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共塑廁所文明 推動社會進步

廁所問題, 雖然看起來難登大雅之堂, 但其實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和進步程度的重要細節。 我們看到國人在日本旅遊時, 搶購日本產的馬桶蓋, 更看到北京天壇公園廁所廁紙被市民隨意抽取造成浪費、甚至拿回家等情況, 被逼的從2017年3月起推出“人臉識別廁紙機”, 機器設定每人可隔9分鐘取1次廁紙, 每次可取廁紙的長度約為60釐米。 這些都是廁所文明在我們現實中被熱議的現象, 也說明中國廁所文明的現狀。 廁所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衛生服務設施, 是體現社會文明的重要載體, 也是全世界高度關注的環境衛生議題。

對於我們來說, 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提升, 比如男女廁位比例調整、性別友善廁所設立、農村旱廁改造等。

中國城鄉廁所設施仍然滯後

2000年, 聯合國首腦會議提出了八項千年發展目標, 其中第七項“確保環境的可持續性”內容包括:到2015年, 將無法持續獲得安全飲用水和基本環境衛生設施的人口比例減半。 2010年, 聯合國大會和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確定, 水和衛生設施權利是獲得適當生活標準權利的一部分。

2015年9月, 世界各國領導人在聯合國峰會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該議程涵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其中包括“為所有人提供水和環境衛生並對其進行可持續管理”。 具體目標為:到2030年, 人人享有適當和公平的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

杜絕露天排便, 特別注意滿足婦女、女童和弱勢群體在此方面的需求。

與中國經濟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相比, 中國的城鄉廁所設施建設和管理仍顯滯後。 特別是在公共廁所方面, “髒、亂、差、少、偏”等問題還比較嚴重。 城鄉公共廁所不足、廁所異味較重、廁間不夠清潔、廁所不提供免費廁紙、廁所標識不明確、廁所公共空間被佔用等, 是中外遊客反映強烈的社會問題。

這個問題也得到了政府的關注。 2015年7月16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調研時指出, 隨著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 新農村建設也要不斷推進, 要來個“廁所革命”, 讓農村群眾用上衛生的廁所。 基本公共服務要更多向農村傾斜, 向老少邊窮地區傾斜。

新中國改善廁所的行動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 當時傳染病流行比較嚴重, 特別是農村地區廁所簡陋, 糞水暴露、蚊蠅孳生, 全民健康衛生面臨巨大挑戰。 在中央防疫委員會的領導下, 各地迅速掀起規模空前的群眾性衛生運動, 即“除四害”運動, 僅半年時間在全國新建改建廁所約490萬個。 20世紀五六十年代,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1956-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把“講衛生”列為重要內容, 使各地廁所建設有了新的進展。 20世紀70年代, 衛生防疫專業人員和愛國衛生運動工作者組織開展“兩管五改”活動, 指導農村改造環境衛生條件, 並突出對人畜糞便的管理。 20世紀80年代, 新成立的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強調要管好水糞、標本兼治。

20世紀90年代至今, 中國廁所事業大致經歷了三次里程碑式的發展, 分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農村廁改為重點的衛生改革, 2001年開始的新世紀旅遊廁所建設, 以及2014年開始的以旅遊廁所為重點的廁所革命。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資料顯示, 經過多年努力, 新中國的公共衛生設施建設成績卓著。 到2015年, 中國城市露天排便情況已經完全消失。 從過去的“旱廁”到現代的“沖水廁所”, 中國在廁所硬體方面不斷提高, 在普及公共衛生設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直面挑戰, 深化廁所革命

從2014年始, 回顧三年的歷程, 可以看出, 在政府主導推動, 企業單位、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的積極參與下, 中國廁所革命取得了階段性的豐碩成果。

同時也能看到, 廁所革命的推進還很不平衡, 政府職能部門的行動步調不一、力度不同、系統性不強, 政府主導、市場行動和社會參與的新格局尚未形成, 中國的廁所革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中國應當在三年來以旅遊行業為主的廁所革命所取得的寶貴經驗基礎上, 進一步推動各行各業參與的全域廁所革命、全體國民參與的全員廁所革命, 通過重塑廁所文化來提升社會文明。 深化廁所革命的方向至少應當包括:完善相關的建設標準, 讓廁所更人性化、更環保、更符合迴圈綠色理念;確保公廁數量充足, 環境整潔、實用免費、管理到位;實現公民普遍自覺愛護廁所設備, 養成文明如廁習慣。

第一, 優化公共政策, 形成改良合力。廁所建設和管理,涉及規劃、建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衛生、教育等多個領域,與廁所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涉及多個管理部門,有國家旅遊局、衛生部、住建部、環保部等。廁所革命要從旅遊領域向中國全域縱深開展,需要各相關部委聯合行動,系統反思和優化廁所建設管理的相關法規和公共政策。

除中央政府職能部門形成共識、付諸行動外,各地也要進一步加強廁所革命的行政領導力量,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優化公共資源配置、財稅政策支援等政策,推動深化廁所革命。

據統計,廁所革命開展三年來,全國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主要領導就廁所革命作出批示,一些地方成立了廁所革命工作領導小組,並將廁所革命工作納入綜合考核指標。如廣東2015年9月成立旅遊廁所建設管理工作協調小組,日常工作由廣東省旅遊局承擔。小組成員共20名副廳級以上幹部,來自省文明辦、財政廳、國土廳、環保廳、水利廳等18個單位。

第二,依託科學資料,完善標準體系。廁所建設和運營,涉及一系列的建造標準和服務規範。前期廁所革命的實踐表明,有關廁所數量規劃、廁所建築設計、廁所管網佈局、廁所潔具材料、廁所衛生用品、廁所裝修要求、廁所佈置規範、廁所清潔指標的不少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服務規範亟待更新升級。

比如,目前城鎮公共場所現行的設計標準、規範中,鐵路旅客車站、電影院等公共場所的廁所設置要求規定得比較具體,公園、劇場、旅館、商場等公共場所的標準規定較模糊;港口客運站、公交始末站、地鐵、步行商業街等公共場所的標準規範基本未提及廁所的設置要求。另外,相關規範對汽車客運站、社會停車場、體育建築等公共場所建築內部的廁所設置作了規定,但對其外部的廁所設置未作要求。還有,現有的國家標準在廁所規劃設計和內部設置方面分類比較粗糙,未能充分按照不同的建設環境、不同的使用人群分類設置不同的標準。

由於歷史局限,許多現行的標準或規範編制時,未能依據科學的調查資料,也未進行嚴謹的科學論證,人性化、便利化、低碳化等因素更未被充分考慮。在大資料、雲計算技術日臻成熟的今天,相關部門可以充分利用新互聯網技術,充分借鑒國內外廁所建設管理的優秀經驗,重建或升級廁所相關標準體系,為深化廁所革命提供科學的依據。

鼓勵社會參與,重塑廁所文明

第三,鼓勵企業參與,提升建管水準。儘管三年來全國旅遊廁所的改擴建取得了長足進步,國家統計局的資料表明,總體而言,我國城鎮公共廁所的現狀仍然是供給滿足不了需求。一些資料表明,2011-2015年間,我國城鎮公共廁所總體數量在不斷增加,但是每萬人擁有公共廁所數量在不斷減少。

緩解供需公共廁所不平衡的問題,既要更好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更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決定性作用。從實踐看,由於相關的鼓勵政策力度較小、標準不一、落實困難,與廁所建設、管理、服務相關的各類企業參與廁所革命的熱情並未被有效激發。目前儘管已經有企業通過PPP模式或承包模式參與公共廁所建設管理,一些地方政府也給企業提供了一定的補貼,但是真正實現良性運轉的企業還不多見。廁所市場的主體引入還需要政府強化政策引領,通過提供更有號召力的稅收減免、土地供應等優惠條件,提高市場主體參與廁所革命的積極性。

第四,賦能社會組織,參與廁所革命。廁所革命不但是有形的建設和管理的革新,更是制度和教化的提升。廁所問題也不光局限在建築規劃、公共衛生領域,還需要其他學科的研究者參與進來,比如心理學、經濟學、環境工程等,進行跨學科研究。我們更需要不同學科學者、政府和企業家相互對話的平臺來鼓勵各界人士在廁所領域進行深層次的討論和合作,探索共同推進廁所領域發展的路徑。

社會組織在理解公共需求、銜接各方資源、搭建交流平臺、促進利益平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參考國外實踐經驗,應該通過組織培訓、購買服務、提供補助等形式進一步賦能相關社會組織,讓各類社會組織深度參與廁所革命。社會組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廁所革命提供支持:開展針對不同人群進行廁所需求調研,為廁所文明宣導、廁所設計建造、廁所政策制定提供堅實的依據;建立產業聯盟,把與廁所有關的生產、製造、設計企業,社會組織,高校研究機構等單位以及個人專家學者聯合起來,為廁所建設規劃和發展提供智庫支援;開展各類廁所相關主題的研究講習活動,促進相關廁所知識共用;建立主題研究會,組織專家資源對廁所文化重要課題開展研究,對大眾進行廁所科普教育;加強與國外廁所相關機構的聯繫,促進廁所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第五,強化傳播引導,重塑廁所文明。廁所文明的塑造需要社會行為的改變,而社會行為大規模改變離不開教育。目前,中國在注重環境育人、塑造優美的校園環境方面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許多學校的廁所環境也已得到改善。但是,孩子們憋尿、便後不洗手、不正確使用廁間等問題普遍存在。

廁所教育應該是全民教育,更應是終身教育,要從每個家庭開始,要從每個嬰幼兒最基本的如廁訓練開始。根據《新版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2歲半幼兒不會示意大小便是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問題預警徵象的篩查指標。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繼續優化教育政策,引導學校把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傳授優秀的廁所文化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

家庭作為人類最基本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家庭教育長期性和連續性的特點,使其可以擔負起終身如廁教育的責任。要通過長期的努力,使得一代一代家長建立正確的廁所文化觀念,讓家庭教育引導成為塑造全社會廁所文明的重要基石。

在家庭之外,政府傳播機構及各類媒體應當承擔深化廁所革命的責任,不斷拓寬廁所文明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培育和提升公眾的廁所文明意識。應當通過開展“世界廁所日”傳播活動或推動設立“全國廁所日”,改變人們對廁所的刻板印象和諱談廁所的傳統觀念,營造有利於塑造新的廁所文化、有利於深化廁所革命、有利於提升社會文明的良好輿論氛圍。

(南都評論記者 張天潘 根據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廁所革命論壇《中國廁所革命進步報告》整理)

形成改良合力。廁所建設和管理,涉及規劃、建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衛生、教育等多個領域,與廁所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涉及多個管理部門,有國家旅遊局、衛生部、住建部、環保部等。廁所革命要從旅遊領域向中國全域縱深開展,需要各相關部委聯合行動,系統反思和優化廁所建設管理的相關法規和公共政策。

除中央政府職能部門形成共識、付諸行動外,各地也要進一步加強廁所革命的行政領導力量,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優化公共資源配置、財稅政策支援等政策,推動深化廁所革命。

據統計,廁所革命開展三年來,全國有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主要領導就廁所革命作出批示,一些地方成立了廁所革命工作領導小組,並將廁所革命工作納入綜合考核指標。如廣東2015年9月成立旅遊廁所建設管理工作協調小組,日常工作由廣東省旅遊局承擔。小組成員共20名副廳級以上幹部,來自省文明辦、財政廳、國土廳、環保廳、水利廳等18個單位。

第二,依託科學資料,完善標準體系。廁所建設和運營,涉及一系列的建造標準和服務規範。前期廁所革命的實踐表明,有關廁所數量規劃、廁所建築設計、廁所管網佈局、廁所潔具材料、廁所衛生用品、廁所裝修要求、廁所佈置規範、廁所清潔指標的不少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服務規範亟待更新升級。

比如,目前城鎮公共場所現行的設計標準、規範中,鐵路旅客車站、電影院等公共場所的廁所設置要求規定得比較具體,公園、劇場、旅館、商場等公共場所的標準規定較模糊;港口客運站、公交始末站、地鐵、步行商業街等公共場所的標準規範基本未提及廁所的設置要求。另外,相關規範對汽車客運站、社會停車場、體育建築等公共場所建築內部的廁所設置作了規定,但對其外部的廁所設置未作要求。還有,現有的國家標準在廁所規劃設計和內部設置方面分類比較粗糙,未能充分按照不同的建設環境、不同的使用人群分類設置不同的標準。

由於歷史局限,許多現行的標準或規範編制時,未能依據科學的調查資料,也未進行嚴謹的科學論證,人性化、便利化、低碳化等因素更未被充分考慮。在大資料、雲計算技術日臻成熟的今天,相關部門可以充分利用新互聯網技術,充分借鑒國內外廁所建設管理的優秀經驗,重建或升級廁所相關標準體系,為深化廁所革命提供科學的依據。

鼓勵社會參與,重塑廁所文明

第三,鼓勵企業參與,提升建管水準。儘管三年來全國旅遊廁所的改擴建取得了長足進步,國家統計局的資料表明,總體而言,我國城鎮公共廁所的現狀仍然是供給滿足不了需求。一些資料表明,2011-2015年間,我國城鎮公共廁所總體數量在不斷增加,但是每萬人擁有公共廁所數量在不斷減少。

緩解供需公共廁所不平衡的問題,既要更好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更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決定性作用。從實踐看,由於相關的鼓勵政策力度較小、標準不一、落實困難,與廁所建設、管理、服務相關的各類企業參與廁所革命的熱情並未被有效激發。目前儘管已經有企業通過PPP模式或承包模式參與公共廁所建設管理,一些地方政府也給企業提供了一定的補貼,但是真正實現良性運轉的企業還不多見。廁所市場的主體引入還需要政府強化政策引領,通過提供更有號召力的稅收減免、土地供應等優惠條件,提高市場主體參與廁所革命的積極性。

第四,賦能社會組織,參與廁所革命。廁所革命不但是有形的建設和管理的革新,更是制度和教化的提升。廁所問題也不光局限在建築規劃、公共衛生領域,還需要其他學科的研究者參與進來,比如心理學、經濟學、環境工程等,進行跨學科研究。我們更需要不同學科學者、政府和企業家相互對話的平臺來鼓勵各界人士在廁所領域進行深層次的討論和合作,探索共同推進廁所領域發展的路徑。

社會組織在理解公共需求、銜接各方資源、搭建交流平臺、促進利益平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參考國外實踐經驗,應該通過組織培訓、購買服務、提供補助等形式進一步賦能相關社會組織,讓各類社會組織深度參與廁所革命。社會組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廁所革命提供支持:開展針對不同人群進行廁所需求調研,為廁所文明宣導、廁所設計建造、廁所政策制定提供堅實的依據;建立產業聯盟,把與廁所有關的生產、製造、設計企業,社會組織,高校研究機構等單位以及個人專家學者聯合起來,為廁所建設規劃和發展提供智庫支援;開展各類廁所相關主題的研究講習活動,促進相關廁所知識共用;建立主題研究會,組織專家資源對廁所文化重要課題開展研究,對大眾進行廁所科普教育;加強與國外廁所相關機構的聯繫,促進廁所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第五,強化傳播引導,重塑廁所文明。廁所文明的塑造需要社會行為的改變,而社會行為大規模改變離不開教育。目前,中國在注重環境育人、塑造優美的校園環境方面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許多學校的廁所環境也已得到改善。但是,孩子們憋尿、便後不洗手、不正確使用廁間等問題普遍存在。

廁所教育應該是全民教育,更應是終身教育,要從每個家庭開始,要從每個嬰幼兒最基本的如廁訓練開始。根據《新版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2歲半幼兒不會示意大小便是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問題預警徵象的篩查指標。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當繼續優化教育政策,引導學校把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傳授優秀的廁所文化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

家庭作為人類最基本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家庭教育長期性和連續性的特點,使其可以擔負起終身如廁教育的責任。要通過長期的努力,使得一代一代家長建立正確的廁所文化觀念,讓家庭教育引導成為塑造全社會廁所文明的重要基石。

在家庭之外,政府傳播機構及各類媒體應當承擔深化廁所革命的責任,不斷拓寬廁所文明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培育和提升公眾的廁所文明意識。應當通過開展“世界廁所日”傳播活動或推動設立“全國廁所日”,改變人們對廁所的刻板印象和諱談廁所的傳統觀念,營造有利於塑造新的廁所文化、有利於深化廁所革命、有利於提升社會文明的良好輿論氛圍。

(南都評論記者 張天潘 根據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廁所革命論壇《中國廁所革命進步報告》整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