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伴侶出軌,你能做的除了憤怒還有什麼?

作為吃瓜群眾的一員, 這些年, 我瓜都吃膩了。

出軌已經不再是驚天大新聞, 畢竟“人性的出口”嘛。 而陳羽凡的回應一貫地模糊。

其實大家並不真的關心別人的私生活, 只是在圍觀談論的時候, 可以察覺到自己對於一些事情的態度而已。

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 人們對於出軌的態度是較為一致的, 對於另一半的回應(離婚, 或原諒、繼續生活), 這兩種選擇的態度截然不同:離婚則大家拍手稱快, 原諒Ta就替受害者感到不公和惋惜。

今天, 我們主要想談談其中之一:原諒。

婚姻出現問題, 當然可以選擇分開,

分開後也各自有星辰大海。

但如果雙方是很珍惜這段關係的, 認為還有繼續再一起的可能時, 作為被傷害的人, 是否要原諒他們?

對於“出軌的都是渣!分!不分留著過年嗎?” 這種想法, 暫且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

所以這裡的前提是, 雙方都認為還有未來可談, 並且最終目的是重建這段關係, 防止錯誤的再次發生。

那麼, 原諒真的能夠達到最終的目的嗎?

理論上, 是怎樣解釋原諒的?

1. 小天使:寬恕能夠引發感激

互惠理論(reciprocity)認為, 個體通常會對於那些對他們好的人產生歉疚和感恩。 而“原諒過失”就是一個人對於另一個人施予的恩惠。

這時選擇原諒的一方所期待的是, 出軌的一方會對自己抱有虧欠, 洗心革面, 絕不再犯, 甚至因此對自己更好。

2. 小惡魔:懲罰才會汲取教訓

操作條件作用(operant learning)則認為, 行為改變只能通過後續的獎懲來塑造。 而原諒相當於撤銷了之後的懲罰和後果。

伴侶對你造成了傷害, 但是Ta沒有受到任何教訓, 因此Ta無法習得“自己做錯事”, 就很可能會再犯。 按照這個邏輯,

原諒是沒有用的, 只會讓人再次犯錯。

看起來兩種說法是完全相悖的。 但畢竟, 這只是理論。

那我們看看現實情況又是怎樣的?

就算是大街上被陌生人撞倒, 我們可能還會介懷地念道“什麼人呐, 看不看路啊!” 更何況在親密關係中被另一半所傷。

偷吃、劈腿、婚內出軌……不管是從這些事件爆出後群眾的憤怒的情緒、輿論, 還是從現實生活中的感受來看, 無疑都是最難以原諒的。

背叛與欺騙的前提是信任。 只有信任過一個人, 才能在後來被欺騙、被背叛。

所以, 當我們選擇相信一個人, 進入一段親密關係, 也同時把自己脆弱的一面暴露給對方, 賦予了對方傷害我們的權利。 而這些傷害的背後, 是親密關係中信任感的崩塌。

人們都說愛一個人是既有了鎧甲, 又同時有了軟肋, 而出軌就像是軟肋紮心吧。

為什麼原諒他人這麼難?

1. 對憤怒的反芻

憤怒是被傷害之後正常產生的憤怒情緒, 人們通常有一種反芻(anger rumination)的思維方式, 即對於痛苦的細節反復回憶, 仔細咀嚼。 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Ta怎麼能這樣對我!?”

這種強迫性思考會給受到傷害的人帶來一些控制感, 人們會以為自己已經完全知曉了整個情況, 但其實, 對於憤怒的反芻帶來的會是更多的痛苦。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控制不住的想, 越想越生氣。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 《黑鏡》有一集可以算把反芻思維推到了極致, 人們可以任意重播、展示以前的記憶。丈夫抓住了妻子偷情證據,憤怒之下逼著妻子重播給他看。結局怎樣,《黑鏡》你們懂的。

2. 對被傷害的不甘

人們難以原諒往往是因為“不甘心”,憑什麼我是受傷的那一個,憑什麼我還要原諒傷害過我的人?

但我們都不知道到底該怎麼才能“甘心”。你出一尺我出一丈?還是摔門而出、果斷離婚?電視劇裡常說“就算把這個人千刀萬剮,也難解我心頭之恨”,可見一味懲罰是無法真正消除痛苦的。

而且這些都違背了文章開始提到的大前提:無所謂原不原諒,其實你已經不願意繼續這段關係了。

真正的原諒是什麼樣子?

首先,我們來看看原諒不是什麼。

原諒不等於:

大度善良、做好人:大人不記小人過

無能懦弱、沒有還擊之力:沒法報復,原諒起碼讓自己好看一點

輕易放過別人、讓他們逃脫:就這麼輕易原諒他?

不得已的無奈之舉:只能原諒了,不然能怎麼辦呢

忘記過去:忘記對方的劣跡、自己痛苦的經歷

但以上這些關於原諒的觀念,往往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看到的樣子:原諒意味著善良軟弱、甚至是“裝聖母鋪灑人間大愛”。

那麼原諒到底是什麼?

它是選擇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而不是糾結於本該發生什麼,或可能發生什麼。

在經歷過背叛的創傷之後,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想 “當時要是怎樣怎樣,就好了”。

原諒意味著放棄沉溺於“過去可能還會有什麼不同”的希望,正視當下的狀態,開始對自己負責。

另外,我們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所以世上到處都是羅生門。而原諒意味著你可以從他人的視角開始思考。開始跳出,在更高的層次看待整個事件。

所以當我們開始想要原諒時,就不再是簡單地判斷一件事情是好或者壞,而是完全接受它的樣子。

原諒,更多的是指向自己,

而不是放過他人。

首先要處理自己的創傷,在應激事件發生後,這時親密關係正處於急性應激期,典型的行為可能包括:

情緒不穩定:在哭泣、憤怒、充滿希望之間來回轉換

敏感易變:反芻思考關於整個事件的細節,對於對方的行為格外焦慮

後遺症:失眠、噩夢、注意力不集中、回避(創傷情景或討論創傷)

強迫行為:強迫性消費、鍛煉、進食

遭受背叛之後,產生的憤怒、恨意、悲痛、感到被侮辱,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並且是必須要被處理的。只有這些情緒癒合之後,原諒才能開始。

在這個階段,關鍵要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處理自己的被撕裂的生活和羞恥感,重建自我和自信,而不是先把所有的火力開向對方。

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之後,才可以開始雙方的關係修復。這時的主要任務是:

真誠地討論:雙方需要共情彼此,傾聽對方的感受,公開地談論事件背後的原因,對於彼此的期望等。

明確表達邊界:包括伴侶雙方的邊界,以及出軌一方和外界的邊界,在一段時間內,行為上需有明確的控制。

信任感重建:保持言行一致。

尋求幫助:必要時候可以引入家庭婚姻諮詢,來改變整個系統的動力。

當信任感重新建立之後,原諒就自然而然達到了。某種程度上說,原諒並不是一個可以主動選擇的態度,一個人越“想要”原諒,往往越適得其反。

所以原諒不用刻意追尋,它更多像是個體在與自己和解道路上,重建自己生活的過程中,所衍生的副產物。

電影《消失的愛人》中,妻子為了報復出軌的丈夫,自編自導了一出失蹤謀殺大戲,讓全社會對丈夫進行了一次審判,多麼“成功”的報復。

最終二人和諧美滿地站在鏡頭前表演恩愛,實則彼此相互折磨,需要帶著面具度過後半生。他們都對對方犯下了重罪。

無論你是否選擇原諒對方,都願你能繼續生活,仍舊擁有愛的能力。

Living and loving again.

想要獲得高品質的心理服務,尋找適合你的專業心理諮詢師,

請查看簡單心理官網www.jiandanxinli.com

人們可以任意重播、展示以前的記憶。丈夫抓住了妻子偷情證據,憤怒之下逼著妻子重播給他看。結局怎樣,《黑鏡》你們懂的。

2. 對被傷害的不甘

人們難以原諒往往是因為“不甘心”,憑什麼我是受傷的那一個,憑什麼我還要原諒傷害過我的人?

但我們都不知道到底該怎麼才能“甘心”。你出一尺我出一丈?還是摔門而出、果斷離婚?電視劇裡常說“就算把這個人千刀萬剮,也難解我心頭之恨”,可見一味懲罰是無法真正消除痛苦的。

而且這些都違背了文章開始提到的大前提:無所謂原不原諒,其實你已經不願意繼續這段關係了。

真正的原諒是什麼樣子?

首先,我們來看看原諒不是什麼。

原諒不等於:

大度善良、做好人:大人不記小人過

無能懦弱、沒有還擊之力:沒法報復,原諒起碼讓自己好看一點

輕易放過別人、讓他們逃脫:就這麼輕易原諒他?

不得已的無奈之舉:只能原諒了,不然能怎麼辦呢

忘記過去:忘記對方的劣跡、自己痛苦的經歷

但以上這些關於原諒的觀念,往往是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看到的樣子:原諒意味著善良軟弱、甚至是“裝聖母鋪灑人間大愛”。

那麼原諒到底是什麼?

它是選擇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而不是糾結於本該發生什麼,或可能發生什麼。

在經歷過背叛的創傷之後,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想 “當時要是怎樣怎樣,就好了”。

原諒意味著放棄沉溺於“過去可能還會有什麼不同”的希望,正視當下的狀態,開始對自己負責。

另外,我們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所以世上到處都是羅生門。而原諒意味著你可以從他人的視角開始思考。開始跳出,在更高的層次看待整個事件。

所以當我們開始想要原諒時,就不再是簡單地判斷一件事情是好或者壞,而是完全接受它的樣子。

原諒,更多的是指向自己,

而不是放過他人。

首先要處理自己的創傷,在應激事件發生後,這時親密關係正處於急性應激期,典型的行為可能包括:

情緒不穩定:在哭泣、憤怒、充滿希望之間來回轉換

敏感易變:反芻思考關於整個事件的細節,對於對方的行為格外焦慮

後遺症:失眠、噩夢、注意力不集中、回避(創傷情景或討論創傷)

強迫行為:強迫性消費、鍛煉、進食

遭受背叛之後,產生的憤怒、恨意、悲痛、感到被侮辱,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並且是必須要被處理的。只有這些情緒癒合之後,原諒才能開始。

在這個階段,關鍵要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處理自己的被撕裂的生活和羞恥感,重建自我和自信,而不是先把所有的火力開向對方。

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之後,才可以開始雙方的關係修復。這時的主要任務是:

真誠地討論:雙方需要共情彼此,傾聽對方的感受,公開地談論事件背後的原因,對於彼此的期望等。

明確表達邊界:包括伴侶雙方的邊界,以及出軌一方和外界的邊界,在一段時間內,行為上需有明確的控制。

信任感重建:保持言行一致。

尋求幫助:必要時候可以引入家庭婚姻諮詢,來改變整個系統的動力。

當信任感重新建立之後,原諒就自然而然達到了。某種程度上說,原諒並不是一個可以主動選擇的態度,一個人越“想要”原諒,往往越適得其反。

所以原諒不用刻意追尋,它更多像是個體在與自己和解道路上,重建自己生活的過程中,所衍生的副產物。

電影《消失的愛人》中,妻子為了報復出軌的丈夫,自編自導了一出失蹤謀殺大戲,讓全社會對丈夫進行了一次審判,多麼“成功”的報復。

最終二人和諧美滿地站在鏡頭前表演恩愛,實則彼此相互折磨,需要帶著面具度過後半生。他們都對對方犯下了重罪。

無論你是否選擇原諒對方,都願你能繼續生活,仍舊擁有愛的能力。

Living and loving again.

想要獲得高品質的心理服務,尋找適合你的專業心理諮詢師,

請查看簡單心理官網www.jiandanxinli.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