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文征明:衡山歸田

[摘要]文征明年輕時節屢次鄉試不舉, 直至人到中年, 因官宦子弟出身, 品行文章皆出類拔萃, 53歲才得應天巡撫李充嗣, 尚書林俊等人舉薦, 始授翰林院“待詔”。

松壑飛泉圖軸

有時在讀中國美術史的時候會思考一個問題, 如在美術史找一個技藝全面而又富於人格魅力的典範, 會是哪一位?我想我會推舉明代的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 原名璧, 字征明。 長州(今江蘇蘇州)人, 因先世為衡山人, 故號“衡山居士”。 生前因才華出眾, 和唐(寅)、祝(允明)、徐(禎卿)名列“吳中四才子”, 身後因畫藝超帙又和沈(周)、文、唐(寅)、仇(英)合稱畫史上 “明四家”,

聲譽卓著, 主持吳中風雅數十年, 在世時便號稱“文筆遍天下”, 以致“海宇欽慕, 縑素山積”。

然而, 就是這樣的人也並非一帆風順, 文征明年輕時節屢次鄉試不舉, 直至人到中年, 因官宦子弟出身, 品行文章皆出類拔萃, 53歲才得應天巡撫李充嗣, 尚書林俊等人舉薦, 始授翰林院“待詔”。 明庭翰林院中設有“待詔”一職, 《明史·職官志》有記載:“待詔六人(從九品不常設)”, 主要工作和職責是:“侍讀、侍講掌講讀經史, 侍書掌以六書供侍, 待詔掌應對。 ”所謂“應對”者, 可視為皇家顧問, 其工作職責主要內容是經史文藝, 能得待詔一職不能說光是憑祖蔭, 非滿腹經綸恐不能勝任此職, 翰林院待詔在明一代的官銜中雖是個不重要的職官孔目, 但由於翰林院的特殊功能,

卻具有非凡的政壇地位。 平心而論, 若經過朝政歷練, 按慣例考評優秀年限符合規定者, 文征明是很有可能被提拔為品官。 但在明代官場, 講究仕途出身, 以科舉為正途, 至於徵聘、薦舉等則為異途。 文征明任職翰林院僅三年半, 雖處事恭和, 但卻因出身受同僚的白眼: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有記: “衡山先生在翰林日, 大為姚明山、楊方城(兩人皆為進士)所窘。 時昌言於眾曰:‘我衙門中不是畫院, 乃容畫匠處此耶?’”顯然, 到明中期, 作為畫家在社會價值體系中的地位並不高, 文征明在翰林院的窘境可知, 讀一下他在京時的詩作便知:

五十年來麋鹿蹤, 苦為老去入樊籠。

五湖春夢扁舟雨, 萬里秋風兩鬢蓬。

遠志出山成小草,

神魚失水困沙蟲。

白頭漫說公車召, 不滿東方一笑中。 (《感懷》);

天上樓臺白玉堂, 白頭來作秘書郎。

退朝每傍花枝入, 儤直遙聞刻漏長。

鈴索顯現青瑣靜, 詞頭爛漫紫泥香。

野人不識瀛洲樂, 清夢依然在故鄉。 (《內直有感》);

七尺藤床一畝宮, 青山何處不相容。

太官底用三升酒, 長樂愁聞午夜鐘。

笠澤風煙荒橘柚, 橫塘秋色老芙蓉。

幾時歸去欏伽寺, 常伴林僧看古松。

(《病中有懷吳中諸寺》。

於嘉靖五年(1526年)的10月10日, 在紅葉秋風中, 文征明請辭離開京城:“獨騎羸馬出楓宸, 回首長安萬斛塵。 白髮豈堪供世事?青山自古有閒人。 ” (《致仕出京言懷》), 從此也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杜門不與世事, 以翰墨自娛”全身心投入藝術創作中。

《松壑飛泉圖軸》就是文征明回歸故園時期的代表作,

此作從構圖而言可分為二部分, 畫中上半為主體山景, 一峰沖天, 丘壑蜿蜒向上, 喻君子之志在天人之際, 而皴法上可見作者嫺熟運用元人王蒙的解索牛毛皴, 筆墨綿密深秀, 益見山林蔥郁, 草木華滋, 深谷處有一泉飛落, 成為畫面的氣脈所在;而作品下部主要表現松間雅會, 古人對松樹的畫法極為講究意趣, 宋人在《林泉高致》有雲:“長松亭亭為眾木之表, 所以分佈以次藤蘿草木為振契依附之師帥也, 其勢若君子軒然得時, 而眾小人為之役使, 無憑陵愁挫之態也。 ” 在此作中文征明所畫的九棵松樹皆蒼古挺逸, 而林下水邊文人雅士的雅聚, 這正是是文征明林下生活的寫照。 回鄉後的文征明因德才超邁,
受到朋輩後學的推崇和尊重, 聲望日隆, 漸成以文征明為首的吳門文化圈子, 如王寵、彭年、王穉登、陸師道、周天球、仇英、徐貞卿、何良俊等都是一時之選, 影響波及明清兩代, 文征明也以誘掖後進為能事, 如周天球、王穉登更是領袖吳中藝壇均達數十年之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