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99%的家長都在犯這個錯,想讓孩子更好你不能這麼做

文:康妮媽咪

康妮媽咪有一個乖巧懂事、能力超群的女兒——丫頭, 被上海排名第一的初中錄取, 並成功考進最強理科班, 是女孩裡不多見的牛娃。 但是康妮媽咪一點兒不雞血, 也不是虎媽。 她在丫頭的成長道路上, 是怎樣思考?怎樣“用力”?怎樣保持淡定的?一起來分享她成功的教育經驗。

平時, 我們談及某人或者某事時, 總喜歡用一些詞彙進行歸納。

比如“漂亮”、“熱情”, “正直”、“富二代”、“憤青”等等, 我們習慣於這樣做, 因為覺得這樣更容易高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也似乎可以提高溝通的效率。

但可曾意識到, 這些總結性的詞語,

往往因為單純而片面。 簡單粗暴的評價背後潛在著評價者本身的問題。

讓我們來看看生活中, 家長們經常用於自己孩子的評價, 並分析一下大人本身的心理吧:

“這孩子倔脾氣, 就是不聽話!”, 這是對自己管教無方的無奈;

“我女兒內向膽小, 不敢和別人玩”, 這是希望獲得別人對孩子不合群個性的理解;

“我兒子小懶蟲, 從來不喜歡運動”, 這是對孩子不良個性的縱容;

“我家娃是肉食動物, 就不喜歡吃菜”, 這是未能糾正孩子不良生活習慣的藉口;

“這孩子就不是讀書的料”, 這是恨鐵不成鋼, 推卸自己教育責任的說辭!

當我們無意識地多次當著孩子面表達這些情緒時, 孩子們的內心會是怎樣想的呢?

“嗯, 我就是倔, 就是不聽話”

“對啊, 媽媽說的, 我就是愛偷懶”

“沒錯, 我就是肉食動物”

“我天生就笨, 所以成績不好”

大家可知道, 咱們這些行為, 即是心理學上所謂的“貼標籤”?

標籤是用來定義事物的分類或內容, 以便於自己和他人快速理解和定位的工具。 “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

無論是“好”是“壞”, 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心理學認為, 當一個人被某種詞語名稱貼上某種標籤時, 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 使自己

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這種現象是由於被貼上標籤後引起的, 故稱為“標籤效應”。

小孩子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都還處於起步階段, 因此他們的很多行為其實是天性使然, 在大人看來的一些不良的行為, 往往他們自己是無意識的。

如果孩子的無意識行為被貼上了“壞”的標籤, 孩子會下意識地對標籤的歸類產生一種認同感, 並很可能以此塑造自己的行為去符合這個標籤的定義, 這樣就使得孩子的行為得到了固化和加強, 演變成有意識的行為。

我們因為孩子們的一些優秀表現, 評價孩子善良, 友好, 聰明, 好學, 孝順, 懂事, 那是出於欣慰的心情和對孩子的肯定, 可以鼓勵孩子們朝著這些方向更好地去發展。

回憶起我家丫頭, 在小學階段時, 因為數學競賽的壓力, 一度對數學學習十分排斥和抵觸。 我不希望她就此失去對數學的興趣, 也就不再堅持追求各種競賽和結果, 以減輕了孩子的壓力和負擔。

說心裡話, 在關鍵時期的放棄, 我心裡沒有糾結時不可能的。 那時候我已經在心裡默默認定, 丫頭沒有數學頭腦, 所以才對數學不感興趣, 不能指望她學好數學了。但這些情緒我從來沒有在孩子面前表達過,在孩子面前我仍然保持不斷鼓勵她。

幸運地升入心儀的中學和班級之後,丫頭的數學成績從班級墊底竟然逐步提高了許多。她告訴我,自從進入這個優秀的班級,她學會了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而是更加積極思考,因為她不能辜負這個班級的盛名。

我慶倖她在“理科班級”這個正面標籤的鼓舞下不斷努力和進步,更慶倖自己從未將“不喜歡數學”或者“沒有數學頭腦”這種負面標籤貼在孩子頭上。

前幾日上海的一則新聞在家長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事件緣起一名七歲小男生,放學後拿著繩子在一個小姑娘周圍繞圈跑,小姑娘因此受驚而哭泣。

女孩的爸爸看到後沖上前將小男孩兒推倒在地,而男孩爸爸為保護兒子也沖上去加以阻止,雙方爸爸當著孩子的面大打出手,並雙雙負傷進了派出所。

所幸在小男孩的要求下,最終雙方家長握手言和,達成了道歉和諒解。

事件本身孰是孰非其實很清楚,儘管家長的初心都是對自家孩子的愛和保護,但成年人對未成年人施暴必定是錯誤的。

可是,事件曝光之後,諸多網路看客卻將最近瘋傳的北京某小學的“校園霸淩”標籤硬生生扣在了這個年僅7歲的男孩頭上,許多人甚至在網路上對男孩被女孩爸爸暴打拍手稱好,著實令人憤慨和無語。

“我做的不對,對不起爸爸”,從這個小男孩稚嫩的文字裡,足見他小小的內心該有多麼後悔與自責。媒體報導,事後男孩多處擦傷,一度精神萎靡!

設想一下,如果小男孩回到學校和生活中,周圍的人都疏遠他,當他是校園霸淩,那孩子會如何給自己定位,他的精神狀態何時才能恢復?

這種胡亂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豈非另一種可怕的精神暴力?

面對孩子們的良好言行,適時而不誇張地給孩子貼上正面標籤,可以鼓勵孩子們繼續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和前進。

當孩子犯錯時,切莫用負面標籤發洩自己對孩子的怒氣,因為這樣做反而會強化孩子的負面行為。

凡事客觀對待,就事論事,化解孩子們的負面情緒,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相信你家寶貝一定可以成長為一個心理充滿陽光的好孩子。

不能指望她學好數學了。但這些情緒我從來沒有在孩子面前表達過,在孩子面前我仍然保持不斷鼓勵她。

幸運地升入心儀的中學和班級之後,丫頭的數學成績從班級墊底竟然逐步提高了許多。她告訴我,自從進入這個優秀的班級,她學會了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而是更加積極思考,因為她不能辜負這個班級的盛名。

我慶倖她在“理科班級”這個正面標籤的鼓舞下不斷努力和進步,更慶倖自己從未將“不喜歡數學”或者“沒有數學頭腦”這種負面標籤貼在孩子頭上。

前幾日上海的一則新聞在家長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事件緣起一名七歲小男生,放學後拿著繩子在一個小姑娘周圍繞圈跑,小姑娘因此受驚而哭泣。

女孩的爸爸看到後沖上前將小男孩兒推倒在地,而男孩爸爸為保護兒子也沖上去加以阻止,雙方爸爸當著孩子的面大打出手,並雙雙負傷進了派出所。

所幸在小男孩的要求下,最終雙方家長握手言和,達成了道歉和諒解。

事件本身孰是孰非其實很清楚,儘管家長的初心都是對自家孩子的愛和保護,但成年人對未成年人施暴必定是錯誤的。

可是,事件曝光之後,諸多網路看客卻將最近瘋傳的北京某小學的“校園霸淩”標籤硬生生扣在了這個年僅7歲的男孩頭上,許多人甚至在網路上對男孩被女孩爸爸暴打拍手稱好,著實令人憤慨和無語。

“我做的不對,對不起爸爸”,從這個小男孩稚嫩的文字裡,足見他小小的內心該有多麼後悔與自責。媒體報導,事後男孩多處擦傷,一度精神萎靡!

設想一下,如果小男孩回到學校和生活中,周圍的人都疏遠他,當他是校園霸淩,那孩子會如何給自己定位,他的精神狀態何時才能恢復?

這種胡亂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豈非另一種可怕的精神暴力?

面對孩子們的良好言行,適時而不誇張地給孩子貼上正面標籤,可以鼓勵孩子們繼續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和前進。

當孩子犯錯時,切莫用負面標籤發洩自己對孩子的怒氣,因為這樣做反而會強化孩子的負面行為。

凡事客觀對待,就事論事,化解孩子們的負面情緒,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相信你家寶貝一定可以成長為一個心理充滿陽光的好孩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