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點滴|鮑勃·狄倫:有沒有一個人住在你心裡,不能碰,忘不掉

導語:似乎總有那麼個深夜, 我們會突然想起埋藏在心裡很久的一個人, 那就像是印刻在青春記憶裡的一個符號, 拾起時心痛, 放下時空洞。

幾年前, 第一次看《阿甘正傳》時, 我和許多人一樣, 曾被女神珍妮演唱的那首“答案在風中飄”深深的吸引, “一個人要抬頭多少次, 才能仰望天空的美”, 那伴著吉他聲淺吟的一個個疑問, 仿佛一瞬間抓住了所有人的心。

當人們都驚異於這首歌的旋律與歌詞背後深刻的政治含義時, 似乎都沒人料到, 這會出自於一個年輕的男孩兒之手。 而這個人, 就是後來對世界民謠音樂與詩歌文學同時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力的人物——鮑勃·狄倫

1962年, 美國最著名的音樂唱片公司——哥倫比亞唱片破天荒的與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民謠歌手簽下了合約, 並于同年推出了名為《Bob Dylan》的處女作專輯, 珍妮唱的這首“答案在風中飄”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當無數粉絲都為之瘋狂的時候, 沒有人注意到, 還有個女孩一直默默的陪伴在鮑勃狄倫身後。

1961年的夏天, 在鮑勃狄倫到達紐約的半年後, 他遇見了十七歲的蘇西。 狄倫說:“她有金黃的秀髮、白皙的皮膚和熱情的義大利人的血統。 空氣中突然充滿了芭蕉葉的芬芳。 我們開始談天, 而我的頭一直暈暈乎乎的。 我聽見了丘比特張弓搭箭的聲音, 他的箭正中了我的心, 並帶走了它。 ”

狄倫對蘇西完全是一見鍾情, 之後他的腦子裡除了再見到這位僅有一面之緣的迷人女子之外, 再無其他念頭。 即便蘇西的母親對自己的女兒和這樣一個饑一頓飽一頓、居無定所的“垮掉的一代”的典型來往非常惱火, 他還是希望再見她一面。 而一星期後的第二次見面, 便讓他們墮入了愛河。

1962年年初, 狄倫和蘇西一同搬進了一間狹小的兩室公寓裡。 狄倫第一次生活在屬於自己的房子裡, 自己裝修、自己打掃、自己生火, 同時這也是他第一次和別人一同生活。 和想像中無異, 充斥著愛情、分享與交流的生活讓他目眩神迷。

狄倫曾給蘇西寫過一封算不上情書的信, 語氣充滿著調皮的味道, 卻感動了無數人。

鮑勃·狄倫曾給他的初戀女友蘇西·羅圖洛寫過一封信, 動人無數:

這兒什麼也沒發生

狗在等著出門 賊在等著老婦人

孩子們在等著上學 條子們在等著揍人

每個人都在等著更涼快的天氣

而我 只是在等你

那些美好就在我們身邊

但卻沒有被留意

……

然而這個浪漫愛情故事的最後, 鮑勃狄倫和蘇西的感情還是走向了幻滅。 “一對戀人就應當融為一體。 可是, 應該誰融入誰呢?”王爾德曾這樣問道, 挑釁卻又不無道理。 這一問題同樣困擾著狄倫和蘇西。

即使生活條件不是很好, 但從小出生在紐約市皇后區的蘇西還是從她父母身上繼承了極具特點的藝術品位。

她既會畫素描, 也會畫油畫, 同時對現代戲劇和法國詩歌都很感興趣。

在這方面, 她是狄倫的啟蒙老師, “人們總說是我影響了他, 可我們之間的影響始終是相互的。 我們的愛好也總是相互滲透, 比如他會試著去讀我的藏書……他總是很真誠。 他有一雙發現的眼睛, 一種不可思議的洞察力和像海綿一樣汲取資訊的能力。 他在這方面是天才。 這種能力讓他能根據世間萬物進行創作, 概括它們的共性, 並將其轉化為文字和音樂。 ”

因此, 蘇西•羅托洛有幸見證了狄倫一天天成長為藝術家的過程。 更為珍貴的是, 她也見證了他追尋自我的過程:“最初幾年, 鮑勃就像一個在調色板上尋找顏色的畫家。 他很清楚自己要畫什麼,只需要找到合適的方法調出他想要的顏色就可以了。”

作為狄倫的戀人,蘇西傾聽著他的心聲,幫助他艱難地創作著。但同時,蘇西的個性又十分獨立,她想追求自我發展的道路,因此有時也會覺得被這種形影不離的戀愛關係束縛得喘不過氣來。

“她和狄倫在一起的時候,”多次與他們共同出席活動的羅伯特•謝爾敦形容,“總給人一種活在他陰影下的感覺。即使我能夠感覺到她敏銳的藝術洞察力,她也幾乎從不表現出……我知道她對狄倫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所以我常常告訴她要多向狄倫提提自己的需求。我不知道她是否認為自己能夠在狄倫鋪天蓋地的需求中找到自己的身份。”

事實上,狄倫在也意識到了,愛情、快樂與愉悅的背後往往隱藏著自我的內心鬥爭。愛情這場他還沒弄清楚規則的遊戲是那麼殘忍而又具有破壞性,一下就擊碎了他心中的所有確信。每天清晨,當他從他深愛的人身邊離開時,一種恍惚而充滿負罪感的情緒時常會攫取他的心:

走下門口的臺階,站在路口

我的雙眼開始模糊

於是,我回頭看著房間

那是愛人和我曾熟睡的地方

這種永不休止的饑餓感

對任何人都不再有意義

我們不過是那周而復始已似多餘的清晨

只是彼此已相隔千里

蘇西的母親建議蘇西去義大利繼續學習藝術。對蘇西來說,這個提議極具誘惑力:這既能讓她好好認識一下祖輩生活的國度,也能讓她短暫地離開狄倫一段時間,好好地審視一下他們之間的關係。

但鮑勃狄倫自然不會同意,他想盡辦法勸說她打消這個念頭。蘇西最終厭倦了鮑勃的指責和兩人之間的爭吵,於1962年6月8日和她的母親一同踏上了前往歐洲的旅途。狄倫曾問過她打算在歐洲待多長時間,得到的回答卻很含糊:不會太久,也許只是去過個夏天。

對狄倫來說,整個世界都崩塌了。他逃離了紐約,去明尼阿波利斯待了幾周,重新回到了當地的民謠圈。

在他的朋友托尼•格拉夫錄製的一張錄音帶上,狄倫在兩首歌的間隙中吐露了他悲傷的心事:“我的女朋友,她現在身在歐洲。她是坐船去的。她9月1號就會回來,直到她回來之前,我都不會住回我們的家。一個人在那裡度過的每一分鐘都太煎熬了。”

但蘇西並沒有如約在9月初回來。她在佩魯賈大學註冊入學了,要在義大利一直待到1962年年底。狄倫極度消沉,只能通過創作來逃避現實。正如他在《明天太漫長》中唱的那樣,與蘇西分開的每一秒鐘對他來說都像永恆那樣漫長:

只有當我聽見她溫柔的心跳聲

只有當她躺在我的身側時

我才願重新回到我的床上安睡

1963年,鮑勃·狄倫發佈了對他而言至關重要的一張專輯——《放任自流的鮑勃•狄倫》,在這張真正意義上讓大眾認識他的專輯封面上,他堅持放上了他與蘇西的照片。即使這段感情無疾而終,但她仍在他的生活中和藝術創作上都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僅在1963到1964年間,狄倫就有十幾首歌是寫給她或是關於她的。

鮑勃狄倫與蘇西,他們對於彼此,就像是那個埋藏在心裡最深處的影子,當雙方袒露在陽光下擁抱時,會不可避免的被太陽灼傷,卻無法完全的從心中剝離。最終,他們只能作為青春和愛情的符號存留在彼此心裡最珍貴的那塊地方。而那些留存下來的歌曲,成了最好的見證。

文章節選自《鮑勃·狄倫:詩人之歌》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博集天卷

編輯:虢雪

今日推薦:《讀者》典藏 暖心文集

他很清楚自己要畫什麼,只需要找到合適的方法調出他想要的顏色就可以了。”

作為狄倫的戀人,蘇西傾聽著他的心聲,幫助他艱難地創作著。但同時,蘇西的個性又十分獨立,她想追求自我發展的道路,因此有時也會覺得被這種形影不離的戀愛關係束縛得喘不過氣來。

“她和狄倫在一起的時候,”多次與他們共同出席活動的羅伯特•謝爾敦形容,“總給人一種活在他陰影下的感覺。即使我能夠感覺到她敏銳的藝術洞察力,她也幾乎從不表現出……我知道她對狄倫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所以我常常告訴她要多向狄倫提提自己的需求。我不知道她是否認為自己能夠在狄倫鋪天蓋地的需求中找到自己的身份。”

事實上,狄倫在也意識到了,愛情、快樂與愉悅的背後往往隱藏著自我的內心鬥爭。愛情這場他還沒弄清楚規則的遊戲是那麼殘忍而又具有破壞性,一下就擊碎了他心中的所有確信。每天清晨,當他從他深愛的人身邊離開時,一種恍惚而充滿負罪感的情緒時常會攫取他的心:

走下門口的臺階,站在路口

我的雙眼開始模糊

於是,我回頭看著房間

那是愛人和我曾熟睡的地方

這種永不休止的饑餓感

對任何人都不再有意義

我們不過是那周而復始已似多餘的清晨

只是彼此已相隔千里

蘇西的母親建議蘇西去義大利繼續學習藝術。對蘇西來說,這個提議極具誘惑力:這既能讓她好好認識一下祖輩生活的國度,也能讓她短暫地離開狄倫一段時間,好好地審視一下他們之間的關係。

但鮑勃狄倫自然不會同意,他想盡辦法勸說她打消這個念頭。蘇西最終厭倦了鮑勃的指責和兩人之間的爭吵,於1962年6月8日和她的母親一同踏上了前往歐洲的旅途。狄倫曾問過她打算在歐洲待多長時間,得到的回答卻很含糊:不會太久,也許只是去過個夏天。

對狄倫來說,整個世界都崩塌了。他逃離了紐約,去明尼阿波利斯待了幾周,重新回到了當地的民謠圈。

在他的朋友托尼•格拉夫錄製的一張錄音帶上,狄倫在兩首歌的間隙中吐露了他悲傷的心事:“我的女朋友,她現在身在歐洲。她是坐船去的。她9月1號就會回來,直到她回來之前,我都不會住回我們的家。一個人在那裡度過的每一分鐘都太煎熬了。”

但蘇西並沒有如約在9月初回來。她在佩魯賈大學註冊入學了,要在義大利一直待到1962年年底。狄倫極度消沉,只能通過創作來逃避現實。正如他在《明天太漫長》中唱的那樣,與蘇西分開的每一秒鐘對他來說都像永恆那樣漫長:

只有當我聽見她溫柔的心跳聲

只有當她躺在我的身側時

我才願重新回到我的床上安睡

1963年,鮑勃·狄倫發佈了對他而言至關重要的一張專輯——《放任自流的鮑勃•狄倫》,在這張真正意義上讓大眾認識他的專輯封面上,他堅持放上了他與蘇西的照片。即使這段感情無疾而終,但她仍在他的生活中和藝術創作上都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僅在1963到1964年間,狄倫就有十幾首歌是寫給她或是關於她的。

鮑勃狄倫與蘇西,他們對於彼此,就像是那個埋藏在心裡最深處的影子,當雙方袒露在陽光下擁抱時,會不可避免的被太陽灼傷,卻無法完全的從心中剝離。最終,他們只能作為青春和愛情的符號存留在彼此心裡最珍貴的那塊地方。而那些留存下來的歌曲,成了最好的見證。

文章節選自《鮑勃·狄倫:詩人之歌》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博集天卷

編輯:虢雪

今日推薦:《讀者》典藏 暖心文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