑒。

韓保江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根本的問題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去“僵屍企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關鍵,《絕境求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操作案例。這個片子折射出我們當前改革的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就是怎麼樣讓市場在配置資源當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韓保江說,去“僵屍企業”有三個層面:第一,去“僵屍企業”是讓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第二,去“僵屍企業”實際上是國有企業發展機制的再造。第三,去“僵屍企業”可以概括為“三個有利於”: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國有企業改革,有利於非公經濟的發展。

張占斌在發言中強調,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定要注意“市場經濟”前面還有“社會主義”四個字,因此我們的市場經濟不同於西方的市場經濟。我們加上“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所以在推進國有企業的過程中,怎麼能夠找對人、找到有事業心、責任心的人非常關鍵。其次,怎麼能夠在改革中保護好積極性,把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協調好,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郭鋒指出,中核鈦白重組案例,體現了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個案例入選最高法院2016年發佈的全國企業重組十大經典案例。它是運用市場化方式推動企業成長,使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經濟效果都達到了最佳。同時這個案例還實現了股東利益、債權人利益和職工利益三方利益的多贏。通過這個案例也反映出人民法院從服務大局出發,充分利用司法手段,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處理“僵屍企業”提供良好的司法服務和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王欣新認為,《絕境求生》紀錄片生動描述了中核鈦白公司通過適用《破產法》重整獲得再生的過程,給我們提供了三點認識和啟示:第一,有助於我們去充分全面地認識《破產法》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第二,《破產法》是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國企改革、處置“僵屍企業”、優化資源配置的市場化、法治化的工具。中核鈦白在重整之前已經是一個上市公司,但是它並沒有真正實現現代企業的法人治理機制,這個機制是在經歷了這次破產重整的洗禮之後才真正建立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破產的壓力,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改革就沒有動力。第三,《破產法》的實施需要一個健全的市場環境。

孫又奇、臧景范、任繼東、周放生、張春曉、李曙光、王偉、李涓、禹成明等領導和專家學者都作了十分精彩的發言。

作為一家軍轉民的國有企業,中核鈦白曾是業界龍頭、中國鈦白粉市場的“黃埔軍校”,但上市僅2年多,便瀕臨退市。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對其託管經營、破產重整和並購重組,實現了國企轉型,擺脫了清算退市的厄運。該案是甘肅省第一起上市公司破產重整案。該案例被拍成國內首部企業改革案例紀錄片《絕境求生》,《絕境求生》為依法治理“僵屍企業”提供了一個真實、可借鑒、可操作的鳳凰涅槃案例。《絕境求生》先後獲得“金熊貓”紀錄片獎、中國紀錄片“學院獎”、中國並購公會“最佳推廣獎”,入選最高人民法院審判案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企業重組十大經典案例,並入選哈佛商學院“危機處理與領導力”教學案例。《絕境求生》在中央電視臺選播之後,引起業界、理論界和社會的積極反響。

與會專家認為,中核鈦白破產重整和並購重組案例之所以能夠成功,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甘肅省有關部門、嘉峪關市有關部門以及人民法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個案例啟示我們,處理“僵屍企業”不僅要強調市場化,也要注重人性化。“僵屍企業”之所以能夠絕境求生,很重要的是有業務能力強、政治素質好的專業團隊,要選擇合格的戰略投資者,同時還需要有一個有德性的企業家。《絕境求生》最大的現實意義在於促使人們把對市場經濟關注的視角從市場准入(入口)和市場運行(過程),投向了過去被忽略了的市場退出(出口)。如何進一步強化企業退出機制,應當成為我們下一步的改革重點。《絕境求生》這部紀錄片,講述了政府如何運用法治的力量、市場的力量和社會共治的力量,讓一家經營極其困難的企業得以重生的故事。這對於我們當前依法治理“僵屍企業”,完善市場退出機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這個案例是一個依靠法治、共治和市場的力量,進而平衡社會利益的一個經典案例。這個案例展示了法治的力量,展示了共治的力量,展示了市場的力量。

研討會上,與會領導和專家學者觀看了《絕境求生》紀錄片。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業務總監鄭成新,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中核鈦白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邱北,紀錄片《絕境求生》總導演李涓向中央黨校學員代表贈送了《絕境求生》案例光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