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湖北120余萬畝圍網養殖拆除之後,水產養殖出路在何方?

一場轟轟烈烈的全省湖泊拆圍行動將近尾聲, 告別篙竿密佈, 湖面重歸碧波無際。

水產業一直是湖北的驕傲, 連續20年淡水產品總產量傲居全國第一。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圍網養殖都是作為水產增產、漁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然而, 在保護長江和生態優先的呼聲中, 圍網養殖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全省120余萬畝圍網養殖全面拆除之後, 給水產業帶來怎樣的影響?水產大省的地位能否繼續扞衛?水產養殖出路在何方?

8日的斧頭湖, 寬闊平坦, 波瀾不驚, 昔日縱橫交錯的“竿連竿”景象不復存在, 湖中淺灘處集中堆放著少許未被移走的漁網、竹竿。

記者從省水產局獲悉, 截至目前, 洪湖、梁子湖、長湖、斧頭湖等大型湖泊的養殖圍網, 已全部拆除, 全省121萬畝圍欄圍網養殖水面徹底退漁還湖。

拆除“水上森林”, 走向“人放天養”, 是現實的呼喚, 也是歷史的必然。

湖泊圍網養殖, 發端於上世紀80年代。 由於經濟短缺、物質貧乏, “千湖之省”面臨吃魚難。 1987年前後, 湖北響應中央號召, 鼓勵開發水面, 大力發展水產養殖, 一時間, 湖泊圍網、圍欄養殖極度盛行, 丹江口市還曾出現過“百里萬箱下漢江”的壯觀場景。

成千上萬的漁民向江河湖庫要生計, 由於長期圍網養殖、過度開發, 湖泊水庫水質不斷惡化, 生態承載能力不堪重負。 2012年出臺的《湖北省湖泊保護條例》規定:禁止在湖泊水域圍網、圍欄養殖。

然而, 多年來, 拆了圍, 圍了拆, 非法圍網養殖、非法捕撈禁而不止。

去年初, 中央明確提出, 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 半年之後, 湖北遭遇特大洪澇災害, 全省850多個湖泊圩垸中, 200多個破堤分洪, 經濟損失慘重。 湖北痛下決心實施還湖工程, 而以拆除圍網為核心的“退漁還湖”, 是工程中的重要一環。 去年10月起, 鐵腕護湖, 限期拆圍, 範圍之廣、力度之大、懲罰之嚴, 前所未有。

咸甯市咸安區向陽湖鎮北嶺村58歲農民劉和柳, 依湖而居, 以漁為生已有37個年頭, 3662畝水面, 年收益100萬元左右。 如今劉和柳一家離湖上岸, 之前圍網的水面全部退出。

省水產局副局長張漢中是此次拆圍行動的負責人之一,

他介紹, 拆圍, 拆的是影響生態的養殖方式, 水產業發展靠大水面開發實現量的擴張已經不現實, 回歸“人放天養、限量捕撈”的生態漁業是必然之路。

據介紹, 圍網養殖過程中, 過量投肥投餌或高密度養殖對水體傷害較大, 導致水生態失衡, 漁民圍養的螃蟹吃掉了湖底的水草, 湖泊生態功能急劇退化。

拆圍, 成為開展生態治理、恢復天然濕地的標誌性舉措, 圍網拆除後, 重還湖泊自然生態環境。 不只湖北在行動, 全國都迎來了一場“拆圍風暴”。 今年全國農村工作會議提出, 水產養殖要向減量增效轉變, 要繼續調減長江流域、湖泊、水庫的水產養殖。

從“人放人養”到“人放天養”, 121萬畝水面拆圍之後, 對我省水產業究竟會有怎樣的影響?“初步統計,

拆圍之後, 全省水產品產量將減少5%左右。 ”省水產局副局長林偉華坦言。

據計算, 121萬畝湖泊圍網養殖, 每年可出產淡水產品28萬噸左右, 品種包括四大家魚、鱖魚以及蝦、蟹等。

千湖之省的湖北, 水產業在全國頗有地位, 餐桌上7條魚就有一條來自湖北, 出口到歐美的小龍蝦三只有一隻來自湖北。 記者在2016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上看到:湖北淡水水產品總產量為470.8萬噸, 位居全國第一, 比第二名的廣東省多出近70萬噸。

梁子湖水產集團是全省經營面積最大的水產企業, 管轄水面23萬畝, 水產品年產量達1.5萬噸, 以四大家魚為主, 銷往全國各地, 年銷售額保持在2億元以上。

江夏區域內的牛山湖、南北咀、魯湖、上涉湖4個湖泊,

全部歸屬梁子湖水產集團管理, 今年元月, 所有“水上拆遷”全部完成。 “今年公司商品魚的產量將減少50%以上。 ”集團負責人楊力明說。 據瞭解, 3月份江夏淡水魚市場價格比去年同期高40%左右, 其中, 草魚從去年每公斤8元左右上漲至15元左右, 喜頭魚每公斤由12元漲到20元左右。

分析原因, 楊力明坦言:拆圍導致產量減少是一個重要因素, 當然也有去年洪澇災害的影響。

站在全省角度, 林偉華理性分析:短期內, 拆圍對水產品市場有一定影響, 但從長遠來看, 有利於湖北水產業朝著健康發展。

湖北省漁業養殖面積常年保持在1000萬畝以上, 水產品總體供應充足, 除了滿足本省市場需求, 還遠銷港澳臺、日本、韓國及歐美等市場, 水產品出口額占全省農產品出口總額14%,較往年有所增長。

在湖北省的水產品養殖格局中,60%的水產品來自精養魚池,其餘的分別來自水庫、湖泊等。換言之,精養魚池的供應,充當著水產品市場的主力軍。

林偉華說,好水養好魚,減少投肥養殖,水質將得到改善,生長的魚類肉質細膩,口感鮮嫩,市場價格反而賣得更高。

“一些地方過於注重產量增長,對漁業轉方式調結構沒有新路子、新想法。”今年全省水產工作會議上,省水產局副局長林偉華對一些地方“產量崇拜”提出嚴肅批評。

大膽摒棄全國第一漁業大省的帽子,實現數量、品質、效益並重。今年的拆圍行動,給了全省水產業一記警鐘。

從“吃魚難”到“有魚吃”,再到“吃優質魚”,我省漁業消費正面臨著“三級跳”。

長久以來,解決“吃魚難”的慣性思維,形成了我省漁業的短缺型發展模式——佈局不夠合理,管理有所欠缺,養殖方式有待更新。

綠色增產模式,是彌補“拆圍減量”損失的最佳手段。湖北省有2900萬畝水田,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空間廣闊,加之“蝦稻共作”“鰍稻共作”“鰍稻共生”“鱉蝦漁稻”等模式和技術已成熟應用,今年我省定下目標:再增加6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面積。

精養魚池是我省主要的養殖方式,在科技的推動下,湖北省漁業單產穩步增長,然而,相比廣東、江蘇等省份,仍有差距。今年,省水產局出臺一攬子措施,鼓勵發展工廠化養魚、池塘迴圈水養殖等生態高效設施漁業,進行基礎設施改造升級,開展池塘標準化改造,計畫改造43.8萬畝精養魚池,挖掘潛在產能,向池塘要效益。

從事水產業的企業和漁民,對湖泊有著獨特的情感,能否換一種方式“靠湖吃湖”?

記者前往梁子湖水產集團採訪當日,集團高層正在謀劃未來發展方向。楊力明介紹,公司擁有24個有機產品認證,下一步將全力保護好湖泊水質,打造更響亮的水產品牌,提升產品價值。“發展休閒漁業,推進水產養殖與旅遊、觀光、餐飲結合。”楊力明說。

前海湖是梁子湖實施退漁還湖的水域,前幾年,澤鵬生態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承包了這片水域,投資建設環湖綠道、湖邊沙灘、休閒垂釣等旅遊項目,吸引人們前來體驗湖光山色、漁家生活。合作社負責人邱澤鵬表示:圍網養殖行不通了,要換一種方式發展。

發展休閒漁業,政府同樣不遺餘力。今年湖北省將開展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創建,培育休閒漁業創新經營主體。江夏、洪湖、鄂州等地引入生態旅遊項目,漁民退出之後,可以憑證到湖裡從事天然捕撈,也可以到旅遊公司務工。

水產品出口額占全省農產品出口總額14%,較往年有所增長。

在湖北省的水產品養殖格局中,60%的水產品來自精養魚池,其餘的分別來自水庫、湖泊等。換言之,精養魚池的供應,充當著水產品市場的主力軍。

林偉華說,好水養好魚,減少投肥養殖,水質將得到改善,生長的魚類肉質細膩,口感鮮嫩,市場價格反而賣得更高。

“一些地方過於注重產量增長,對漁業轉方式調結構沒有新路子、新想法。”今年全省水產工作會議上,省水產局副局長林偉華對一些地方“產量崇拜”提出嚴肅批評。

大膽摒棄全國第一漁業大省的帽子,實現數量、品質、效益並重。今年的拆圍行動,給了全省水產業一記警鐘。

從“吃魚難”到“有魚吃”,再到“吃優質魚”,我省漁業消費正面臨著“三級跳”。

長久以來,解決“吃魚難”的慣性思維,形成了我省漁業的短缺型發展模式——佈局不夠合理,管理有所欠缺,養殖方式有待更新。

綠色增產模式,是彌補“拆圍減量”損失的最佳手段。湖北省有2900萬畝水田,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空間廣闊,加之“蝦稻共作”“鰍稻共作”“鰍稻共生”“鱉蝦漁稻”等模式和技術已成熟應用,今年我省定下目標:再增加6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面積。

精養魚池是我省主要的養殖方式,在科技的推動下,湖北省漁業單產穩步增長,然而,相比廣東、江蘇等省份,仍有差距。今年,省水產局出臺一攬子措施,鼓勵發展工廠化養魚、池塘迴圈水養殖等生態高效設施漁業,進行基礎設施改造升級,開展池塘標準化改造,計畫改造43.8萬畝精養魚池,挖掘潛在產能,向池塘要效益。

從事水產業的企業和漁民,對湖泊有著獨特的情感,能否換一種方式“靠湖吃湖”?

記者前往梁子湖水產集團採訪當日,集團高層正在謀劃未來發展方向。楊力明介紹,公司擁有24個有機產品認證,下一步將全力保護好湖泊水質,打造更響亮的水產品牌,提升產品價值。“發展休閒漁業,推進水產養殖與旅遊、觀光、餐飲結合。”楊力明說。

前海湖是梁子湖實施退漁還湖的水域,前幾年,澤鵬生態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承包了這片水域,投資建設環湖綠道、湖邊沙灘、休閒垂釣等旅遊項目,吸引人們前來體驗湖光山色、漁家生活。合作社負責人邱澤鵬表示:圍網養殖行不通了,要換一種方式發展。

發展休閒漁業,政府同樣不遺餘力。今年湖北省將開展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創建,培育休閒漁業創新經營主體。江夏、洪湖、鄂州等地引入生態旅遊項目,漁民退出之後,可以憑證到湖裡從事天然捕撈,也可以到旅遊公司務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