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張濤甫:《人民的名義》滿足了反腐視窗期的接受期待

近日, 反腐劇《人民的名義》火爆得很, 它不僅霸佔了影視螢幕, 也在網上被瘋狂刷屏。 此前有火爆的電視劇, 但火爆的受眾面積沒這麼大, 受眾結構也沒《人民的名義》這麼多元,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可謂老少鹹宜, 青黃通吃, 為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 如此寬廣的影響面, 在近十多年的影視收視歷史上也許是罕見的, 尤其是在電視媒體的運勢江河日下的今天, 如此熱氣騰騰的收視盛況, 的確是一個奇跡。 隨劇同熱的, 還有同名小說《人民的名義》。 這似乎不意外, 很多熱播電視劇和當紅電影, 熱度所及, 也把小說給帶火了。

這次圍觀《人民的名義》的, 有很多是年輕受眾。 這些平日不大關心政治、喜歡宅在自己小世界裡的90後、00後們, 參與這次追劇大潮, 讓我們對這些年輕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他們的追劇方式也很新潮, 粉絲團、彈幕、表情包等等, 這種新媒體化的追劇方式啟動了傳受關係, 將原先“沉默的大多數”直觀地呈現在收視現場, 而且, 網路收視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約束, 觀看場景移動化, 隨時隨地可以觀看, 如此便捷的觀劇方式, 給《人民的名義》的火爆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條件。

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受到廣泛且熱烈的追捧, 究其原因, 蓋有三點:

一則, 反腐窗口期的接受期待。 反腐是當下中國政治生態中的灼熱話題, 公眾關切度高。

只要是反腐話題, 無論大小巨細, 圍觀者甚眾。 但是, 反腐資訊的供給相對不足。 與公眾的熱切期待比較起來, 反腐資訊的供給還顯得不解渴。 這倒不是因為涉腐的老虎蒼蠅不夠多。 十八大以來, 中央以雷霆之勢反腐, 蒼蠅老虎一起打, 甚至位高權重的國家級“大老虎”, 也在被打之列。 如此淩厲的反腐力度, 應聲倒下的腐敗分子規模實不可謂不大。 與此同時, 有關反腐的新聞也不斷刷新。 但以新聞方式出爐的反腐資訊, 由於過於簡潔, 因而滿足不了被反腐現實刺激起來的公眾需求。 《人民的名義》出現在這個市場節骨眼上, 卡位精准, 切中社會的痛點。

二則, “超現實”的文學呈現。 在豐滿的現實生活面前, 作家和藝術家的才華難免會黯然失色。

有言道, 藝術來源於生活, 卻高於生活。 這在生活不那麼複雜而藝術又有極高的洞察生活、再現生活能力的情況下是可及的;但當生活的複雜性和生動性大於藝術的表現力之時, 藝術就顯得吃力和緊巴了。 面對“超現實”的骨感現實, 多數作家和藝術家的想像力往往跟不上。 只有少數才華卓越者方能勝任。 周梅森則是這少數中的一員。 他的敏銳和精確洞察, 以及舉重若輕、洞幽燭微的現實表現力, 是當下中國多數作家難以望其項背的。 在駕馭“反腐”題材上, 周梅森可算是“男一號”了。 周梅森筆下的人物與社會立體、豐滿、有厚度, 這在其長篇小說《人民的名義》中表現甚為顯豁。 周梅森的描述沒有臉譜化,
而是將職場生態、人性以及利益關係的複雜性和盤呈現出來, 寫出了深度, 把人性的豐富和幽暗大尺度地發掘出來。 正因有了小說的深度和精度, 才為後續的影視再創作提供了的文本準備。

三則, 成功的影視再生產。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是根據周梅森的同名小說的再創作。 電視劇編劇仍是周梅森。 從作家到編劇, 這個角色轉換對於周梅森來說, 並非難事。 但劇本的成功並不意味電視劇的成功。 其中一個關鍵就是看演員的功夫。 這次,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集結了豪華陣容, 老戲骨們組團出演, 充分展示了演藝界的中國功夫。 一個個老演員的表演功力著實了得, 將人物演活了。 趙德漢、李達康、高育良、祁同偉等角色的演繹,

顯然不是單靠顏值能擔當的, 拼的是實力和硬功;相比之下, 飾演候亮平的陸毅, 只能靠顏值開路了。 正因有這麼多實力派演員的二度創造, 讓原先潛藏在文字裡的人物形象一個個鮮活地出現在螢屏上。 演員們的出色演繹將《人民的名義》推送到觀眾面前, 成就了眼下的收視奇觀, 也才能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一個媒介景觀的全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