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晉江安海清遠齋:家門口的陶瓷博物館

中新網晉江4月17日電 (牛效禮)在近日大熱的電影《海角有個五店市》中, 主人公莊海心帶著太爺爺留下的愛情信物——“陳三五娘盤”從馬來西亞來到晉江五店市尋找瓷器的故事, 成為晉江民眾茶餘飯後談論最多的話題, 而被民眾稱為“家門口的陶瓷博物館”的清遠齋也為更多人關注。

晉江民間收藏家黃祖猛醉心陶瓷器27年。 牛效禮 攝

“從古時的陶器到現在的陶瓷, 幾乎各個朝代的陶瓷器在清遠齋都可以看到, 非常好。 ”晉江收藏愛好者小張如是說。

“接下來, 我想建一個私人博物館, 把近30年收藏積攢下來的好東西都展示出來, 讓市民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到中國陶瓷發展史, 看到各個朝代的陶瓷真品。 ”清遠齋負責人黃祖猛告訴記者, 其收藏的陶器有仰紹文化時期的彩陶、紅山文化的陶器、良渚文化的玉器, 以及東漢末年的清瓷、隋唐元明清等朝代的陶瓷玉器掛件等上千件。

在晉江收藏界, 他的齋號已是小有名氣。

黃祖猛說, 他看中的不是這些, 他希望做的是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 留在晉江, 留在中國。 “因為這些文物是我們國家和民族不滅的記憶。 再說, 晉江又是中國陶瓷重鎮, 有很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蘊。 宣傳和傳承好晉江的陶瓷文化, 也是我作為一個收藏愛好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

“當初第一次玩古玩的時候是1990年在部隊服役那會, 我們有幾個班長都在玩收藏, 我也跟著他們玩, 後來就越發放不下, 一直玩到現在。 ”黃祖猛說, 八九歲時他就喜歡看村裡的老人們聊古玩, 有時還趁大人不注意還去摸一摸。 而從1990至今, 他玩古玩已27個年頭。 而真正引領他入行的則是他與一位山東籍南下老幹部的“緣分”。

清遠齋被當地民眾稱為“家門口的陶瓷博物館”。 牛效禮 攝

“還是在廣東部隊服役期間, 休息外出時, 我就會到當地的古玩市場去逛, 一來二去就認識了一位元山東籍南下老幹部。 他看我很年輕, 不張揚, 就很喜歡我, 教我很多東西。

”黃祖猛說, 只要有空, 他就到老幹部家裡, 向他討教古玩收藏方面的技巧、心得及相關知識等。

“後來, 他就送我一個玉器, 名為‘螭龍玉璧’, 是戰國至漢代的。 雖然已價值不菲, 但我都不捨得賣, 因為那是一種情義、一段記憶。 ”黃祖猛表示, 那份鼓勵與信任, 讓他在收藏界堅定地走下去。

為了讓自己看藏品時不“走眼”, 黃祖猛一直潛心研讀史籍和學術經典, 還經常到全國的各地博物館去參觀。 “你看真東西多了, 眼力就會跟著上去。 ”黃祖猛說, 懂得越多, 角度越寬, 思路就越成熟, 才能在魚龍混雜的古玩市場上發現“真品”。

之後, 甘肅、陝西、山西等西北地方就成了黃祖猛每年必去的地方。 有的地方甚至連續去了七八年。 “我幾乎每次都是出去時像老闆,

回來時像乞丐。 ”黃祖猛說, 每次到外地看到好的東西, 不計價錢就會買下來。 結果, 回來時, 也不捨得包車, 還要精心守護淘來的古玩, 每次回到家裡, 樣子都像乞丐般似的。

黃祖猛說, 他的時間多放在博物館或古玩市場上。 在那裡走一走逛一逛, 感覺很踏實。 收藏沒有門檻, 人人都可以, 只要有興趣, 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經濟實力來收藏。

但他不喜歡去評價別人的藏品。 “評價一件藏品的好壞, 也沒有統一的標準。 在某些人眼裡是無價之寶, 在我看來卻一文不值。 如果他硬要說是‘真品’, 我也只能笑一笑。 其實藏品不複雜, 複雜的是人心。 ”

部隊轉業後, 黃祖猛上過班, 包過魚塘, 跑過運輸, 幹過裝潢, 還做貿易。 也正是那段時間的拼搏,為他今後收藏古玩積累下了雄厚的資金。

“到現在,我投在這上面的大概有近千萬了吧,可我兜裡卻沒有什麼錢。”黃祖猛笑著說,現在他齋號裡藏品越來越多。“晉江是個有文化的地方,我也要把好東西留在晉江,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好的東西。”(完)

也正是那段時間的拼搏,為他今後收藏古玩積累下了雄厚的資金。

“到現在,我投在這上面的大概有近千萬了吧,可我兜裡卻沒有什麼錢。”黃祖猛笑著說,現在他齋號裡藏品越來越多。“晉江是個有文化的地方,我也要把好東西留在晉江,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好的東西。”(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