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越女:一劍風華煙水逝(你以為說的是西施嗎?不是,是西施的情敵

文/朱八八

咳, 這個春天快過去了, 可惜過下來並不驚喜, 春風時冷時熱, 春花時開時落, 我有些惆悵。 惆悵時我就想寫寫惆悵的劍術家。

於是越女光榮地出場了, 故事很簡單, 越女是春秋後期越國女劍術家, 是很牛的女劍術家, 為了家國, 從山林出道到越王跟前露臉傳劍。

作為中國古代劍術家的代表人物, 且是女子, 這充分說明了婦女能頂半邊天或者一邊天是非常有道理的, 嗯, 女媧還補過天呢!

其實就前人靠譜或不靠譜的記載而言, 我並不知道她惆悵與否, 大抵從敘述來看, 都算不上什麼信史。 但若是把這些故事一一落實, 處在技術巔峰的劍術家, 猶如金庸筆下的獨孤求敗, 惆悵幾乎是必然的, 更何況撥開這些史學的面目, 還有傳奇小說的文學形象, 拼湊出了更為惆悵的越女。

《吳越春秋》載, 越王問手戰之道, 範蠡推薦越處女, 處女善劍, 道逢袁公,

與之擊刺, 三招取勝, 袁公飛上樹, 化為白猿。 這裡的越處女就是越女(也有做趙處女的), 越女的名號是何處來的呢?越王聽了範蠡的推薦後, 請處女來問以劍戟之術。 女從容論劍, 越王大悅, 即加女號, 號曰“越女”。 越女傳劍于軍士, 稱越女劍。

看, 這就是神話小說的範本, 人化猿去, 有神化的痕跡, 越女卻戰勝了, 這是為了說明越女的功夫已經超越神跡了麼?但《吳越春秋》算是史書, 起碼是對正史的一種補充, 作者趙曄是公認的史學家。 那麼他以這種類神話小說的筆法寫越女及越女劍的精妙, 說明了什麼呢?

我認為, 說淺顯一點, 就是越女真的是一個這樣的人物:寫在史書裡是一個武俠仙聖童話, 寫在武俠裡是一段惆悵難耐的浮生。

我挺喜歡以前史書記載那種有本事的人為王侯所用時, 並無需做出折腰摧眉事權貴的身段, 哪怕隱在人群不遇, 也不過是彈劍而歌, 魚肉自來。 人才環境好, 大家都挺開心的。

而越王對待越女的態度更無可挑剔, 聘之問之, 女以三寸之舌即令越王高興,

即以“越”號加其身上, 這其實說明越女除了有高超的技術外, 還能把劍藝上升到理論階段, 是理論與實踐並進, 行知合一的人才。 當然, 不在王面前動兵, 可能也是越女口論的原因之一。

越女的女劍術家名聲明明白白又朦朦朧朧, 無名無姓只是“林間舞劍之姝”, 無師承無出身, “非受於人, 而忽自有之”, 無蹤無跡, “南林”之地無處可覓。 她的劍術理論玄妙之極, 如何個玄妙法呢?越女的劍術理論與我們現在熟悉的那些著名的論著《周易》、《孫子兵法》等很契合。 比如陰陽啊, 門戶啊等等之類玄之又玄的字眼都在她的劍論裡出現過。

越女的劍法在實際的操作中, 又顯示了不假外物、法乎自然的靈性, 她與袁公擊刺用的是竹之柔枝,

以柔克剛, 以氣駕馭, 並不在意手中之物是否為劍。 她生於山野, 劍技是“忽自有之”, 這就比如金庸筆下楊過於瀑布洪流之中習得重劍之法, 將磅礴萬物融入一爐, 將人和自然和諧地統一起來。

當世莫勝越女之劍。

從越女自山野直接走到王侯面前的經歷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女英雄也不問出處,自然賦予的神跡神技才是無敵的,神秘的山野出身其實是加分點,看如何操作罷了。

第二,越女情商智商卓越,她深知有高深的思想是很必要的,自帶思想家的光環,是濟世理想比較能快速實現的方式。

第三,她能把握“術”“道”之別,她的劍論表示要骨子裡很勇猛,表面上很淡定,動靜內外呼吸縱橫順逆之機一網打盡,技擊攻防無不點到,且又在人類能力極限和技巧之外找到了技術的新突破——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氣劍合一,無聲無色,無形無相。

第四,她具有神秘智慧,這麼優秀的劍術家,多少王侯欲得之作私劍死士而甘心呢?她青史雖然留名,資料一片空白,韜光養晦,知道進退。所以,在金庸的《越女劍》中想像這位女劍術家嬌俏天真、傷心惆悵的樣子可能並不靠譜,但是可以沸騰我們文藝的熱血。

史書中的越女和範蠡,我相信他們是維持了終身純潔的友誼的。越女能得範蠡推薦,作為一個世外高人的模樣出現,而又全身隱退,竊以為,沒有範蠡的幫助是不可能的。

但後世的人們在寫傳奇故事中,總要加點別的東西才可以圓滿。金庸根據《吳越春秋》的那一段越女記載寫成的《越女劍》裡,給越女取名阿青,安排她暗戀上了範蠡。

那個袁公,是一頭真正的白猿,與阿青自小玩耍,卻在面對范蠡時不斷攻擊他,阿青無法,擊斷了白猿手腳。面對愛情,友情還是退居了第二。

西施是被範蠡親手送進吳宮,從此留給範蠡是無盡的傷痛,心心念念只盼破吳後與西施甜蜜蜜過日子。初遇阿青時,范蠡待阿青極好,不過是想得她劍術以破吳,阿青卻一頭栽進去那表面的溫和寵溺中,缺愛的生涯抵擋不住溫情的來襲。

範蠡用了千名劍士擋不住阿青的一劍風華,可是那又有什麼用呢?在同破吳國的大業中,西施用的是臉,阿青用的是劍。在愛情的戰場上,劍並沒派上什麼特別的用場。

都說美人在骨不在皮,大概阿青還是輸給了時間。

阿青終是絕望而去,把西施、範蠡和越女糾纏在一起,只能是這樣一個悲傷而惆悵的故事。而我以前每每讀到西子捧心那一段時,總是覺出了傾國傾城的相貌消弭了一場情殺之後的悵惘,平白打斷了阿青熱望的幸福,然則泛舟西湖的西施有劫後餘生的自覺麼?

我無數次想替金庸的《越女劍》加一個結尾,卻終是不能,明明該是“那些很好很好的東西,我偏偏不喜歡”才符合劍術家的灑脫,但阿青的絕塵而去是女子難以釋懷的痛楚:原來對著這張臉,我的劍便是空置,她是你的當初,我不是你的曾經。

我想阿青是願意這樣選擇的:

陌上羊兒咩咩,陌上草色青青,陌上公子如玉,少女依舊揚鞭。

“我是無名氏的越女,我不是阿青。”

第一,女英雄也不問出處,自然賦予的神跡神技才是無敵的,神秘的山野出身其實是加分點,看如何操作罷了。

第二,越女情商智商卓越,她深知有高深的思想是很必要的,自帶思想家的光環,是濟世理想比較能快速實現的方式。

第三,她能把握“術”“道”之別,她的劍論表示要骨子裡很勇猛,表面上很淡定,動靜內外呼吸縱橫順逆之機一網打盡,技擊攻防無不點到,且又在人類能力極限和技巧之外找到了技術的新突破——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氣劍合一,無聲無色,無形無相。

第四,她具有神秘智慧,這麼優秀的劍術家,多少王侯欲得之作私劍死士而甘心呢?她青史雖然留名,資料一片空白,韜光養晦,知道進退。所以,在金庸的《越女劍》中想像這位女劍術家嬌俏天真、傷心惆悵的樣子可能並不靠譜,但是可以沸騰我們文藝的熱血。

史書中的越女和範蠡,我相信他們是維持了終身純潔的友誼的。越女能得範蠡推薦,作為一個世外高人的模樣出現,而又全身隱退,竊以為,沒有範蠡的幫助是不可能的。

但後世的人們在寫傳奇故事中,總要加點別的東西才可以圓滿。金庸根據《吳越春秋》的那一段越女記載寫成的《越女劍》裡,給越女取名阿青,安排她暗戀上了範蠡。

那個袁公,是一頭真正的白猿,與阿青自小玩耍,卻在面對范蠡時不斷攻擊他,阿青無法,擊斷了白猿手腳。面對愛情,友情還是退居了第二。

西施是被範蠡親手送進吳宮,從此留給範蠡是無盡的傷痛,心心念念只盼破吳後與西施甜蜜蜜過日子。初遇阿青時,范蠡待阿青極好,不過是想得她劍術以破吳,阿青卻一頭栽進去那表面的溫和寵溺中,缺愛的生涯抵擋不住溫情的來襲。

範蠡用了千名劍士擋不住阿青的一劍風華,可是那又有什麼用呢?在同破吳國的大業中,西施用的是臉,阿青用的是劍。在愛情的戰場上,劍並沒派上什麼特別的用場。

都說美人在骨不在皮,大概阿青還是輸給了時間。

阿青終是絕望而去,把西施、範蠡和越女糾纏在一起,只能是這樣一個悲傷而惆悵的故事。而我以前每每讀到西子捧心那一段時,總是覺出了傾國傾城的相貌消弭了一場情殺之後的悵惘,平白打斷了阿青熱望的幸福,然則泛舟西湖的西施有劫後餘生的自覺麼?

我無數次想替金庸的《越女劍》加一個結尾,卻終是不能,明明該是“那些很好很好的東西,我偏偏不喜歡”才符合劍術家的灑脫,但阿青的絕塵而去是女子難以釋懷的痛楚:原來對著這張臉,我的劍便是空置,她是你的當初,我不是你的曾經。

我想阿青是願意這樣選擇的:

陌上羊兒咩咩,陌上草色青青,陌上公子如玉,少女依舊揚鞭。

“我是無名氏的越女,我不是阿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