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國版B-2真要試飛了?作戰半徑5000公里,打擊全球

中國B-2想像圖

近日有消息稱, 中國新一代隱身戰略轟炸機即將露面進行測試和試飛。 國外防務專家將其稱之為中國版“紅色B-2”。

事實上, 在未來的戰爭環境中, 沒有什麼比遠端轟炸機更能代表空軍的特點了——它能讓地球任何角落的任何目標遭遇滅頂之災。 所以說未來的轟炸機將實現作戰半徑、載彈量與網路傳感系統的融合, 從而大幅提升空軍未來的遠端打擊能力。

中國B-2打擊群想像圖

中國新轟真的要試飛了?

歷史表明, 作戰半徑和載彈量素來是轟炸機研製的重中之重, 而對於新世紀來說, 隱身能力和先進航電系統對於任何新型戰機都變得越來越重要, 所以對於中國這樣從未發展過現代化轟炸機的國家來說, 我們需要從三個基本方面來考慮:大航程大載彈量, 具備隱身能力, 先進航電系統。

研製噴氣動力大型隱身飛機, 對一國的工業和資訊化技術水準要求極高,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完整的現代戰機研製能力, 根本連這道門都邁不進。 而對於現代轟炸機需要具備的優良隱身性, 對於沒有隱形戰鬥機研製經驗的國家來說, 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從2011年殲-20的首飛, 再到2012年殲-31“鶻鷹”首飛, 再到2013年“利劍”無人戰鬥機的首飛,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飛機製造工業正變得越來越先進, 而這三款不同氣動佈局的隱形飛機的出現, 則表明中國已經完全邁進了“隱形飛機俱樂部”。 短短6年間, 殲-20就實現了火速服役, 殲-31也即將邁進服役階段, 這說明中國早已完全有能力研製各種隱身現代化飛機的能力。

另外從世界範圍來看, 能夠研製大型戰略軍用運輸機的國家, 同樣也具備研製戰略轟炸機的能力,

這是因為大型運輸機所用到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超大金屬構件加工技術、超大複合材料蒙皮技術等, 也會在轟炸機上得到應用。 所以說2013年初首飛的運-20研製成功後(短短4年, 現在亦進入空軍服役), 並不僅僅是增加了空中戰略投送能力這麼簡單, 還表明中國已經具備大型飛機的製造能力。 運-20工程極大豐富了中國航空工業部門在大型飛機設計領域的工程經驗, 對於研製轟炸機這樣的大型飛機, 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 中國是否具備研製現代化轟炸機的能力已經早已定論。 現在人們更關注的是, 中國新一代戰略轟炸機專案是否已經落地, 或者像外界推測的那樣, 即將進入試飛階段了。

中國B-2想像圖

全球作戰, 西打印度, 東打美國

2014年1月22日, 中航飛機研發中心在西安閻良揭牌成立, 該研發中心將承擔航空整機型號專案和產品研製的發展規劃研究、預先研究、型號立項論證、型號工程研製、大系統集成、技術服務保障等工作,

擔負起大中型運輸機、轟炸機、殲擊轟炸機、大中型特種飛機、民用飛機、大型無人機等的研製工作。 以後, 中國所有的新一代“大飛機”都會在這裡誕生。

傳統意義上的戰鬥轟炸機的主要任務仍然是以陸地機場為基礎, 執行轟炸或遠端巡航導彈的攜帶平臺, 空戰只是為了自衛而已, 隨著殲-16戰鬥轟炸機的出現和蘇-35的引進, 中國在短期內已經沒有必要再研製新一代的戰鬥轟炸機。 而隨著美國“重返亞太”, 中國海外貿易和海外能源需求的增長, 以及海洋權益的現狀, 中國逐漸感受到島鏈對中國國家安全和海洋權益的潛在威脅與現實影響。 所以, 如何突破美軍在太平洋上的一線基地為基軸, 以日本、韓國、沖繩、關島等基地和設施為核心的“太平洋多重鎖鏈”, 成了中國遠端打擊力量的一種迫切需求。這也是轟-6K首先被改造成長劍-10巡航導彈載機平臺的原因。

在這種需求下,作戰半徑可以達到5000公里的遠端戰略戰鬥轟炸機是一種最好的選擇,而2012年在網路上曝光的一款轟炸機模型也似乎印證了這種需求,這款新型隱身轟炸機方案採用新穎的W型主翼和無尾翼結構,脊背進氣道和並列雙座設計,這一切都說明它並非前文提及的傳統意義上的戰鬥轟炸機,而是一款遠端戰略轟炸機。之所以突出“遠端”,是因為各方面透露的資訊表明,這款轟炸機的作戰半徑是傳統戰鬥轟炸機的3倍以上。簡單來說,如果這種遠端戰略轟炸機至少應該具備三方面能力:一是遠程作戰,作戰半徑向東覆蓋太平洋中線以西地區,特別是第二島鏈區域,對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部署構成威懾;向西可覆蓋中亞地區;向南可以輻射印度全境到印度洋,包括南海以及南海以南的國家,以保證我國南海地區的能源資源安全。

“利劍”無人戰機

無戰鬥機紅火,卻非常重要

對於戰略轟炸機這種“大殺器”來說,從來都不應該被孤立的看待,更不應該只考慮未來十幾年的軍事需求——中國儘管在理論上具備了研製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能力,但戰略轟炸機從研製到服役再到形成戰鬥力,需要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我們要看到,隨著中國“遼寧號”航母的服役,以及國產航母的建設(即將下水),再加上中國二炮(火箭軍)新型中程彈道導彈的大量裝備(如東風-26),突破第二島鏈的封鎖對如今的中國武裝力量來說早已經沒有障礙。這種作戰半徑5000公里以上遠端戰略轟炸機必將彌補中國“三位一體”核力量的缺失。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保持著龐大的戰略轟炸機部隊,而中國既然要發展戰略空軍,與世界軍事強國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戰略轟炸機,唯有發展自己的戰略轟炸機,才能建立起一支與中國大國地位相符的戰略空軍。儘管時不時有國外媒體鼓吹戰略轟炸機無用論,但從現實我們可以看到,世界軍事強國在鼓吹各種無用論的同時,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相關戰略武器的研發和裝備,美國裝備“福特級”航母就是對西方曾今鼓吹的“航母無用論”最好的諷刺。

總而言之,儘管遠端戰略轟炸機在發展速度還是發展規模確實遠不如戰鬥機那麼紅火,並且耗資巨大、技術難度高、研製週期長,但其作為其三位一體的核中堅,地位雖不及核潛艇,但決不可能沒有。

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經濟快速增長對能源需求的增加,不可避免地會與別國在某些方面摩擦日益增多。擁有戰略轟炸機,和平環境下它是一個極具威力的戰略威懾力量,作用不可低估。而戰爭環境下是克敵制勝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不論是現在緊迫的領土、領海爭端還是將來面對更大的威脅,現在都必須未雨綢繆,儘快部署新一代遠端轟炸機。

美國B-2

成了中國遠端打擊力量的一種迫切需求。這也是轟-6K首先被改造成長劍-10巡航導彈載機平臺的原因。

在這種需求下,作戰半徑可以達到5000公里的遠端戰略戰鬥轟炸機是一種最好的選擇,而2012年在網路上曝光的一款轟炸機模型也似乎印證了這種需求,這款新型隱身轟炸機方案採用新穎的W型主翼和無尾翼結構,脊背進氣道和並列雙座設計,這一切都說明它並非前文提及的傳統意義上的戰鬥轟炸機,而是一款遠端戰略轟炸機。之所以突出“遠端”,是因為各方面透露的資訊表明,這款轟炸機的作戰半徑是傳統戰鬥轟炸機的3倍以上。簡單來說,如果這種遠端戰略轟炸機至少應該具備三方面能力:一是遠程作戰,作戰半徑向東覆蓋太平洋中線以西地區,特別是第二島鏈區域,對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部署構成威懾;向西可覆蓋中亞地區;向南可以輻射印度全境到印度洋,包括南海以及南海以南的國家,以保證我國南海地區的能源資源安全。

“利劍”無人戰機

無戰鬥機紅火,卻非常重要

對於戰略轟炸機這種“大殺器”來說,從來都不應該被孤立的看待,更不應該只考慮未來十幾年的軍事需求——中國儘管在理論上具備了研製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能力,但戰略轟炸機從研製到服役再到形成戰鬥力,需要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我們要看到,隨著中國“遼寧號”航母的服役,以及國產航母的建設(即將下水),再加上中國二炮(火箭軍)新型中程彈道導彈的大量裝備(如東風-26),突破第二島鏈的封鎖對如今的中國武裝力量來說早已經沒有障礙。這種作戰半徑5000公里以上遠端戰略轟炸機必將彌補中國“三位一體”核力量的缺失。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保持著龐大的戰略轟炸機部隊,而中國既然要發展戰略空軍,與世界軍事強國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戰略轟炸機,唯有發展自己的戰略轟炸機,才能建立起一支與中國大國地位相符的戰略空軍。儘管時不時有國外媒體鼓吹戰略轟炸機無用論,但從現實我們可以看到,世界軍事強國在鼓吹各種無用論的同時,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相關戰略武器的研發和裝備,美國裝備“福特級”航母就是對西方曾今鼓吹的“航母無用論”最好的諷刺。

總而言之,儘管遠端戰略轟炸機在發展速度還是發展規模確實遠不如戰鬥機那麼紅火,並且耗資巨大、技術難度高、研製週期長,但其作為其三位一體的核中堅,地位雖不及核潛艇,但決不可能沒有。

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經濟快速增長對能源需求的增加,不可避免地會與別國在某些方面摩擦日益增多。擁有戰略轟炸機,和平環境下它是一個極具威力的戰略威懾力量,作用不可低估。而戰爭環境下是克敵制勝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不論是現在緊迫的領土、領海爭端還是將來面對更大的威脅,現在都必須未雨綢繆,儘快部署新一代遠端轟炸機。

美國B-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