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慢性胃炎怎麼防?避免長期不良情緒 外出就餐宜分餐制

新華網北京4月17日電(王坤朔)上腹隱痛、餐後飽脹、反酸……幾乎每個人在日常中都會遇到腸胃不適的情況。 統計資料顯示, 胃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高達80%, 各類胃病中以慢性胃炎發病率居首。 “人們對於慢性胃炎既熟悉又陌生, 日常中經常遇到, 但對慢性胃炎的認識又存在很多誤區。 ”中華消化學會常委兼副秘書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科主任兼大內科主任房靜遠教授在日前舉辦的“揭秘歐洲胃腸疾病周——新觀點分享論壇”上表示, 很多胃炎症狀較輕不易引起重視, 40歲以上人群最好定期做檢查。

治療慢性胃炎可考慮適度抑酸

胃病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 常見的胃病有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管反流等, 其中慢性胃炎的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 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縮性病變。 據瞭解,

慢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症狀, 大多數患者無症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狀。 “慢性胃炎不僅在消化疾病中常見, 也是最常見的內科疾病之一, 俗話說的‘十人九胃’就是指胃炎。 ”房靜遠表示, 有少數慢性胃炎患者, 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比較重的, 有癌變的可能, 需要重視。

對於慢性胃炎的治療, 房靜遠表示, 適度抑酸已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門話題, 對於有胃黏膜糜爛、反酸、上腹痛的患者來說, 抗酸或抑酸治療對癒合和消除上述症狀有效;某些患者選擇適度抑酸治療可能更經濟且不良反應較少;伴膽汁反流的患者可服用有結合膽酸作用的鋁碳酸鎂製劑, 幫助增強胃黏膜屏障, 從而減輕或消除膽汁反流所致的胃黏膜損害。

此外, 要注意消除幽門螺旋桿菌, 加強隨訪預防癌變。 據瞭解, 胃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導致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淋巴瘤甚至胃癌。 在用藥方面, 發現腸胃不適要及時看專科醫生, 不要根據經驗隨意用藥, 以防治療不當加重病情。

那麼, 該如何預防胃炎呢?房靜遠表示, 在飲食上, 要細嚼慢嚥, 不要暴飲暴食, 在外吃飯最好分餐制, 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機會。 在生活上, 不要太勞累, 工作壓力不要太大, 保持心情愉快。 “胃鏡作為胃病的檢查和隨訪手段十分重要, 40歲以上有條件的人群最好定期做胃鏡, 以便早發現病變, 儘早治療。 ”房靜遠強調。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委、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消化內科執行主任鄒多武教授

胃腸鏡篩查有助早期發現消化系統腫瘤

據悉, 歐洲胃腸疾病周(UEGW)是胃腸疾病方面最具有影響力的會議之一,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委、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消化內科執行主任鄒多武教授提出了2016年UEGW的四個重點趨勢,

分析了對國內消化病臨床研究的啟示作用。

第一, 藥物相關性潰瘍應引起注意。 以消化性潰瘍為例, 以往認為是胃酸引發的疾病, 但其實服用某些藥物會對胃腸道造成損傷, 引發消化性潰瘍;

第二, 關注功能性胃腸疾病。 很多人有明顯的胃部不適症狀, 但做胃腸鏡等檢查卻未見異常。 胃部不適與情緒、壓力等精神因素及飲食等有很大關係, 在檢查沒有結果的情況下如何緩解患者症狀, 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值得醫生關心;

第三, 關注與免疫相關的疾病。 免疫疾病在我國發病率逐漸上升, 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慢性病, 對其合理診治非常關鍵, 也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門領域;

第四, 研究符合我國特點的胃腸癌篩查方案。 胃腸鏡對於早期發現消化系統腫瘤非常重要,發現得早甚至不需要開刀,不但挽救患者性命,也節省了整個社會的醫療資源。

據悉,本次論壇由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主辦,拜耳公司支援,國內知名消化領域專家討論了2016年歐洲胃腸疾病周上的熱點話題,如消化性潰瘍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病率的變化趨勢、大範圍根除幽門螺桿菌也可能對健康帶來不利影響、羅馬IV標準:功能性胃腸病的新診斷標準、腸道微生態和消化道症狀等進行了分享,並採用線下會議和線上直播相結合的方式。

胃腸鏡對於早期發現消化系統腫瘤非常重要,發現得早甚至不需要開刀,不但挽救患者性命,也節省了整個社會的醫療資源。

據悉,本次論壇由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主辦,拜耳公司支援,國內知名消化領域專家討論了2016年歐洲胃腸疾病周上的熱點話題,如消化性潰瘍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病率的變化趨勢、大範圍根除幽門螺桿菌也可能對健康帶來不利影響、羅馬IV標準:功能性胃腸病的新診斷標準、腸道微生態和消化道症狀等進行了分享,並採用線下會議和線上直播相結合的方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