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放棄英國BBC高薪工作,他只想呆在中國

從來就沒什麼歲月靜好,

只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

我愛我的祖國。

葉青林

2005年,

葉青林回到中國,

放棄3000英鎊的高薪,

離開了BBC,

世界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之一。

當時,

他已經獲得英國桑德蘭大學

傳媒碩士學位,

並為BBC完成了一個紀錄片,

得到他們的offer。

回國發展,

是葉青林一直以來的夢想,

因為斬不斷的是鄉情,

根在這裡,

走得再遠,

也得回來。

然而, BBC並不想失去他, 其中一個全球製片人說:“你回去也可以幫我們工作, 拍一些片子發回來。 ”

葉青林淡笑問道:“比如說呢?”

“你幫我拍奧運會征地那些失地的農民, 他們有多悲慘;中國的黑小煤窯裡, 那些工人怎麼被壓榨被壓迫。 “

”這些你都看見過嗎?“

“我看見過很多報導, 想像出來的。 “

他再沒說什麼,

而是毅然決然回到中國,

與BBC斷了聯繫,

用行動表態。

“我寧願有一天中國不讓我出去,

也不願有一天中國不讓我回來。 ”

1974年

葉青林出生在浙江麗水的一個小農村,

努力考上大學,

就讀於浙江傳媒學院,

畢業後進入福建電視臺工作,

做了一名到處奔波的記者。

我待著舒服,

家人、朋友都在這裡,

環境也是自己熟悉的,

能夠一天天看見周圍的變化,

安心。

祖國不管是什麼樣子,

都在一天天變好,

拿西方國家的概念來圈定中國,

就像拿一雙大腳去穿小鞋,

怎麼樣都是對不上的,

中國有中國的特色,

並在不斷上升。

回到福建電視臺後,他一直從事涉台工作,2005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來大陸,兩岸關係開始破冰。後來兩岸兩會領導人恢復制度性會談,以及之後每年舉行的國共論壇、兩岸關係發展論壇都有其參與。他說,自己見證了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節點。

2008年12月28日,

葉青林被選為首批駐台記者,

乘坐首趟福州-臺北直飛航班,

開啟了三個月的駐台之旅。

當時首先報導的,

是團團圓圓赴台引發的“熊貓熱”現象,

作為標誌性事件,

促進了海峽兩岸的的友好關係。

在臺灣待了幾天,

他沒什麼特別的感覺,

因為一切都那麼熟悉和親切,

和內陸一般無二。

他認真地寫著駐台日記,

把每天的際遇和想法記錄下來,

這些瑣碎的生活點滴,

結合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就像是彙集了一個階段的人生經歷,

不僅對自己的職業有了交代,

還對自己有了交代。

小時候寫日記,

我們經常會半途而廢,

或者給自己找各種各樣的藉口,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但這三個月,

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

葉青林堅持了,

這是他的習慣,

也是他成長的秘訣。

他曾寫過一篇關於參觀臺灣國民黨黨部的博文“鹹魚翻身”,裡面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閱讀量一度飆高。

之後每年,

葉青林都會在臺灣駐點大半年的時間,

那裡似乎變成了第二個家,

他幫家人們互傳消息,

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讓海峽兩岸的關係更加和諧。

通過幾年的涉台工作,

他瞭解到,

其實很多人都是被動地被灌輸台獨思想,

就像被洗了腦一樣,

不過一旦“清醒”過來,

就會更加堅定臺灣是中國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葉青林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臺灣有一個女孩兒很紅,家裡祖祖輩輩都被告知且堅信臺灣是要獨立的。有一天,她讀到一本書,關於中國的歷史,她突然意識到自己二十多年被灌輸的思想其實是不對的,中國多麼偉大,她該引以為傲,為什麼還要接受那種扭曲的思想?這種頓悟對她的影響很大,儘管受到了很多批判和打壓,但她非常享受這個轉變的過程。

葉青林通過這件事,

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一個人從小被傳輸的思想

是很難被改變的,

所以正確的引導非常重要。

他認為自己不僅僅是一名記者,

更應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

使者和參與者。

來回的奔波,累人,

與親人見面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不過他從沒有怨言,

因為這是他喜歡的工作,

他看見了自己的價值。

“傳媒行業表面上看起來光鮮靚麗,但是真正做起來確實需要你的堅持,雖然你的付出跟獲得的經濟回報不一定成正比,但在你的長期堅持之後,這些經驗和經歷會慢慢地或是在不經意間回饋給你。所以要做這行的話,還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現在,作為東南衛視首席主持人,

葉青林繼續深耕在《海峽新幹線》欄目,

致力於為觀眾提供

全方位的第一手新聞資訊。

通過螢幕,

我們可以看到他

為了自己堅持的理想不斷打拼,

不斷調整著生活的角色,

每一步跨出、

每一次轉身都很堅決,

無論是做記者、主持、

編輯還是製片人。

“把自己變好,

不就是把整個國家變好的

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嗎?”

這才是一個愛國人該有的樣子!

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

讓中國的民族團結又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

祖國是我們每個人的後盾,

我們也該是祖國的堅實力量。

正確愛國,

不激進不退縮,

說來,非凡君也買了十包衛龍呢。

國家不管怎麼樣,

都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

更何況,

中華民族是個優秀的民族,

在不斷進步,

在日日更新,

不容任何外人置喙。

民族是我們的,

感恩,

不忘初心。

祖國不管是什麼樣子,

都在一天天變好,

拿西方國家的概念來圈定中國,

就像拿一雙大腳去穿小鞋,

怎麼樣都是對不上的,

中國有中國的特色,

並在不斷上升。

回到福建電視臺後,他一直從事涉台工作,2005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來大陸,兩岸關係開始破冰。後來兩岸兩會領導人恢復制度性會談,以及之後每年舉行的國共論壇、兩岸關係發展論壇都有其參與。他說,自己見證了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節點。

2008年12月28日,

葉青林被選為首批駐台記者,

乘坐首趟福州-臺北直飛航班,

開啟了三個月的駐台之旅。

當時首先報導的,

是團團圓圓赴台引發的“熊貓熱”現象,

作為標誌性事件,

促進了海峽兩岸的的友好關係。

在臺灣待了幾天,

他沒什麼特別的感覺,

因為一切都那麼熟悉和親切,

和內陸一般無二。

他認真地寫著駐台日記,

把每天的際遇和想法記錄下來,

這些瑣碎的生活點滴,

結合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就像是彙集了一個階段的人生經歷,

不僅對自己的職業有了交代,

還對自己有了交代。

小時候寫日記,

我們經常會半途而廢,

或者給自己找各種各樣的藉口,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但這三個月,

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

葉青林堅持了,

這是他的習慣,

也是他成長的秘訣。

他曾寫過一篇關於參觀臺灣國民黨黨部的博文“鹹魚翻身”,裡面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閱讀量一度飆高。

之後每年,

葉青林都會在臺灣駐點大半年的時間,

那裡似乎變成了第二個家,

他幫家人們互傳消息,

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讓海峽兩岸的關係更加和諧。

通過幾年的涉台工作,

他瞭解到,

其實很多人都是被動地被灌輸台獨思想,

就像被洗了腦一樣,

不過一旦“清醒”過來,

就會更加堅定臺灣是中國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葉青林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臺灣有一個女孩兒很紅,家裡祖祖輩輩都被告知且堅信臺灣是要獨立的。有一天,她讀到一本書,關於中國的歷史,她突然意識到自己二十多年被灌輸的思想其實是不對的,中國多麼偉大,她該引以為傲,為什麼還要接受那種扭曲的思想?這種頓悟對她的影響很大,儘管受到了很多批判和打壓,但她非常享受這個轉變的過程。

葉青林通過這件事,

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一個人從小被傳輸的思想

是很難被改變的,

所以正確的引導非常重要。

他認為自己不僅僅是一名記者,

更應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

使者和參與者。

來回的奔波,累人,

與親人見面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不過他從沒有怨言,

因為這是他喜歡的工作,

他看見了自己的價值。

“傳媒行業表面上看起來光鮮靚麗,但是真正做起來確實需要你的堅持,雖然你的付出跟獲得的經濟回報不一定成正比,但在你的長期堅持之後,這些經驗和經歷會慢慢地或是在不經意間回饋給你。所以要做這行的話,還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現在,作為東南衛視首席主持人,

葉青林繼續深耕在《海峽新幹線》欄目,

致力於為觀眾提供

全方位的第一手新聞資訊。

通過螢幕,

我們可以看到他

為了自己堅持的理想不斷打拼,

不斷調整著生活的角色,

每一步跨出、

每一次轉身都很堅決,

無論是做記者、主持、

編輯還是製片人。

“把自己變好,

不就是把整個國家變好的

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嗎?”

這才是一個愛國人該有的樣子!

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

讓中國的民族團結又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

祖國是我們每個人的後盾,

我們也該是祖國的堅實力量。

正確愛國,

不激進不退縮,

說來,非凡君也買了十包衛龍呢。

國家不管怎麼樣,

都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

更何況,

中華民族是個優秀的民族,

在不斷進步,

在日日更新,

不容任何外人置喙。

民族是我們的,

感恩,

不忘初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