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果真的有小行星撞擊地球,應該如何應對?

老地球已經傷痕累累

小行星是指那些也像地球一樣圍繞太陽運轉、但體積太小而不能稱之為行星的天體。 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小行星直徑也只有1000千米左右。

微型小行星則只有鵝卵石大小。 據中科院北京天文臺小行星觀測研究員朱進介紹, 人類發現的近地小行星有1106顆(截止2000年9月18日), 其中直徑超過240千米的有16顆, 它們都位於地球軌道內側到土星軌道外側的太空中。

人們對小行星的恐懼不是沒有理由的。

因為較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也會帶來災難。 1908年, 一顆直徑約50米的小行星在西伯利亞通古斯地區上空爆炸, 摧毀了大約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 飄浮在空中的塵土高達一萬米;而在6500萬年前, 一顆直徑約1000米的小行星的撞擊, 曾毀滅了包括恐龍在內的地球上的多種生物。 專家指出, 在地球誕生的40多億年中, 危險的“天外來客”給地球留下累累傷痕。 目前人類找到的天體撞擊坑就有100多個。 最大最老的是南非伏利德佛坑, 直徑達140千米, 已有19.7億年歷史。 科學家分析, 一顆直徑100米的隕石或小行星砸在地球上, 其撞擊力相當於100萬噸級的原子彈。

但天文學家也指出, 由於每顆小行星都有自己的軌道, 交叉相撞這類宇宙“交通事故”並不常見。 專家分析, 直徑2000米以上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的幾率大約是50萬年左右才發生一次;直徑超過100米的小行星的撞擊, 每一萬年才有一次。

監測網有兩大漏洞

人類對危險小行星的大量監測還是在近幾年開始的。 1994年, 蘇梅爾-利維9號彗星與木星發生“世紀碰撞”, 這被稱為20世紀最大的太空“交通事故”。 此後聯合國曾先後三次召開防範小行星及彗星的會議。 從1995年開始, 天文學界逐漸掀起一股小行星探索熱。

中科院北京天文臺研究員朱進介紹說, 國際上重大的小行星監測計畫就有6家, 其中包括中國的施密特計畫。 但最有成效的還數美國的space watch計畫(太空監測計畫)。 這一計畫從1985年開始, 使用位於亞裡桑那州基特峰上的牛頓式反射望遠鏡, 專門搜尋、發現近地天體。 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小行星觀測計畫, 平均每兩個月可以發現兩三個近地小行星。 中科院北京天文臺的“施密特CCD小行星計畫”則是從1995年開始後,使用位於河北興隆觀測基地的施密特望遠鏡,先後發現2000多顆小行星,其中有5顆近地小行星。在1997年和1998年期間,北京天文臺的成績還排在國際前五位,但隨後由於各國都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多的組織超過了北京天文臺。

Spaceguard Foudation(太空防衛基金會)被認為是目前最成功的國際間合作監測計畫。該組織於1996年在羅馬成立,由各國在近地小行星研究領域知名專家組成,目的是保護地球環境、防範來自彗星和小行星的撞擊。

NEAT“近地小行星追蹤”計畫。由美國國家宇航局和美國空軍合作,使用美國空軍在夏威夷的地面電子-光學深空監測站的1米口徑望遠鏡。除了上述這些觀測計畫,還有與美國軍方有關的LINEAR、LONEOS等觀測計畫。但由於各監測計畫都各自為政,望遠鏡佈局不均,尚留有許多“死角”,因此出現2000QW7小行星“擦”地而過才被發現的驚人局面。

星“擦”地而過才被發現的驚人局面。

朱進認為,目前的近地小行星監測網存在兩大漏洞:一是南北不均。上述幾大監測計畫的網站都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的望遠鏡數量相當有限。因此,人們做不到全空域監測危險的小行星。二是存在“死角”。最大的“死角”是太陽光照區域。當小行星從太陽方向飛來時,由於“逆光”,地面望遠鏡看不到它們。這就需要在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軌道上也架設一個空間觀測望遠鏡,以避開太陽光的干擾。這一計畫早有人提出,但目前尚無實現可能。儘管科學家都已認識到建立一個更嚴密的監測體系的重要性,但是給人類投下這個重大人壽保險需要太多的錢,人們只能耐心等待。

大衝撞全球防禦

專家認為,一旦發現小行星有撞擊地球的可能,人類需要有充足的時間用於防衛準備,而準備的時間一般要在十年以上。像美國大片《天地大衝撞》那樣當宇宙星體很接近地球時才採取措施是很難奏效的。因此預警時間越長也就越有利。

一般來說,小行星的飛行速度可能會超過目前人類現有的飛行器速度。當它不是迎面撞來而是同向靠近時,人類發射的飛行器短期內是追不上它的。所以人類只能早早地發現它們,並將飛行器發射到外空“等候”,然後再想辦法將它推偏軌道。這一“戰場”離地球越遠,人類就越安全。所以監測是第一位的。

朱進認為,目前人類能改變小行星軌跡的手段極為有限。由於人類還沒有掌握向外空直接發射武器的能力,人類所能想到的方法只是用裝載核彈的太空梭在外空攔截小行星,用核導彈將它炸碎或推偏它的軌道。但這種方法也不一定有效。因為對於一些鬆散結構的星體,爆炸所起到的作用很有限,而且當小行星很遙遠時,人們無法觀測到它的物質屬性。

最危險的小行星2000SG344,人們尚不知它是何物,只不過從它的反光度判斷它大概直徑為30至70米。因此從發現到描繪軌跡到分析物性再到選擇防範措施,這需要很長時間。但更令人擔心的是,另有一些更危險的長週期彗星的觀測難度更大,一旦人們發現它將與地球相撞時,通常只有4個月的準備時間了,而這個準備過程真像和流星賽跑。

好在全球的小行星學家都已認識到全空域監測的重要性,一個更加周密的監測體系正在規劃中。據悉,美國的Catalina Sky Survey監測計畫正準備在南半球佈置一批大望遠鏡,以補嚴人類這一尚存缺陷的外空防禦網。

但願一切都是有驚無險,我想不論怎樣,我們都要防患於未然。

中科院北京天文臺的“施密特CCD小行星計畫”則是從1995年開始後,使用位於河北興隆觀測基地的施密特望遠鏡,先後發現2000多顆小行星,其中有5顆近地小行星。在1997年和1998年期間,北京天文臺的成績還排在國際前五位,但隨後由於各國都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多的組織超過了北京天文臺。

Spaceguard Foudation(太空防衛基金會)被認為是目前最成功的國際間合作監測計畫。該組織於1996年在羅馬成立,由各國在近地小行星研究領域知名專家組成,目的是保護地球環境、防範來自彗星和小行星的撞擊。

NEAT“近地小行星追蹤”計畫。由美國國家宇航局和美國空軍合作,使用美國空軍在夏威夷的地面電子-光學深空監測站的1米口徑望遠鏡。除了上述這些觀測計畫,還有與美國軍方有關的LINEAR、LONEOS等觀測計畫。但由於各監測計畫都各自為政,望遠鏡佈局不均,尚留有許多“死角”,因此出現2000QW7小行星“擦”地而過才被發現的驚人局面。

星“擦”地而過才被發現的驚人局面。

朱進認為,目前的近地小行星監測網存在兩大漏洞:一是南北不均。上述幾大監測計畫的網站都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的望遠鏡數量相當有限。因此,人們做不到全空域監測危險的小行星。二是存在“死角”。最大的“死角”是太陽光照區域。當小行星從太陽方向飛來時,由於“逆光”,地面望遠鏡看不到它們。這就需要在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軌道上也架設一個空間觀測望遠鏡,以避開太陽光的干擾。這一計畫早有人提出,但目前尚無實現可能。儘管科學家都已認識到建立一個更嚴密的監測體系的重要性,但是給人類投下這個重大人壽保險需要太多的錢,人們只能耐心等待。

大衝撞全球防禦

專家認為,一旦發現小行星有撞擊地球的可能,人類需要有充足的時間用於防衛準備,而準備的時間一般要在十年以上。像美國大片《天地大衝撞》那樣當宇宙星體很接近地球時才採取措施是很難奏效的。因此預警時間越長也就越有利。

一般來說,小行星的飛行速度可能會超過目前人類現有的飛行器速度。當它不是迎面撞來而是同向靠近時,人類發射的飛行器短期內是追不上它的。所以人類只能早早地發現它們,並將飛行器發射到外空“等候”,然後再想辦法將它推偏軌道。這一“戰場”離地球越遠,人類就越安全。所以監測是第一位的。

朱進認為,目前人類能改變小行星軌跡的手段極為有限。由於人類還沒有掌握向外空直接發射武器的能力,人類所能想到的方法只是用裝載核彈的太空梭在外空攔截小行星,用核導彈將它炸碎或推偏它的軌道。但這種方法也不一定有效。因為對於一些鬆散結構的星體,爆炸所起到的作用很有限,而且當小行星很遙遠時,人們無法觀測到它的物質屬性。

最危險的小行星2000SG344,人們尚不知它是何物,只不過從它的反光度判斷它大概直徑為30至70米。因此從發現到描繪軌跡到分析物性再到選擇防範措施,這需要很長時間。但更令人擔心的是,另有一些更危險的長週期彗星的觀測難度更大,一旦人們發現它將與地球相撞時,通常只有4個月的準備時間了,而這個準備過程真像和流星賽跑。

好在全球的小行星學家都已認識到全空域監測的重要性,一個更加周密的監測體系正在規劃中。據悉,美國的Catalina Sky Survey監測計畫正準備在南半球佈置一批大望遠鏡,以補嚴人類這一尚存缺陷的外空防禦網。

但願一切都是有驚無險,我想不論怎樣,我們都要防患於未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