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徐州一中:在不知不覺的時光裡,又想起你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結果, 回復者眾, 幾乎每個人都洋洋灑灑, 長篇大論。 虐死人的軍訓、難忘的老師, 求學的酸甜苦辣, 校園裡的舊時光。

吐槽一下食堂的包子, 而水瓶蓋頻頻丟失則是住校生的集體記憶。

在徐州, 上一中, 是件值得驕傲的事, 雖然在學校立足需要加倍的努力。 他是徐州最好的學校, 名師與學霸雲集;也是最有歷史的學校, 百年血脈傳承。

1721年興辦的雲龍書院是當時徐州最著名的書院,

位於黃茅岡。 1903年, 徐州地方政府在雲龍書院的基礎上創辦了徐州府官立中學堂, 1906年又創辦了徐州師範學堂, 1907年改名為徐州府中學堂, 這兩所官立的新式中等學校就是徐州一中的前身。

一中的老校門是省立第十中學、省立徐州中學,

以及建國以後徐州一中主要的校區內門, 原有的建築都基本拆除了, 唯獨保留下來的這座老校門是1920年時初建的基礎。

一中夾河街校區的校史陳列館二層木質小樓, 當年是1934年省立徐州中學的學生宿舍, 是目前徐州一中唯一保留下來的民國建築。

辛亥革命後, 江蘇省於1912年將徐州府中學堂改為江蘇省立第十中學。

位於石牌坊街的省立十中舊址(中樞街)

1928年, 該校定名為“江蘇省立徐州中學”。 省立徐州中學是一所完全中學(高中部設普通、師範兩科), 全校共12個班級、約500名學生。

1932-1937年間, 在嚴立揚校長的主持下, 學校“領導得方, 教師陣容整齊, 人事和諧安定, 讀書風氣濃厚, 畢業生的升學率逐年上升”, 一躍成為省內“校譽隆升”的名校之一。

抗日戰爭爆發後, 省立徐州中學於1938年春宣佈停辦。 抗戰勝利後, 江蘇省立徐州中學於1946年2月複校, 有16個班、465名學生。

1947年,江蘇省立徐州中學初中部複校第三屆畢業典禮師生合影紀念。

複校後的省立徐州中學彙集了一批教學有方的優秀教師,教學品質提高很快。但戰爭再度迫近徐州,1948年冬,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下令將省立徐州中學遷往無錫,但大部分師生選擇留在家鄉迎接解放。1948年12月1日徐州解放,人民政府隨即接收了江蘇省立徐州中學,並將省立連雲中學和立達女子中學等私立學校併入,命名為“徐州市立第一中學”,丁志剛任校長。

1950年5月,徐州由山東省代管,一中改稱“山東省徐州市第一中學”。

1953年6月4日,徐州市劃歸江蘇再改為“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

上世紀60年代,從校園看向校門,和現在的夾河街校區差別不大。

當年的教室是在四合院裡,從第三道門出去,就是操場。

一中的標誌 隕鐵

2013年,102歲的范老師確認,這塊隕鐵早在上世紀20年代他就讀一中時就已存在,該說法也得到很多年長校友的證實,稱其在1917年建校時就存在。一中畢業的一位天文學家曾專程對這塊隕鐵進行鑒定,確認其就是“隕鐵”。它擺在校園內展示十多年,沒有絲毫鏽跡。

70年代的徐州的中學,採用劃片招生的辦法,同學的家住得很近,放了學在一塊寫作業真是件愉快的事。

70年代的學工學農,把中學生們拉出了教室。

隔三差五,學校還會組織一些活動,到皇藏峪去拉練,到義安礦去參觀……

百年來,從一中走出的畢業生不計其數。也很難從歷史的浩浩煙海裡把他們一個個的分辨出來,不管是傑出的,還是平凡的校友,都有一個共同的情結——徐州一中。

1955,徐州一中高三甲班畢業留影。這男女生比例,也是醉了。

1976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一個特殊的時代在這一年結束,而“改革開放”等大事件仍在醞釀之中。這一年的徐州一中,有18個班級的龐大規模,當年的畢業生們,今年已年近六旬。

他們在讀書的時候,恰逢毛主席號召“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高中唯讀了兩年;高中畢業後的出路,是:下鄉,參軍,進工廠。(文末附76屆一中畢業照)

一中76屆團幹合影。

1976年,一中團委歡送新兵。

77年恢復高考,1981年畢業的同學有幸過了兩年完整正規的高中生活。

2000年,徐州一中斥資上億元在九裡山下建設分校,配套建設了籃球館、體育場、高科技的實驗室、圖書館、學生餐廳、學生宿舍、現代化的教學課堂……從此,一中分成了兩部分:夾河街本部和九裡分校。

那些時光,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想起……

【校友說】同濟橋算是一中一個標誌性建築,每天中午向食堂衝鋒的必經之路,春天時橋下河邊會開滿迎春花。每天早上會有老師在橋邊查遲到,所以很多人早上也喜歡繞著橋走。

憑欄也是一中課間的一個奇妙的景象(不知學弟學妹是否還有這一怪癖)。簡單來說就是一到課間所有的人走出教室像吊死鬼一樣趴在外面欄杆上慵懶地曬太陽,從對面辦公樓看過來整棟樓欄杆上掛滿了人,蔚為壯觀。

【校友說】一中打掃衛生採用的是值周制度,校內的衛生區基本上也都是學生打掃。雖然很無聊,不過也是逃避早自習或是接近心儀的妹子/漢子的機會。

【校友說】一中的宿舍也是每天要打掃要檢查要計分的。衛生狀況滿分10分,及格是9.8分(也就是抓到兩個扣分點),9.7分就是華麗麗的……呃……掛宿舍?

【校友說】打熱水的功效基本上和別的學校一致,除了不知道為什麼水壺會丟,還有就是可能會有無良室友在你熱水壺裡倒過期豆奶粉的風險(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泡腳時整個人都維維豆奶歡樂開懷了)。

【校友說】東北側的小網球場和小足球場,當年也是不少同學和老師們都賣力地揮灑過汗濕的青春。

【校友說】高三時的月考,書包隨意地丟在考場門口,門前飄著每個班熱血無比的口號橫幅。在一中的高三真的是大家都有著各自卻又一致的目標,每天互相打著雞血的日子回想起來也是十分美好。

班級門口會貼著每個人的小紙條,寫著各自的豪情壯志。

2010級學長深情留言:收穫比高考更珍貴的東西!相信明天更美好。

網友葉軒總結:這裡是我最好的年代,是我最值得回憶的地方。

附:1976屆徐州一中高二18個班畢業照↓↓

(一中76屆高二6班畢業合影)

(一中76屆高二8班畢業合影)

編輯:許波 責編:朱宸昕

1947年,江蘇省立徐州中學初中部複校第三屆畢業典禮師生合影紀念。

複校後的省立徐州中學彙集了一批教學有方的優秀教師,教學品質提高很快。但戰爭再度迫近徐州,1948年冬,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下令將省立徐州中學遷往無錫,但大部分師生選擇留在家鄉迎接解放。1948年12月1日徐州解放,人民政府隨即接收了江蘇省立徐州中學,並將省立連雲中學和立達女子中學等私立學校併入,命名為“徐州市立第一中學”,丁志剛任校長。

1950年5月,徐州由山東省代管,一中改稱“山東省徐州市第一中學”。

1953年6月4日,徐州市劃歸江蘇再改為“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

上世紀60年代,從校園看向校門,和現在的夾河街校區差別不大。

當年的教室是在四合院裡,從第三道門出去,就是操場。

一中的標誌 隕鐵

2013年,102歲的范老師確認,這塊隕鐵早在上世紀20年代他就讀一中時就已存在,該說法也得到很多年長校友的證實,稱其在1917年建校時就存在。一中畢業的一位天文學家曾專程對這塊隕鐵進行鑒定,確認其就是“隕鐵”。它擺在校園內展示十多年,沒有絲毫鏽跡。

70年代的徐州的中學,採用劃片招生的辦法,同學的家住得很近,放了學在一塊寫作業真是件愉快的事。

70年代的學工學農,把中學生們拉出了教室。

隔三差五,學校還會組織一些活動,到皇藏峪去拉練,到義安礦去參觀……

百年來,從一中走出的畢業生不計其數。也很難從歷史的浩浩煙海裡把他們一個個的分辨出來,不管是傑出的,還是平凡的校友,都有一個共同的情結——徐州一中。

1955,徐州一中高三甲班畢業留影。這男女生比例,也是醉了。

1976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一個特殊的時代在這一年結束,而“改革開放”等大事件仍在醞釀之中。這一年的徐州一中,有18個班級的龐大規模,當年的畢業生們,今年已年近六旬。

他們在讀書的時候,恰逢毛主席號召“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高中唯讀了兩年;高中畢業後的出路,是:下鄉,參軍,進工廠。(文末附76屆一中畢業照)

一中76屆團幹合影。

1976年,一中團委歡送新兵。

77年恢復高考,1981年畢業的同學有幸過了兩年完整正規的高中生活。

2000年,徐州一中斥資上億元在九裡山下建設分校,配套建設了籃球館、體育場、高科技的實驗室、圖書館、學生餐廳、學生宿舍、現代化的教學課堂……從此,一中分成了兩部分:夾河街本部和九裡分校。

那些時光,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想起……

【校友說】同濟橋算是一中一個標誌性建築,每天中午向食堂衝鋒的必經之路,春天時橋下河邊會開滿迎春花。每天早上會有老師在橋邊查遲到,所以很多人早上也喜歡繞著橋走。

憑欄也是一中課間的一個奇妙的景象(不知學弟學妹是否還有這一怪癖)。簡單來說就是一到課間所有的人走出教室像吊死鬼一樣趴在外面欄杆上慵懶地曬太陽,從對面辦公樓看過來整棟樓欄杆上掛滿了人,蔚為壯觀。

【校友說】一中打掃衛生採用的是值周制度,校內的衛生區基本上也都是學生打掃。雖然很無聊,不過也是逃避早自習或是接近心儀的妹子/漢子的機會。

【校友說】一中的宿舍也是每天要打掃要檢查要計分的。衛生狀況滿分10分,及格是9.8分(也就是抓到兩個扣分點),9.7分就是華麗麗的……呃……掛宿舍?

【校友說】打熱水的功效基本上和別的學校一致,除了不知道為什麼水壺會丟,還有就是可能會有無良室友在你熱水壺裡倒過期豆奶粉的風險(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泡腳時整個人都維維豆奶歡樂開懷了)。

【校友說】東北側的小網球場和小足球場,當年也是不少同學和老師們都賣力地揮灑過汗濕的青春。

【校友說】高三時的月考,書包隨意地丟在考場門口,門前飄著每個班熱血無比的口號橫幅。在一中的高三真的是大家都有著各自卻又一致的目標,每天互相打著雞血的日子回想起來也是十分美好。

班級門口會貼著每個人的小紙條,寫著各自的豪情壯志。

2010級學長深情留言:收穫比高考更珍貴的東西!相信明天更美好。

網友葉軒總結:這裡是我最好的年代,是我最值得回憶的地方。

附:1976屆徐州一中高二18個班畢業照↓↓

(一中76屆高二6班畢業合影)

(一中76屆高二8班畢業合影)

編輯:許波 責編:朱宸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