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娃漂洋過海當小留?英國娃卻要用上海數學課本啦

大江東:讓娃漂洋過海當小留?英國娃卻要用上海數學課本啦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薑泓冰

還在琢磨要不要讓自家娃漂洋過海去當小留學生?別一不留神去了英國小學,

發現數學課本是從上海“追殺”而來的哦!不是嚇唬你, 上海版小學數學教材3月14日在倫敦書展上簽約將出英文版, 從今年秋天起變成英國小學教材啦!親有沒有震驚到失語——英國小盆友也要像咱家娃一樣起早貪黑, 陷入填鴨式的考考考題海戰術?

嘿嘿, 咱先別眉頭打結、杏眼圓睜, 替英國小盆友們焦慮, 也千萬別低估英國政府和專家的教育決策和智商水準, 以為人家被中國應試忽悠了。 且聽大江東工作室的東姐, 把這個中國現代教育史上還是破天荒頭一回的“教育出口”故事, 從頭幫大家捋一遍……

上海數學教師在英國學校進行教學交流。

2016年11月7日, 一批英國教師代表在上海參加新一輪中英數學教師交流專案啟動儀式。 (攝影:孟群)

破天荒頭一回, 上海小學數學教材“出口”西方

這次引進教材, 其實是英格蘭8000所中小學全面引入“上海數學教育模式”的配套專案。 去年7月, 英國政府決定, 未來四年投入4100萬英鎊, 持續開展中英數學教育交流專案, 在中小學廣泛推廣上海經驗。

在2017年倫敦書展第一天上午,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副總裁毛文濤和Collins Learning 總經理科林·休斯簽約。

(攝影:蘇貽鳴)

3月14日, 2017年倫敦書展第一天, 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與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簽訂協定, 該集團旗下Collins Learning出版公司將翻譯出版上海基礎教育數學教材, 今年9月出版。 英國部分小學將從今年秋天陸續使用上海小學一至六年級數學課本、課本練習部分和教師用書, 共計36個品種。

倫敦書展是僅次於法蘭克福的國際第二大書展, 超過100個國家上千家出版商參展, 中國展團帶去千餘冊圖書。 沒想到, 大規模成套“走出去”的中國書, 竟是一套小學教材!

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發佈新聞說:“這套教材在過去十多年已在上海取得驚人成就……”已有200年教育圖書出版史的Collins Learning相關負責人稱之為“世界領先的”, “一部縝密的基礎數學課程……將為提升青少年數學能力做出巨大的貢獻, 這對他們的未來和人生都是必要的。”

兩年前,該出版集團已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合作,將上海知名教輔《一課一練》數學分冊“進口”英國。雖然根據“國情”略有變化,但從封面裝幀題目難度,基本還是“原汁原味”、中國孩子和家長都熟悉的那款。

中國老師成了“傳說”,繼“中國製造”之後,中國教育開始“走出去”

參與中英數學教師交流專案的上海數學教師在英國學校授課。

為啥要引進上海教材?

2016年12月6日,中英兩國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四次會議在上海進行,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與英國衛生大臣亨特作為雙方主席簽署《聯合宣言》和10余項合作協定,在公佈的中英人文交流3年合作成果清單裡,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英中小學數學教師交流專案,中英互派交流了400多名數學教師、教育管理人員、專家及研究人員。

上海市實驗學校馮軼騁參加了兩輪交流,一次在英國南部小鎮的路易士小學,一次在曼徹斯特附近一所中學。“每次上課,課堂後都坐著周邊幾十所學校趕來聽課的老師。尤其是第二輪,老師們明顯有了準備,還會“點菜”要求講解某部分內容。”

每節交流課都上成了公開課。小組討論式課堂變成中國式“排排坐”,可以佈置少量作業,老師會留下落後生多做講解,僅兩個月,採用“中國式數學課”的學生,數學成績顯著提升。老師與學校、家長之間的溝通也格外融洽。英國主流媒體多次報導,以至於在倫敦遊覽時,被導遊認出來,嚷著“傳說中的中國老師!”陳亮老師笑說。

英國教育部委託謝菲爾德漢勒姆大學協力廠商評估,將之命名為“上海掌握教學模式”,認為引發了教學變革。英國教師反映,該項目不光帶來成績進步,也提升學生的數學熱情,增加自信心。中英數學教師交流被認為是“過去幾年中英國政府最有價值的教育倡議”。

雖然坊間時有質疑,但英國教育部國務大臣尼克·吉布說,上海的數學教學方法將成為英國學校固定標準,“讓數以千計的年輕人接觸到專業的教師和高品質的教材。”

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是我國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出資的中小學教師互派項目,也是中國學習西方建立的現代教育體系史上少有的“反哺”案例;繼“中國製造”之後,中國教育開始“走出去”,進入西方主流社會制度體系。

國際測試屢屢領先,“上海秘密”,一時傳遍全世界

2016年12月5日,英國教育國務大臣兼婦女及平等事務部長賈斯蒂·格裡寧率領英國教育代表團前往上海洋涇菊園實驗學校參觀訪問 攝影:張鎖慶

英國對中國教育的興趣,源於上海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TALIS(教師教學國際調查)等測試中的搶眼表現。

PISA是一項三年一度的國際性調查,旨在通過測試15歲學生的技能和知識評估全球範圍的教育系統。已超過70個經濟體的學生參加了測評。

2009年和2012年,上海學生兩次參加PISA測試,在閱讀、數學和科學領域均創佳績,數學成績和相關金融素養,尤其令人矚目。而初中教師在TALIS多個維度也處於全球領先。

上海基礎教育由此受到全球關注,紛紛趕到上海“探秘”中小學數學課堂。2013年11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作者湯瑪斯·弗裡德曼,悄悄在上海閔行區梅隴鎮南市郊接合部一所農民工隨遷子女聚集的普通小學聽了一天課,發文宣稱找到了中國社會快速進步的教育訣竅、基礎教育的“上海秘密”。

英國反應神速。2014年,中英數學教師交流啟動。項目由中英兩國教育部商定,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師範大學、英國國家教學與領導力學院、英國卓越數學教學中心共同實施。在短暫的爭議後,贏得英國各界一致好評。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張民選告訴東姐,中英交流引起全球廣泛關注。美國、芬蘭、南非、馬來西亞、哥倫比亞等國的教育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銀行均到上海“探秘”,邀請進行類似的教學交流活動。阿聯酋、馬來西亞、肯亞等國紛紛希望“進口”上海教師代表團。

新一輪中英數學教師交流專案啟動。攝影:孟群

解讀“上海經驗”:最好的教育並非“生活在別處”,就在我們的探索變革路上

上海是全國第一個整體通過教育均衡發展驗收的省市。“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終身發展”、“辦好家門口每一所學校”、“抬高義務教育底部”,東姐長年採訪耳熟能詳。為遵循教育規律,保護個性和創造力,上海在所有小學推行“零起點”教學和等第制評價,嚴禁拔高教學要求,遏制“分分計較”。上海市教委主任蘇明說,上海不僅確保每一位孩子“有學上”這一底線公平,更讓每個孩子“上好學”,促進他們養成良好習慣、提升學習能力,充滿自信走出學校。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一年級學生在上數學課。攝影:李立基

英國人如此歸納“上海掌握教學模式”:教師相信只要給予有效的學習機會和支持,每個學生都能數學進步;課內,教師通過“變式教學”和緊扣數學學習關鍵的練習,確保學生掌握所教內容;課後,通過因人而異的作業,進行“小步前進”式指導,加深學生掌握知識,學會“流暢”運算。

“中國基礎教育有很多好經驗,通過別人的眼睛發現,才引起我們重視。”張民選教授舉例說,英國老師總結出上海數學教學具有對學生的高期待、小步走、分層遞進、變式教學等優點,最近還發現了“記憶與理解巧妙平衡”的優勢。教師教研制度、推動教育均衡化的制度優勢也頗受老外重視。“通過交流,我們也增強了中國教育文化的自信。”

對中國教育,眼下抱怨和焦慮集中。來自域外的認可,或讓我們不再一味相信“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而會更客觀地面對中國式教育得與失——教育改革,不應把孩子和髒水一起倒掉。

一個創造了經濟奇跡的國家,在教育上不可能一無是處。“上海教育”在異域落地,是件值得欣喜的大事件。能為另一文化背景成長的孩子帶來美好未來,為人類教育進步提供更多路徑,是讓世界瞭解中國,聽懂中國、理解中國的好契機。

在教育改革長路上,我們既要敞開懷抱,相容並蓄,又要珍視自己的長處,而不是熊瞎子掰苞米式一路走一路丟,才可能養成更好的教育。我們的民族,也才能挺起胸膛站穩世界前排。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上海師範大學相關專案組提供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薑泓冰)

這對他們的未來和人生都是必要的。”

兩年前,該出版集團已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合作,將上海知名教輔《一課一練》數學分冊“進口”英國。雖然根據“國情”略有變化,但從封面裝幀題目難度,基本還是“原汁原味”、中國孩子和家長都熟悉的那款。

中國老師成了“傳說”,繼“中國製造”之後,中國教育開始“走出去”

參與中英數學教師交流專案的上海數學教師在英國學校授課。

為啥要引進上海教材?

2016年12月6日,中英兩國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四次會議在上海進行,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與英國衛生大臣亨特作為雙方主席簽署《聯合宣言》和10余項合作協定,在公佈的中英人文交流3年合作成果清單裡,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英中小學數學教師交流專案,中英互派交流了400多名數學教師、教育管理人員、專家及研究人員。

上海市實驗學校馮軼騁參加了兩輪交流,一次在英國南部小鎮的路易士小學,一次在曼徹斯特附近一所中學。“每次上課,課堂後都坐著周邊幾十所學校趕來聽課的老師。尤其是第二輪,老師們明顯有了準備,還會“點菜”要求講解某部分內容。”

每節交流課都上成了公開課。小組討論式課堂變成中國式“排排坐”,可以佈置少量作業,老師會留下落後生多做講解,僅兩個月,採用“中國式數學課”的學生,數學成績顯著提升。老師與學校、家長之間的溝通也格外融洽。英國主流媒體多次報導,以至於在倫敦遊覽時,被導遊認出來,嚷著“傳說中的中國老師!”陳亮老師笑說。

英國教育部委託謝菲爾德漢勒姆大學協力廠商評估,將之命名為“上海掌握教學模式”,認為引發了教學變革。英國教師反映,該項目不光帶來成績進步,也提升學生的數學熱情,增加自信心。中英數學教師交流被認為是“過去幾年中英國政府最有價值的教育倡議”。

雖然坊間時有質疑,但英國教育部國務大臣尼克·吉布說,上海的數學教學方法將成為英國學校固定標準,“讓數以千計的年輕人接觸到專業的教師和高品質的教材。”

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是我國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出資的中小學教師互派項目,也是中國學習西方建立的現代教育體系史上少有的“反哺”案例;繼“中國製造”之後,中國教育開始“走出去”,進入西方主流社會制度體系。

國際測試屢屢領先,“上海秘密”,一時傳遍全世界

2016年12月5日,英國教育國務大臣兼婦女及平等事務部長賈斯蒂·格裡寧率領英國教育代表團前往上海洋涇菊園實驗學校參觀訪問 攝影:張鎖慶

英國對中國教育的興趣,源於上海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TALIS(教師教學國際調查)等測試中的搶眼表現。

PISA是一項三年一度的國際性調查,旨在通過測試15歲學生的技能和知識評估全球範圍的教育系統。已超過70個經濟體的學生參加了測評。

2009年和2012年,上海學生兩次參加PISA測試,在閱讀、數學和科學領域均創佳績,數學成績和相關金融素養,尤其令人矚目。而初中教師在TALIS多個維度也處於全球領先。

上海基礎教育由此受到全球關注,紛紛趕到上海“探秘”中小學數學課堂。2013年11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作者湯瑪斯·弗裡德曼,悄悄在上海閔行區梅隴鎮南市郊接合部一所農民工隨遷子女聚集的普通小學聽了一天課,發文宣稱找到了中國社會快速進步的教育訣竅、基礎教育的“上海秘密”。

英國反應神速。2014年,中英數學教師交流啟動。項目由中英兩國教育部商定,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師範大學、英國國家教學與領導力學院、英國卓越數學教學中心共同實施。在短暫的爭議後,贏得英國各界一致好評。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張民選告訴東姐,中英交流引起全球廣泛關注。美國、芬蘭、南非、馬來西亞、哥倫比亞等國的教育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銀行均到上海“探秘”,邀請進行類似的教學交流活動。阿聯酋、馬來西亞、肯亞等國紛紛希望“進口”上海教師代表團。

新一輪中英數學教師交流專案啟動。攝影:孟群

解讀“上海經驗”:最好的教育並非“生活在別處”,就在我們的探索變革路上

上海是全國第一個整體通過教育均衡發展驗收的省市。“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終身發展”、“辦好家門口每一所學校”、“抬高義務教育底部”,東姐長年採訪耳熟能詳。為遵循教育規律,保護個性和創造力,上海在所有小學推行“零起點”教學和等第制評價,嚴禁拔高教學要求,遏制“分分計較”。上海市教委主任蘇明說,上海不僅確保每一位孩子“有學上”這一底線公平,更讓每個孩子“上好學”,促進他們養成良好習慣、提升學習能力,充滿自信走出學校。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一年級學生在上數學課。攝影:李立基

英國人如此歸納“上海掌握教學模式”:教師相信只要給予有效的學習機會和支持,每個學生都能數學進步;課內,教師通過“變式教學”和緊扣數學學習關鍵的練習,確保學生掌握所教內容;課後,通過因人而異的作業,進行“小步前進”式指導,加深學生掌握知識,學會“流暢”運算。

“中國基礎教育有很多好經驗,通過別人的眼睛發現,才引起我們重視。”張民選教授舉例說,英國老師總結出上海數學教學具有對學生的高期待、小步走、分層遞進、變式教學等優點,最近還發現了“記憶與理解巧妙平衡”的優勢。教師教研制度、推動教育均衡化的制度優勢也頗受老外重視。“通過交流,我們也增強了中國教育文化的自信。”

對中國教育,眼下抱怨和焦慮集中。來自域外的認可,或讓我們不再一味相信“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而會更客觀地面對中國式教育得與失——教育改革,不應把孩子和髒水一起倒掉。

一個創造了經濟奇跡的國家,在教育上不可能一無是處。“上海教育”在異域落地,是件值得欣喜的大事件。能為另一文化背景成長的孩子帶來美好未來,為人類教育進步提供更多路徑,是讓世界瞭解中國,聽懂中國、理解中國的好契機。

在教育改革長路上,我們既要敞開懷抱,相容並蓄,又要珍視自己的長處,而不是熊瞎子掰苞米式一路走一路丟,才可能養成更好的教育。我們的民族,也才能挺起胸膛站穩世界前排。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上海師範大學相關專案組提供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薑泓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