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改革是強軍興軍的必由之路

習主席指出,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 是強軍興軍的必由之路。 學習貫徹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要深刻理解“人民軍隊之所以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 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是與時俱進地推動自身改革”的重要論述;要充分認識“我軍的發展史, 就是一部改革創新史”的歷史概括。 當前, 面對世界新軍事革命浪潮, 我軍唯有改革, 解決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 才能重塑軍事力量體系, 建設世界一流軍隊。

改則強, 不改則亡, 是一條貫穿古今中外軍隊興衰史的鐵律。

戰國時期, 楚悼王在著名軍事家吳起輔佐下推行改革變法, “厲甲兵以時爭於天下”, 成就了“諸侯患楚之強”的霸業;以“趙武靈王”聞名于史的趙雍, 推行“易胡服, 改兵制, 習騎射”, 使趙國一舉發展成為唯一能夠同秦國抗衡的強國。 16世紀, 擁有“無敵艦隊的西班牙海軍, 由於固守古老的亞克興海戰模式, 被運用新軍事技術進行改革創新的英國海軍打敗, 從此讓出了世界海上霸權。 19世紀, 沙恩霍斯特主張的軍事指揮體制和兵役制度改革, 給德意志民族的崛起奠定了軍事基礎, 使德國成為軍事強國。 二戰初期, 曾被公認世界第四大陸軍的波蘭, 因不推進改革, 用騎兵對付德軍“閃擊戰”的坦克, 結果被德軍打敗。 由此可見, 改革是軍隊強大的基本法則。
因為戰爭形態是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 只有適者才能生存。

全面改則勝, 局部改則敗, 真正意義上的軍事改革是整體性、徹底性的變革。 戰爭形態的更替給戰爭帶來的是革命性變化, 無論是作戰樣式、指揮方式、戰鬥力生成模式, 都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唯有進行全面的、徹底的改革, 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19世紀中葉, 美國“黑船”艦隊入侵江戶灣後, 日本被迫結束鎖國時代, 開始實行“武國政策”, 全面推進軍事改革, 建立近代軍事領導指揮體制, 設立參謀本部, 將陸軍鎮台制改為師團制, 引進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 到甲午戰爭前, 基本上建立起一支現代化海軍力量。 而清朝政府試圖在不觸動整個軍事體制的情況下,

滿足於當“以新補舊”的裱糊匠, “改器”而不“改制”, 雖然軍隊裝備著新式槍炮, 卻依然維持弓馬時代的勇營編制, 仿西方之器而不師其法, “不揣其本而齊末”, 於是, 甲午戰爭失敗。

常改則強, 偶改則弱, 堅持革命性大改與常態化改革相結合。 改革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且戰爭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這需要我們常改革, 不斷修正偏差, 不斷適應戰爭的新變化, 唯有如此才能贏得戰爭主動權。 拜占庭帝國之所以長盛千年, 是因為它持續不斷地改革, 從而保持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 二戰後, 美軍經過持續不斷的改革, 創新軍事理論、調整體制編制, 使其在新的軍事變革浪潮中充當“領頭羊”角色, 從而保持了軍事超級強國的地位。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軍隊是為戰爭而存在的, 而戰爭是競爭和對抗最為激烈的領域, 也是最具創新活力、最需創新精神的領域。 軍事實踐沒有止境, 改革創新也沒有止境。 要想從勝利走向勝利, 就必須從改革走向改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