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位於新華區,滄州老地標——鐘鼓樓將重新面世!

倍受廣大市民關注的鼓樓商業城市廣場正在緊張的施工當中, 預計六月底將建成投入使用, 老城百姓印象中的鐘鼓樓即將重現。

該廣場位於新華中路以北、西臨規劃路、東臨建設大街、北臨維明路, 廣場占地約18000平方米, 是目前市區範圍內占地面積最大的廣場。 廣場中心吸收採用原鐘鼓樓的建設風格, 重建一座仿古鐘鼓樓, 並在周邊規劃建設公共停車場、綠植廊道以及亮化工程和附屬配套設施。

鼓樓廣場在挖掘此地深厚的歷史文化的基礎上, 打造成為環境優美、交通便捷, 集文化、休閒、娛樂、購物於一體的高標準特色廣場。 該專案的建設對於改善鼓樓社區人們的生活品質, 提升滄州的城市形象將起到重大作用, 成為老城區古美與現代兼融的地標建築, 為東部百姓再添休閒好去處。

說起滄州鐘鼓樓的歷史, 可謂相當輝煌。 小編找到一篇熱心讀者張耀華寫的文章《話說鼓樓》,

重溫滄州鐘鼓樓背後的故事……

不久前, 我在網上驚喜地發現了一張滄州聞遠樓(鼓樓)當年的老照片。 我立即把它推薦給年過七旬甚至八旬的老友。 這張老照片, 一下子把老滄州人們帶回了那個久遠的年代, 引發了大家對老鼓樓、老滄州的回憶, 當年對鼓樓的印象和親身攀登鼓樓的情景,又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鼓樓正式名稱叫“聞遠樓”,俗稱鼓樓。自古以來,它就是滄州的標誌性建築。聞遠樓始建于明代光宗年間(距今約400年前),清代光緒年間重修,1957年被拆毀,消失了已近60年。

鼓樓的位置在現在的新華路荷花池畔。它座落在老城的東北部,新東門以西,老衙門口東側。鼓樓橫跨在馬路(新華路)中間,底層的樓門洞是通道,可同時有兩輛馬車通過。

鼓樓高大雄偉,建築古樸典雅。巍峨的鼓樓頂層下,懸掛一個巨型匾牌,上面四個大字“海天鎖鑰”。鼓樓通體是一色的青磚灰瓦。樓高7丈,分底、中、上三層,上面兩層飛簷斗拱,底層最高,約有4丈。牆體成下大上小斜錐形,更顯其雄偉穩固。底層高大的拱形門洞有3丈多高一丈五尺寬。底層的北側有登樓的坡道和樓門。坡道很寬很緩,樓梯是青磚臺階築成。樓梯不寬且很陡,只能供兩個人並行。

鼓樓的第二層有四面看臺,四面飛簷斗拱。四面共豎立16根圓柱。二層的東西兩面各設兩個巨大的圓形窗,像兩個大眼望著遠方。4個角的鬥簷上排列著龍獅馬象等走獸,簷角下掛著鐵鈴,風一吹,就會發出清脆的響聲。

鼓樓的三層依然是四面飛簷斗拱和宮殿式大屋頂。鬥簷上依然是排列的走獸。四周共8根圓柱,四面沒有看臺,只有寬大的樓窗,設計得通透開放,為的是鐘聲的傳播。

鼓樓的二層供奉著魁星爺塑像。魁星是當時儒家學士、科舉考生必拜的神靈。鼓樓的第三層是鐘樓。第三層的屋中央掛著一口巨大的鐵鐘。大鐘是由鑄鐵製造的,高7尺,粗5尺多,鐘壁厚7寸。敲鐘的工具是一棵大木棒。木棒約有5尺長,4寸粗,木棒撞擊鐵鐘,發出渾厚悠遠的鐘聲,方圓數十裡都能聽到。鼓樓的鐘聲,自古以來就是給全城報時的時鐘。每天根據日出、日中、日落三次敲鐘。鐘聲的節奏也有講究,是“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再十八”。世世代代的滄州人,就是在這鼓樓的鐘聲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他們辛勞的歲月。

每年的重陽節,不只是老人,男男女女扶老攜幼都去鼓樓登樓望遠。因為滄州沒有山,也沒有更高的樓,所以鼓樓是最好的登高之處。

在滄州城門上的日軍長野部隊·1937年9月24日 日軍侵佔滄州城。

巍巍鐘鼓樓,曾在數百年間鎮守著這一方城廓和大地,呵護著滄州的黎民百姓。它曾經歷了滄州的歷史變遷和滄海桑田,見證了侵略者的罪行和滄州兒女的英勇不屈,在無數個春夏秋冬和風霜雪雨中矗立在那裡,為滄州百姓祈求著風調雨順和國泰民安。人們撫今追昔,對於鼓樓的被拆毀,無不感到惋惜和懊悔。我不免想,假如當年擴建馬路時,保留下這座鼓樓,讓馬路在兩側環繞而過,讓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那該是一個多麼美麗的畫卷。我翹首企盼著,希望不久的將來,滄州人心中的鼓樓會以嶄新的雄姿屹立于它原來的土地上。

我們再看“滄州蔣有平”在貼吧中的另一篇文章:

聞遠樓,俗稱鼓樓。樓上並沒有鼓,只懸掛著一口大鐵鐘,實際是個鐘樓。據《滄縣誌》記載:“聞遠樓,即鐘鼓樓,在公署東南,始建年代不詳,清代光緒年間重修,樓高7丈,上有巨鐘,晨昏叩之,聲聞數裡。”

在西距聞遠樓半華里的地方,有一個標誌性的建築——石牌坊。石牌坊北邊,有一片簡陋的民居,一對年近七旬的老夫妻就住在這裡,這家的老先生就是聞遠樓的敲鐘人。

那還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每天早晨、中午和黃昏,敲鐘老人在家先梳理好他那齊胸的雪白的鬍鬚,然後手持五尺長、徑四寸的木棒,由家中走出,來到古樓下,健步登樓,然後這渾厚鐘聲隨著老人的木棒撞擊悠悠傳出·····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在五十四響之後,再撞擊報時鐘聲。

日軍飛機轟炸滄州城。此照片為日軍隨軍記者所拍,圖中運河清晰可見,運河東岸居民聚居區多處中彈起火,生靈塗炭!聞遠樓,正處於轟炸區

1937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寇轟炸滄州,不知炸毀多少平民百姓的房屋,也不知炸死我多少苦難的同胞。從此,聞遠樓的鐘聲啞了,敲鐘老人和他的老妻也不見了,二位老人是死于戰火,還是逃離他鄉,我們不得而知了。

但,我想,老人應當是有兒孫的吧?但願他的後人能看到我寫的文字,把老人家的照片貼到這裡,讓我們一睹老人那飽經風霜的面容和撞鐘時的風采。

1957年,為修建我市第一條柏油路——新華路,拆除了聞遠樓。聞遠樓上的大鐵鐘,放在路南便道裡側,文革期間大鐵鐘才被挪走。

以上故事是依據母親(田玉珍1927——)口述記敘,大鐵鐘在路邊放置了十年之久,我親自見證。

當年對鼓樓的印象和親身攀登鼓樓的情景,又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鼓樓正式名稱叫“聞遠樓”,俗稱鼓樓。自古以來,它就是滄州的標誌性建築。聞遠樓始建于明代光宗年間(距今約400年前),清代光緒年間重修,1957年被拆毀,消失了已近60年。

鼓樓的位置在現在的新華路荷花池畔。它座落在老城的東北部,新東門以西,老衙門口東側。鼓樓橫跨在馬路(新華路)中間,底層的樓門洞是通道,可同時有兩輛馬車通過。

鼓樓高大雄偉,建築古樸典雅。巍峨的鼓樓頂層下,懸掛一個巨型匾牌,上面四個大字“海天鎖鑰”。鼓樓通體是一色的青磚灰瓦。樓高7丈,分底、中、上三層,上面兩層飛簷斗拱,底層最高,約有4丈。牆體成下大上小斜錐形,更顯其雄偉穩固。底層高大的拱形門洞有3丈多高一丈五尺寬。底層的北側有登樓的坡道和樓門。坡道很寬很緩,樓梯是青磚臺階築成。樓梯不寬且很陡,只能供兩個人並行。

鼓樓的第二層有四面看臺,四面飛簷斗拱。四面共豎立16根圓柱。二層的東西兩面各設兩個巨大的圓形窗,像兩個大眼望著遠方。4個角的鬥簷上排列著龍獅馬象等走獸,簷角下掛著鐵鈴,風一吹,就會發出清脆的響聲。

鼓樓的三層依然是四面飛簷斗拱和宮殿式大屋頂。鬥簷上依然是排列的走獸。四周共8根圓柱,四面沒有看臺,只有寬大的樓窗,設計得通透開放,為的是鐘聲的傳播。

鼓樓的二層供奉著魁星爺塑像。魁星是當時儒家學士、科舉考生必拜的神靈。鼓樓的第三層是鐘樓。第三層的屋中央掛著一口巨大的鐵鐘。大鐘是由鑄鐵製造的,高7尺,粗5尺多,鐘壁厚7寸。敲鐘的工具是一棵大木棒。木棒約有5尺長,4寸粗,木棒撞擊鐵鐘,發出渾厚悠遠的鐘聲,方圓數十裡都能聽到。鼓樓的鐘聲,自古以來就是給全城報時的時鐘。每天根據日出、日中、日落三次敲鐘。鐘聲的節奏也有講究,是“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再十八”。世世代代的滄州人,就是在這鼓樓的鐘聲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他們辛勞的歲月。

每年的重陽節,不只是老人,男男女女扶老攜幼都去鼓樓登樓望遠。因為滄州沒有山,也沒有更高的樓,所以鼓樓是最好的登高之處。

在滄州城門上的日軍長野部隊·1937年9月24日 日軍侵佔滄州城。

巍巍鐘鼓樓,曾在數百年間鎮守著這一方城廓和大地,呵護著滄州的黎民百姓。它曾經歷了滄州的歷史變遷和滄海桑田,見證了侵略者的罪行和滄州兒女的英勇不屈,在無數個春夏秋冬和風霜雪雨中矗立在那裡,為滄州百姓祈求著風調雨順和國泰民安。人們撫今追昔,對於鼓樓的被拆毀,無不感到惋惜和懊悔。我不免想,假如當年擴建馬路時,保留下這座鼓樓,讓馬路在兩側環繞而過,讓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那該是一個多麼美麗的畫卷。我翹首企盼著,希望不久的將來,滄州人心中的鼓樓會以嶄新的雄姿屹立于它原來的土地上。

我們再看“滄州蔣有平”在貼吧中的另一篇文章:

聞遠樓,俗稱鼓樓。樓上並沒有鼓,只懸掛著一口大鐵鐘,實際是個鐘樓。據《滄縣誌》記載:“聞遠樓,即鐘鼓樓,在公署東南,始建年代不詳,清代光緒年間重修,樓高7丈,上有巨鐘,晨昏叩之,聲聞數裡。”

在西距聞遠樓半華里的地方,有一個標誌性的建築——石牌坊。石牌坊北邊,有一片簡陋的民居,一對年近七旬的老夫妻就住在這裡,這家的老先生就是聞遠樓的敲鐘人。

那還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每天早晨、中午和黃昏,敲鐘老人在家先梳理好他那齊胸的雪白的鬍鬚,然後手持五尺長、徑四寸的木棒,由家中走出,來到古樓下,健步登樓,然後這渾厚鐘聲隨著老人的木棒撞擊悠悠傳出·····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在五十四響之後,再撞擊報時鐘聲。

日軍飛機轟炸滄州城。此照片為日軍隨軍記者所拍,圖中運河清晰可見,運河東岸居民聚居區多處中彈起火,生靈塗炭!聞遠樓,正處於轟炸區

1937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寇轟炸滄州,不知炸毀多少平民百姓的房屋,也不知炸死我多少苦難的同胞。從此,聞遠樓的鐘聲啞了,敲鐘老人和他的老妻也不見了,二位老人是死于戰火,還是逃離他鄉,我們不得而知了。

但,我想,老人應當是有兒孫的吧?但願他的後人能看到我寫的文字,把老人家的照片貼到這裡,讓我們一睹老人那飽經風霜的面容和撞鐘時的風采。

1957年,為修建我市第一條柏油路——新華路,拆除了聞遠樓。聞遠樓上的大鐵鐘,放在路南便道裡側,文革期間大鐵鐘才被挪走。

以上故事是依據母親(田玉珍1927——)口述記敘,大鐵鐘在路邊放置了十年之久,我親自見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