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邽縣——天水旅遊攻略

天水市, 位於甘肅省東南部, 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 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 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 南鄰祖國大西南, 四川、重慶、雲南、貴州, 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 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 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 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 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風景區一角

天水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296處, 天水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天水也是中國縣制初始地, 天水市甘谷縣具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

1羲皇故里—伏羲廟

伏羲廟本名太昊宮, 俗稱人宗廟, 在甘肅省天水市城區西關伏羲路。 一九六三年人民政府公佈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伏羲廟臨街而建, 院落重重相套, 四進四院, 宏闊幽深。 廟內古建築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築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共6座。

新舊建築共計76間。 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 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 層層推進, 莊嚴雄偉。

伏羲廟

伏羲是人文始祖, 伏羲文化是中國史前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

也是國家已啟動的“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物件。 天水是伏羲文化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 江澤民同志1992年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 天水市西關一座始建於元代、明代重修的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場所——伏羲廟, 是伏羲文化的標誌性建築, 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被國家華夏紐帶工程委員會確定為全國祭祖基地, 廟內雕樑畫棟, 古柏參天。

2東方雕塑館—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是麥積山風景名勝區重要景點, 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因山形酷似農家麥垛之狀, 故名。

麥積山石窟窟龕鑿于高20-80米、寬200米的垂直崖面上。 存有窟龕194個, 其中東崖54窟, 西崖140窟, 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餘尊,

最大的造像東崖大佛高15.8米, 壁畫1000餘平方米。

2014年6月22日, 在卡達杜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 麥積山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石窟一角

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 薈萃了從西元4世紀末到20世紀, 約1600年間的7730餘尊塑像, 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 同時, 環繞麥積山方圓數十裡分佈的植物園、仙人崖、石門、淨土寺、曲溪、香積山、桃花溝和街子溫泉度假村, 共同組成了國家級森林公園---麥積山風景名勝區。 人文景觀與自然美景交相輝映, 巧奪天工, 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

3玉泉仙洞—玉泉觀

玉泉觀俗稱城北寺, 又名崇寧寺, 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城北天靖山腳下, 因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透腦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建寺時吟有"山寺北郊, 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

玉泉觀建於元大德三年(1299年), 占地面積九萬余平方米,現存建築大多為明清時重建,中國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觀緊依城垣,順山勢升高,隨山溝、崖壁、臺地而建。

玉泉觀內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傳為蘆、梁、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每年舊曆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當地人稱為"朝觀",時值春早人閑,熱鬧非凡。

2006年05月25日,玉泉觀作為元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玉泉觀正門

玉泉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城北天靖山麓,占地面積九萬餘平方米。觀因玉泉而得名,以"玉泉仙洞"的美譽而榮列秦州十景,玉泉觀創建于唐代,始稱"北山觀",宋代改稱"天慶觀"、"玉泉觀",宋末時遭毀。元代初期重修,曆元、明、清、三代的擴建重修,鼎盛時擁有建築90餘座,為一處龐大的道教宮觀古建築群落。

建築佈局以道教規制分佈,在縱貫南北的中軸線上坐落著宏偉的玉皇殿、三清殿、牌樓等七大建築。在東、西、南的崗巒、土阜、山坳裡坐落著規模較大的祭祠、廟堂、泉亭和碑廊等。在現存的60餘座建築中,有明代建築5座,其餘均為清代各時期的建築。

4唐槐漢柏—南郭寺

南郭寺,位於天水市城南2公里山坳,占地5.7公頃。這裡樹木蔥蘢,古柏參天,風景優美,鳥語花香,為天水的八景之一,譽名"南山古柏"。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歷代詩人墨客覽勝之地。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于西元759年流寓秦州(今天水)時,寫下一百餘首讚美詩。

南郭寺為隴右第一名刹,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郭寺在唐代已具相當規模。內有天王殿、鐘鼓樓、禪林院、關聖殿、杜少陵祠、北流泉等建築名勝,另有"唐槐漢柏",黛色參天,虯枝沖霄。

南郭寺

南郭寺,為隴右第一名刹。甘肅省天水市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寺歷史悠久,宋代稱“妙勝院”,清乾隆救賜“護國禪林院”。始建年代因無確切文字史料而有不同說法,或認為始建於“春秋晚期”,或認為始建于“東漢初年”,或認為建于“隋唐早期”等。這些觀點依據多為推測,證據不足,難為信說。近人以董晴野先生為代表的“始建於北朝”的說法,鉤沉史籍,義理暢達,說服力較強,從之者眾。據此說,南郭寺開山迄今約一千六百多年。人世滄桑而文物猶存,乃華夏文明之寶。天水人民引以自豪。南郭寺位於天水市城南兩公里處的慧音山坳,這裡有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雙子星座的李白、杜甫詠南郭寺的詩篇,有杜工部祠堂及堪稱“稀世之寶”的“春秋古柏”等文物,所以南郭寺被譽為第一名刹。

5甘穀大佛—大象山

甘穀大象山,位於甘穀縣城西南2.5公里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腳石級而上至巔,總長1.5公里,占地面積約640畝,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石窟和古建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象山

大像山之得名,因山巔修鑿大佛像而來。甘穀大佛為釋迦牟尼佛。大像山自從以大佛聞世更名後,世人一直沿稱大像山。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歷史、典故後,根據釋迦牟尼"乘象入胎"的傳說,認為起名大象山更為確切。雖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義深遠。從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大象山石窟正式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撥專款進行維修。

大象山石窟為甘谷八景之一的懸崖大象,大佛洞窟兩旁,依山附勢修有長長的走廊,如同一條腰帶。廊上窟龕相連,巍峨壯觀, 現存二十二個窟龕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開大圓拱龕和設高壇基,並有僧人修行的禪窟,這是大象山窟龕特殊之處,在全國也很罕見。

6文化明珠—武山水簾洞

山水簾洞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里的鐘樓山峽谷內,谷中"群峰疊嶂覓無路,亂石開徑別有天。谷澗溪水潺潺,景色幽靜宜人。"水簾洞系高約50米、深20多米的天然岩洞,洞內常年細流不斷,雨天洞簷飛流直下如水簾,因而得名。

景區內有享有亞洲之最的露天摩崖浮雕大佛拉梢寺大佛,在我國石窟藝術中實屬罕見,是研究我國早期石窟文化的重要資料。現共保留有歷代造像百餘尊,壁畫2000多平方米,建築物10餘座,舍利塔8座,題記碑刻10通,無頭乾屍1具,拉梢寺摩崖題記為研究分期斷代,以及美術史的淵源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而最為珍貴。

水簾洞壁畫

水簾洞石窟群始建於北周,經五代、宋.元增建重修。石窟群共有七寺(顯聖寺、拉梢寺、粉團寺、磚瓦寺、硬山寺、觀台寺、千佛寺)五台(蓮花台、清靜台、說法台、鐘樓台、鳴鼓台)十二處人文古跡,分五組散佈於方圓數公里以內,與「雄奇險秀幽曠」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成為隴右古文化明珠和風景勝地。其中拉梢寺、水簾洞、千佛洞三處古跡保存較好,而水簾洞位於窟群中心,地形獨特,氣勢雄偉,民間影響最大,故以其名統稱整個石窟群。

7清水八景—清水溫泉

清水溫泉位於距天水市清水縣城東8公里處的湯浴河畔。這裡山高谷深,滿坡披綠,花香鳥語,溪水潺潺,環境十分幽靜。

清水溫泉

清水溫泉為中國十三大名泉之一,經科學鑒定,其水中富含氟、氫等多種礦物元素,水溫在攝氏53度,對人體有活血舒筋的功效。對人體神經官能症、風濕關節炎、皮膚病療效顯著。景區森林覆蓋面積3000多畝,可供觀賞的喬木樹種12種,是一處集沐浴療養、避暑、度假、休閒娛樂、森林旅遊為一體的天然樂園。

相傳這裡原建有龍神廟一座,廟前有溫、寒二泉。自古以來當地人民視為"神水",紛紛前來洗浴治病清水溫泉。今廟宇已毀,現存溫泉石碑兩通。一通為詩碑,刻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詩曰:"水性原皆冷,此泉何獨溫?天留千載澤,池貯四時春。善洗身心病,蒸銷眼耳塵。好乘天際馬,灑鬣暖吳民。"另一通為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所刻,內容除讚美溫泉外,還記述了溫泉龍神廟的擴建情況。從明代詩碑可見,溫泉在明代是隴上勝跡之一,列為清水八景之中。

8古前遺址—大地灣遺址

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東北的五營鄉邵店村,分佈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級階地相接的緩山坡上,距天水市102公里。為新石器早期及仰紹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遺址面積約2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距今4900-8120年,是中國西北地方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1988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工作者共在大地灣遺址清理發掘出房屋遺址240座,灶址98個,灰坑和窖穴325個,墓葬71座,窯址35座及溝渠12段,累計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動物骨骼1.7萬多件,清理房屋遺址240座,灶址104個,灰坑和窖穴342個,窯址38個,墓葬79座,壕溝9條。

大地灣遺址對於建立渭河上游史前文化序列、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產生、發展以及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遺址之一

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東北的五營鄉邵店村,分佈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級階地相接的緩山坡上,距天水市102公里。為新石器早期及仰紹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遺址面積約2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距今4900-8120年,是中國西北地方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1988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地灣遺址以文化類型多、延續時間長、歷史淵源早、技藝水準高、分佈面積廣、面貌保存好而備受考古界關注。

天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羲皇始創八卦,故天水又被稱為“易學之都”。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富饒,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稱。同時境內文物古跡甚多,現有國家和盛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紹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樑畫棟,古柏成林;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號稱“東方雕塑館”,有不同時期古佛7730餘尊,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

占地面積九萬余平方米,現存建築大多為明清時重建,中國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觀緊依城垣,順山勢升高,隨山溝、崖壁、臺地而建。

玉泉觀內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傳為蘆、梁、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每年舊曆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當地人稱為"朝觀",時值春早人閑,熱鬧非凡。

2006年05月25日,玉泉觀作為元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玉泉觀正門

玉泉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城北天靖山麓,占地面積九萬餘平方米。觀因玉泉而得名,以"玉泉仙洞"的美譽而榮列秦州十景,玉泉觀創建于唐代,始稱"北山觀",宋代改稱"天慶觀"、"玉泉觀",宋末時遭毀。元代初期重修,曆元、明、清、三代的擴建重修,鼎盛時擁有建築90餘座,為一處龐大的道教宮觀古建築群落。

建築佈局以道教規制分佈,在縱貫南北的中軸線上坐落著宏偉的玉皇殿、三清殿、牌樓等七大建築。在東、西、南的崗巒、土阜、山坳裡坐落著規模較大的祭祠、廟堂、泉亭和碑廊等。在現存的60餘座建築中,有明代建築5座,其餘均為清代各時期的建築。

4唐槐漢柏—南郭寺

南郭寺,位於天水市城南2公里山坳,占地5.7公頃。這裡樹木蔥蘢,古柏參天,風景優美,鳥語花香,為天水的八景之一,譽名"南山古柏"。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歷代詩人墨客覽勝之地。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于西元759年流寓秦州(今天水)時,寫下一百餘首讚美詩。

南郭寺為隴右第一名刹,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郭寺在唐代已具相當規模。內有天王殿、鐘鼓樓、禪林院、關聖殿、杜少陵祠、北流泉等建築名勝,另有"唐槐漢柏",黛色參天,虯枝沖霄。

南郭寺

南郭寺,為隴右第一名刹。甘肅省天水市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寺歷史悠久,宋代稱“妙勝院”,清乾隆救賜“護國禪林院”。始建年代因無確切文字史料而有不同說法,或認為始建於“春秋晚期”,或認為始建于“東漢初年”,或認為建于“隋唐早期”等。這些觀點依據多為推測,證據不足,難為信說。近人以董晴野先生為代表的“始建於北朝”的說法,鉤沉史籍,義理暢達,說服力較強,從之者眾。據此說,南郭寺開山迄今約一千六百多年。人世滄桑而文物猶存,乃華夏文明之寶。天水人民引以自豪。南郭寺位於天水市城南兩公里處的慧音山坳,這裡有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雙子星座的李白、杜甫詠南郭寺的詩篇,有杜工部祠堂及堪稱“稀世之寶”的“春秋古柏”等文物,所以南郭寺被譽為第一名刹。

5甘穀大佛—大象山

甘穀大象山,位於甘穀縣城西南2.5公里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腳石級而上至巔,總長1.5公里,占地面積約640畝,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石窟和古建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象山

大像山之得名,因山巔修鑿大佛像而來。甘穀大佛為釋迦牟尼佛。大像山自從以大佛聞世更名後,世人一直沿稱大像山。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歷史、典故後,根據釋迦牟尼"乘象入胎"的傳說,認為起名大象山更為確切。雖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義深遠。從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大象山石窟正式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撥專款進行維修。

大象山石窟為甘谷八景之一的懸崖大象,大佛洞窟兩旁,依山附勢修有長長的走廊,如同一條腰帶。廊上窟龕相連,巍峨壯觀, 現存二十二個窟龕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開大圓拱龕和設高壇基,並有僧人修行的禪窟,這是大象山窟龕特殊之處,在全國也很罕見。

6文化明珠—武山水簾洞

山水簾洞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里的鐘樓山峽谷內,谷中"群峰疊嶂覓無路,亂石開徑別有天。谷澗溪水潺潺,景色幽靜宜人。"水簾洞系高約50米、深20多米的天然岩洞,洞內常年細流不斷,雨天洞簷飛流直下如水簾,因而得名。

景區內有享有亞洲之最的露天摩崖浮雕大佛拉梢寺大佛,在我國石窟藝術中實屬罕見,是研究我國早期石窟文化的重要資料。現共保留有歷代造像百餘尊,壁畫2000多平方米,建築物10餘座,舍利塔8座,題記碑刻10通,無頭乾屍1具,拉梢寺摩崖題記為研究分期斷代,以及美術史的淵源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而最為珍貴。

水簾洞壁畫

水簾洞石窟群始建於北周,經五代、宋.元增建重修。石窟群共有七寺(顯聖寺、拉梢寺、粉團寺、磚瓦寺、硬山寺、觀台寺、千佛寺)五台(蓮花台、清靜台、說法台、鐘樓台、鳴鼓台)十二處人文古跡,分五組散佈於方圓數公里以內,與「雄奇險秀幽曠」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成為隴右古文化明珠和風景勝地。其中拉梢寺、水簾洞、千佛洞三處古跡保存較好,而水簾洞位於窟群中心,地形獨特,氣勢雄偉,民間影響最大,故以其名統稱整個石窟群。

7清水八景—清水溫泉

清水溫泉位於距天水市清水縣城東8公里處的湯浴河畔。這裡山高谷深,滿坡披綠,花香鳥語,溪水潺潺,環境十分幽靜。

清水溫泉

清水溫泉為中國十三大名泉之一,經科學鑒定,其水中富含氟、氫等多種礦物元素,水溫在攝氏53度,對人體有活血舒筋的功效。對人體神經官能症、風濕關節炎、皮膚病療效顯著。景區森林覆蓋面積3000多畝,可供觀賞的喬木樹種12種,是一處集沐浴療養、避暑、度假、休閒娛樂、森林旅遊為一體的天然樂園。

相傳這裡原建有龍神廟一座,廟前有溫、寒二泉。自古以來當地人民視為"神水",紛紛前來洗浴治病清水溫泉。今廟宇已毀,現存溫泉石碑兩通。一通為詩碑,刻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詩曰:"水性原皆冷,此泉何獨溫?天留千載澤,池貯四時春。善洗身心病,蒸銷眼耳塵。好乘天際馬,灑鬣暖吳民。"另一通為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所刻,內容除讚美溫泉外,還記述了溫泉龍神廟的擴建情況。從明代詩碑可見,溫泉在明代是隴上勝跡之一,列為清水八景之中。

8古前遺址—大地灣遺址

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東北的五營鄉邵店村,分佈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級階地相接的緩山坡上,距天水市102公里。為新石器早期及仰紹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遺址面積約2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距今4900-8120年,是中國西北地方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1988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工作者共在大地灣遺址清理發掘出房屋遺址240座,灶址98個,灰坑和窖穴325個,墓葬71座,窯址35座及溝渠12段,累計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動物骨骼1.7萬多件,清理房屋遺址240座,灶址104個,灰坑和窖穴342個,窯址38個,墓葬79座,壕溝9條。

大地灣遺址對於建立渭河上游史前文化序列、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產生、發展以及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遺址之一

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東北的五營鄉邵店村,分佈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級階地相接的緩山坡上,距天水市102公里。為新石器早期及仰紹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遺址面積約2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距今4900-8120年,是中國西北地方考古發現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1988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地灣遺址以文化類型多、延續時間長、歷史淵源早、技藝水準高、分佈面積廣、面貌保存好而備受考古界關注。

天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羲皇始創八卦,故天水又被稱為“易學之都”。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富饒,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稱。同時境內文物古跡甚多,現有國家和盛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紹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樑畫棟,古柏成林;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號稱“東方雕塑館”,有不同時期古佛7730餘尊,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