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川陝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紅軍之鄉”“川東北氧吧”

巴中市, 四川省地級市, 秦巴山片區中心城市之一, 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 地處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 地處中國秦嶺——淮河南北分界線南, 東鄰達州, 南接南充, 西抵廣元, 北接陝西漢中。 巴中市共下轄2區3縣, 2014年常住人口332.31萬人。

巴中市位於中國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和首府, 素有“紅軍之鄉” “川東北氧吧”之稱。 巴中旅遊資源豐富, 處於南北旅遊圈最佳對接帶和成都、重慶、西安的旅遊“金三角”樞紐位置。 巴中市境內擁有光霧山、諾水河、米倉山、恩陽古鎮、南龕石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空山國家森林公園等特色旅遊景區。

2016中國區域協調發展與投融資創新論壇暨中國區域投資營商環境榜頒獎典禮上, 巴中市斬獲“中國十佳最具投資營商價值城市”和“最具綠色(旅遊)投資價值城市”兩項桂冠。

旅遊

巴中的自然生態旅遊資源以奇峰峽谷、溶洞和原始生態為主, 主要分佈在南江光霧山、大壩森林公園、通江諾水河、空山壩遺址、巴州陰靈山、南陽森林公園、章懷山、王望山等地。 南江光霧山景區以桃園風光五大片區為主, 地老天荒, 幽靈毓秀, 山勢陡峭, 挺拔雄偉, 雲蒸霧繞, 秀雅嫵媚。 大壩森林公園以大壩林場為主, 森林覆蓋厚密, 林木品種繁多, 既可觀光, 又是休閒佳境。 諾水河以溶洞為主, 大小溶洞200多個, 洞內景觀千姿百態,

置身洞中, 恍若仙境。

諾水河

諾水河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東北部的“中國銀耳之鄉”通江縣境內, 幅員450餘平方公里, 海拔500——2088.6米, 主要景點集中在諾水河畔, 臨江峽谷, 空山天盆, 麻壩石林等四大片區。 它緊鄰陝西漢中, 東有“秦川鎖鑰”護持, 西與“劍門蜀道”相連, 境內秀水中流, 奇泉遍地, 險峰兀立, 怪石叢生, 關隘、峽谷、飛瀑、暗河比比皆是, 大致可分“諾水洞天 ”、“臨江麗峽”、“空山天盆”、“麻壩石林 ”四大獨立景區, 呈弧形分佈, 與毛澤東同志譽為“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蘇區的首府通江縣城構成一條環形風景線, 堪稱秦巴山區第一勝地。

諾水河

光霧山

光霧山風景區位於川陝交界處的米倉山南麓, 景區幅員面積600平方公里。 光霧山這方神奇的自然山 水, 集秀峰怪石、峭壁幽谷、溪流瀑潭、田園山林於一體, 堪稱“山奇、石怪、谷幽、水秀、峰險”五絕。 它由桃園、牟陽城、十八月潭、神門、小巫峽五大片區組成。 2004年元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9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光霧山

森林公園

位於四川省通江縣境內, 地處四川盆地東北緣米倉山東南麓, 園區總面積11511公頃, 最高海拔 2117米。 公園由掛寶嶺原始風光遊覽區、天香峰森林文化遊樂區、鷹爪嶺森林野營遊樂區、空山壩岩溶風光遊覽區、猴子岩峽谷風光遊覽區等5大景區組成。 景區內現有自然景點60個,

人文景點19個。 園內天然闊葉林海壯闊, 季相景觀多彩;岩溶地貌典型, 類型多樣;山間盆地寬闊, 長嶺峰叢圍合;天象景觀資源豐富, 景色奇麗迷人;峽谷幽深神秘, 暗河高瀑壯觀;溪流蜿蜒靈秀, 岩溶小湖秀雅;紅軍文化底蘊深厚, 民風民俗清純質樸, 被譽為“世外桃源、人間仙境”。

森林公園

章懷寺

章懷山地處儀隴合作與巴中茶壩交界處,距巴中市東南58公里,離朱德故里琳琅山之北10多公里。章懷山氣勢磅礴,風景秀麗,最高海拔678米;神秘傳奇的72座山,82個洞,92條山縫,蜿蜒巴儀間,縱橫數十裡,山勢雄奇幽深,險絕無比。主峰海拔近700米,蜿蜒巴儀間,縱橫數十裡,山勢雄奇幽邃,險絕無比。自唐宋以後,在山的主峰修建了章懷寺。從此章懷寺便取代了天平山名而著稱于周圍各縣。

章懷寺

中峰洞

中峰洞最為有名,又叫佛光洞,被中國溶洞協會會長朱學穩教授譽為“天下第一洞”,因同時具備葉岩、沙岩、石灰岩地質結構,集雄、美、險、秀、奇、幽於一體而被譽為罕見的“地下岩溶博物館”。

中峰洞

文物古跡

紅四軍醫院

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群位於沙溪鎮王坪村,包括總醫院部、政治部、醫務部和總務處舊址,以及其下設的醫療機構,屬軍、政、醫三合一的軍級機構。整個建築均呈三合院佈局,土木結構,清末民初民居建築風格,建築面積4萬餘平方米。系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34年春,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由鸚歌嘴遷駐今沙溪鎮王坪村,周光坦任院長,張琴秋任政治部主任。由於戰事激烈,成百上千的傷病員被送往總醫院救治,雖因缺醫少藥,不少傷病員傷病惡化而光榮犧牲。但紅四方面軍總醫院仍為紅四方面軍和川陝蘇區保存革命力量和生命健康做出了重大歷史貢獻。

為了展示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的歷史風貌,縣民政局於2005年初對總醫院舊址進行了保護性建設和陳列布展。省委書記張學忠視察後親自題寫了“四川省衛生系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舊址群現已成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川陝蘇區紅色旅遊的又一道靚麗風景。

紅四軍醫院

南龕摩崖造像

巴中南龕古窟位於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龕坡山,南龕古窟岩石壁立,高十餘丈,長數百尺,方正如削,列層分龕,鑲佛累累,南龕造像精巧玲瓏,姿態各異,氣質渾厚,端莊豐滿,神情瀟灑,典雅大方。巴中曾榮獲石窟之鄉美名,它有東龕、南龕、北龕、西龕,尤以南龕最勝,規模宏大,雕嵌玲瓏,櫛比相連,巴中南龕古窟是古代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精品,是古代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是巴州古文化的歷史見證。

巴中南龕古窟造像,始創於南北朝,隨廟不斷增鐫,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有造像一百三十七龕,二千餘尊,有經幢十四座,造像碑十則,新建碑四則,嚴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題記五十條,詩文五十二首,造像精巧玲瓏,姿態各異,氣質渾厚,端莊豐滿,神情瀟灑,典雅大方。南龕造像以佛教為主的宗教藝術,造像主要有“法身佛”、“三世佛”、“釋迦佛”、“延古佛”、“鬼子母佛”、“七佛”、“千佛子”、“阿彌陀佛”、“雙首佛”、“延生佛”、“雙背佛”、“觀音菩薩”、“地音菩薩”、“如意輪觀音”、“毗沙門天王”、“八部護法神”等。造像大部分是盛唐前後的作品,少數是南北朝、宋代及近代作品。

巴中南龕古窟造像的特點是身軀健美,面容豐滿,衣飾富麗,如107龕的盧舍那佛像,身高4.45米,鐵紅加躍坐,頭戴華玉的花冠,身著袒右肩袈裟,面容飽滿,唇潤臥豐,身軀健美,表情莊嚴肅穆,充分表現出令人皈依的藝術魅力;第116號龕在高2.7米、寬4.2米的龕窟內雕刻了93尊佛像,龕中的天王像,腳穿草鞋,別具一格,很富有當時川北墳特色;第53號龕和76號龕的一佛二弟和八部護法神龕,佈局嚴謹,雕刻精巧微妙。

巴中南龕古窟造像在人物特點上是相當分明的。菩薩像,體態優美,和諧生動;力士像,威風雄健有力;飛天像,形象優美,生動活潑,雕刻精巧,質威較強。這些造像多採用高浮雕的刻法,衣紋和纓絡用流暢和明快的陰刻線條,刀法純熟,洗練。不但表述了不同內容的佛傳式“經變”故事,而且還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美學標準,社會生活面貌。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充分體現了古代匠師的聰明才智,為我們研究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資料。

巴中南龕坡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頂建有記載6550餘名紅四方面軍將士簡歷、照片及5000餘件手跡的川陝蘇區將帥碑林;山腰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由鄧小平親筆題寫館名的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館藏文物2萬餘件和1800多萬字的史料,再現了紅四方面軍的豐功偉績,現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南龕摩崖造像

恩陽古鎮

恩陽古鎮古巴人聚居區,位於巴中市區西南11公里處,面積1000餘平方公里,人口62萬。歷經近1500年的悠久歷史,不僅有燦爛的文化,還有古樸深厚的民居文化、巴人遺風;而且還有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紅軍留下的大量文物遺址,裝點並提升了恩陽。厚重的紅軍文化是恩陽古鎮一大亮點,現鎮內有保存完好的紅軍舊址八處,遺址五處,石刻標語數十條,均屬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恩陽鎮被命名為省歷史文化名鎮,2002年入選四川省十大古鎮。正在申報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

恩陽古鎮

據《巴中縣誌》載,恩陽古鎮在南北朝時代的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始置義陽郡,同置義陽縣,郡縣同治。隋開皇十八年 (598),改義陽縣為恩陽縣,隸屬清化郡 (今巴州)。1933年紅四方面軍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在這裡先後設儀閬縣,恩陽特別市,恩陽縣,1980年設鎮至今。

歷史上的恩陽,是川東北重要的水碼頭,水運相當發達,上通南江,下至重慶,常有幾百隻商船在恩陽河岸停靠,可見當時的市場繁茂景象。 據史載,明清時期,恩陽鎮內常住人口一萬人,並常有3000多商人往來于此,大小商號150多家,鹽店19家,飲食店60多家,客棧、茶坊、酒家50多家,商號小販不下200家,所以這裡又是川東北大巴山深處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

恩陽古鎮仍保持著傳統的街市格局,記載著歷史的82株古榕樹點綴于古街巷間,錯落有致、層疊彎曲的街市空間與自然起伏的地貌,體現出古鎮與自然完美的結合。高高低低的石階,整齊劃一的青石板路面,延伸出牆面的騎門櫃檯,低矮的房檐和長長的繡樓,有效地保護了古街道封閉的街式生活,限制了機動車等現代交通工具的侵蝕,也較完整地保留了恩陽河河埠,洗衣台、釣魚石、拴馬石、通往河邊和後山的綠樹掩映中的青石小道。

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你呢?快快加入我們的大家庭吧!一起分享旅遊經歷,一起去看美麗的風景,一起吃最具地方特色的小吃,一起聽動人的故事。

森林公園

章懷寺

章懷山地處儀隴合作與巴中茶壩交界處,距巴中市東南58公里,離朱德故里琳琅山之北10多公里。章懷山氣勢磅礴,風景秀麗,最高海拔678米;神秘傳奇的72座山,82個洞,92條山縫,蜿蜒巴儀間,縱橫數十裡,山勢雄奇幽深,險絕無比。主峰海拔近700米,蜿蜒巴儀間,縱橫數十裡,山勢雄奇幽邃,險絕無比。自唐宋以後,在山的主峰修建了章懷寺。從此章懷寺便取代了天平山名而著稱于周圍各縣。

章懷寺

中峰洞

中峰洞最為有名,又叫佛光洞,被中國溶洞協會會長朱學穩教授譽為“天下第一洞”,因同時具備葉岩、沙岩、石灰岩地質結構,集雄、美、險、秀、奇、幽於一體而被譽為罕見的“地下岩溶博物館”。

中峰洞

文物古跡

紅四軍醫院

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群位於沙溪鎮王坪村,包括總醫院部、政治部、醫務部和總務處舊址,以及其下設的醫療機構,屬軍、政、醫三合一的軍級機構。整個建築均呈三合院佈局,土木結構,清末民初民居建築風格,建築面積4萬餘平方米。系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34年春,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由鸚歌嘴遷駐今沙溪鎮王坪村,周光坦任院長,張琴秋任政治部主任。由於戰事激烈,成百上千的傷病員被送往總醫院救治,雖因缺醫少藥,不少傷病員傷病惡化而光榮犧牲。但紅四方面軍總醫院仍為紅四方面軍和川陝蘇區保存革命力量和生命健康做出了重大歷史貢獻。

為了展示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的歷史風貌,縣民政局於2005年初對總醫院舊址進行了保護性建設和陳列布展。省委書記張學忠視察後親自題寫了“四川省衛生系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舊址群現已成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川陝蘇區紅色旅遊的又一道靚麗風景。

紅四軍醫院

南龕摩崖造像

巴中南龕古窟位於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龕坡山,南龕古窟岩石壁立,高十餘丈,長數百尺,方正如削,列層分龕,鑲佛累累,南龕造像精巧玲瓏,姿態各異,氣質渾厚,端莊豐滿,神情瀟灑,典雅大方。巴中曾榮獲石窟之鄉美名,它有東龕、南龕、北龕、西龕,尤以南龕最勝,規模宏大,雕嵌玲瓏,櫛比相連,巴中南龕古窟是古代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精品,是古代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是巴州古文化的歷史見證。

巴中南龕古窟造像,始創於南北朝,隨廟不斷增鐫,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有造像一百三十七龕,二千餘尊,有經幢十四座,造像碑十則,新建碑四則,嚴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題記五十條,詩文五十二首,造像精巧玲瓏,姿態各異,氣質渾厚,端莊豐滿,神情瀟灑,典雅大方。南龕造像以佛教為主的宗教藝術,造像主要有“法身佛”、“三世佛”、“釋迦佛”、“延古佛”、“鬼子母佛”、“七佛”、“千佛子”、“阿彌陀佛”、“雙首佛”、“延生佛”、“雙背佛”、“觀音菩薩”、“地音菩薩”、“如意輪觀音”、“毗沙門天王”、“八部護法神”等。造像大部分是盛唐前後的作品,少數是南北朝、宋代及近代作品。

巴中南龕古窟造像的特點是身軀健美,面容豐滿,衣飾富麗,如107龕的盧舍那佛像,身高4.45米,鐵紅加躍坐,頭戴華玉的花冠,身著袒右肩袈裟,面容飽滿,唇潤臥豐,身軀健美,表情莊嚴肅穆,充分表現出令人皈依的藝術魅力;第116號龕在高2.7米、寬4.2米的龕窟內雕刻了93尊佛像,龕中的天王像,腳穿草鞋,別具一格,很富有當時川北墳特色;第53號龕和76號龕的一佛二弟和八部護法神龕,佈局嚴謹,雕刻精巧微妙。

巴中南龕古窟造像在人物特點上是相當分明的。菩薩像,體態優美,和諧生動;力士像,威風雄健有力;飛天像,形象優美,生動活潑,雕刻精巧,質威較強。這些造像多採用高浮雕的刻法,衣紋和纓絡用流暢和明快的陰刻線條,刀法純熟,洗練。不但表述了不同內容的佛傳式“經變”故事,而且還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美學標準,社會生活面貌。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充分體現了古代匠師的聰明才智,為我們研究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資料。

巴中南龕坡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頂建有記載6550餘名紅四方面軍將士簡歷、照片及5000餘件手跡的川陝蘇區將帥碑林;山腰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由鄧小平親筆題寫館名的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館藏文物2萬餘件和1800多萬字的史料,再現了紅四方面軍的豐功偉績,現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南龕摩崖造像

恩陽古鎮

恩陽古鎮古巴人聚居區,位於巴中市區西南11公里處,面積1000餘平方公里,人口62萬。歷經近1500年的悠久歷史,不僅有燦爛的文化,還有古樸深厚的民居文化、巴人遺風;而且還有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紅軍留下的大量文物遺址,裝點並提升了恩陽。厚重的紅軍文化是恩陽古鎮一大亮點,現鎮內有保存完好的紅軍舊址八處,遺址五處,石刻標語數十條,均屬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恩陽鎮被命名為省歷史文化名鎮,2002年入選四川省十大古鎮。正在申報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

恩陽古鎮

據《巴中縣誌》載,恩陽古鎮在南北朝時代的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始置義陽郡,同置義陽縣,郡縣同治。隋開皇十八年 (598),改義陽縣為恩陽縣,隸屬清化郡 (今巴州)。1933年紅四方面軍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在這裡先後設儀閬縣,恩陽特別市,恩陽縣,1980年設鎮至今。

歷史上的恩陽,是川東北重要的水碼頭,水運相當發達,上通南江,下至重慶,常有幾百隻商船在恩陽河岸停靠,可見當時的市場繁茂景象。 據史載,明清時期,恩陽鎮內常住人口一萬人,並常有3000多商人往來于此,大小商號150多家,鹽店19家,飲食店60多家,客棧、茶坊、酒家50多家,商號小販不下200家,所以這裡又是川東北大巴山深處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

恩陽古鎮仍保持著傳統的街市格局,記載著歷史的82株古榕樹點綴于古街巷間,錯落有致、層疊彎曲的街市空間與自然起伏的地貌,體現出古鎮與自然完美的結合。高高低低的石階,整齊劃一的青石板路面,延伸出牆面的騎門櫃檯,低矮的房檐和長長的繡樓,有效地保護了古街道封閉的街式生活,限制了機動車等現代交通工具的侵蝕,也較完整地保留了恩陽河河埠,洗衣台、釣魚石、拴馬石、通往河邊和後山的綠樹掩映中的青石小道。

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你呢?快快加入我們的大家庭吧!一起分享旅遊經歷,一起去看美麗的風景,一起吃最具地方特色的小吃,一起聽動人的故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