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共用單車不應承擔道德風險

共用單車的相關企業, 將在銀川先期投放一萬輛自行車。 而根據銀川的城市人口, 合理的數量應當在兩萬輛左右。 這個時候, 很多人也在擔心, 共用單車的投放, 會再次檢驗銀川人的文明素養, 而這甚至是不樂觀的。 其實, 這的確是有點想多了, 共用單車不應當被綁架道德風險。 共用單車在各地遭遇惡意破壞的新聞屢見不鮮, 輿論大多將其歸咎于國人的素養。 可是, 作為一個新型互聯網業態, 這種所謂的惡意破壞, 其實是在成本計算之內的。 我們遠不用為企業擔心, 因為從商業運作的角度上講,

這些潛在的成本, 往往是梯度下降的。

咱們舉一個教科書中的例子。 在一個城市廣場上, 相關企業在這裡擺放鮮花, 起初, 每天都有人把鮮花拿走, 或者是惡意採摘和破壞。 於是人們驚呼, 市民素質太差。 但是我們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 無論在什麼國家, 什麼城市, 這種惡意往往是小概率事件。 但由於鮮花的數量太少, 而小概率事件的絕對人數太大, 因此表面上看起來損失就是巨大的。

如果不斷補充鮮花的損失, 雖然這種惡意仍然不斷發生, 但數量卻是不斷下降的。 大多數人因為感到了鮮花損失帶來的壞處, 而形成了抵制惡性的輿論環境。 偷竊和採摘的人, 也會因為這種持續的投放, 減少自己的行為, 因為被發現的機會增大,

被懲罰的成本提升, 最後損失就會越來越小。

這樣一個社會學實驗, 在很多地方都屢試不爽。 這其實源於一種基礎的理論, 那就是人們向善的心理自覺。 因此, 可以想見的是, 共用單車投放銀川肯定會遭遇損失, 但這種損失肯定會逐漸下降, 尤其是共用單車真正服務市民提供方便之後, 損傷者的邊際成本逐漸縮小, 破壞甚至成了一件無趣而費力的事情, 共用單車便會進入一個良性迴圈當中。

相反, 由於共用單車的投入, 加上市民的心理自覺, 反而會成為一堂生動的文明公開課。 市民自發地維護, 並且形成共識, 這種行為將會蔓延到其他領域, 成為普遍的準則。 因此, 對於共用單車, 我們尚且不必過度憂慮, 反而需要充滿信心。

記者 皇甫世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