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宮崎駿:我為什麼對中國失望至極

有這樣一位日本導演, 他一生獲獎無數, 被《時代週刊》評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電影給無數人的童年帶來溫暖和快樂。

可這位大導演卻似乎對中國非常“不友好”:

30多年前, 他曾來中國交流訪問, 回去後卻對此行隻字不提。

他曾對友人說:“我的書從來沒有在中國翻譯過, 我的電影從來沒有在中國上映過, 為什麼那麼多中國人知道我, 熟悉我的作品?”

先別急著生氣。 因為, 你一定看過他的作品, 或許還曾非常喜歡, 並為之感動不已。

這個人, 就是被譽為“動畫之神”日本導演——宮崎駿。

01 一個討厭日本的日本人

你或許會覺得奇怪, 宮崎駿不是左翼麼?

沒錯, 宮崎駿是個極富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 他是反戰人士、女權主義者、反核鬥士, 並一直對二戰期間日軍對中國的暴行感到羞愧。 在年輕的時候, 他甚至認為“身為日本人是莫大的恥辱”。

宮崎駿的羞恥感來自于他的原生家庭。

宮崎駿出生於1941年戰亂的東京。 他的父親宮崎勝次不想去前線流血賣命, 就拿照顧老婆孩子當擋箭牌, 堅決拒絕服兵役。

被貼上“懦夫”、“沒出息”標籤的勝次卻毫無愧色, 他出任家族飛機製造工廠的廠長, 恬不知恥地發起了戰爭財。

二戰期間宮崎家的工廠為零式戰鬥機生產零配件

“做人的道理、國家的命運, 全都與父親無關。 他惟一關心的是, 一家人應該要如何活下去。 ”

什麼“飛機報國”都是騙人的鬼話。 零件品質不合格, 便給質檢員塞紅包蒙混過關。 戰敗後, 父親依舊還是那副無所謂的態度, 完全沒有為生產殺人機器產生絲毫罪惡感, 甚至還經常對人吹噓自己戰時的“功績”。

這一切都令年幼的宮崎駿感到困惑又反感:日本是戰爭的加害者, 我的家族是戰爭機器的助力者, 可為什麼卻沒有人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恥辱和罪惡?

“從小我就有個疑問, 我的出生是不是個錯誤?”

少年時代的宮崎駿是個纖弱敏感的男孩

戰後, 他的母親又身患重病, 宮崎駿只能將壓抑的心寄託於戰爭故事和漫畫上, 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寫寫畫畫。

他還閱讀了很多馬克思、毛澤東等人的共產主義著作, 加入日本共產黨, 試圖在其中尋找自身存在的意義, 但卻一直找不到可以為之獻身的事物。

這種自我認知失調帶來的內心矛盾也投影在宮崎駿的很多作品當中。

在1992年的帶有自傳性質的影片《紅豬》裡, 他塑造了一個空軍飛行員波魯克。

《紅豬》改編自宮崎駿漫畫《飛行艇時代》, 宮崎駿是個飛機發燒友

波魯克的人生充滿了矛盾:他熱愛祖國義大利, 可義大利卻開始法西斯化。 他喜歡的人是死去好友的妻子,還是敵國人。他熱愛戰鬥飛艇,卻厭惡打仗。他的矛盾無法調和,為了逃避,他只能把自己詛咒成了一頭豬。

這個角色內心的矛盾掙扎正是大師本人的寫照。

事實上,宮崎駿本人的自畫像就是一隻圍著圍裙的豬,甚至叼著煙捲的動作也和大師本人如初一轍。

波魯克和宮崎駿

而2013年的作品《起風了》,更是將這種糾結的情感直接擺上了檯面:

熱愛飛行器的堀越二郎痛恨戰爭。可他設計的“零式”卻成了二戰時日本的主力戰鬥機,化作法西斯鋒利的屠刀。夢想的美妙和現實的殘酷形成了劇烈的衝突。

《起風了》講述的是日本飛行器之父堀越二郎的半生沉浮

02 來自中國的初戀情人

少有人知的是,宮崎駿走上動畫之路也是受到中國的影響,就連初戀物件也來自是中國。

1958年,由東映公司出品的《白蛇傳》上映,17歲的宮崎駿也很好奇這部號稱“日本第一部長篇彩色動畫”的影片是什麼樣,去了電影院。

誰知,出發時還高高興興的宮崎駿,回家時卻像丟了魂兒一般。

原來這一晚,他竟對一位女子一見鍾情。女子的名字叫做白素貞——正是動畫裡,頑強堅韌的來自中國的女妖怪!

日本第一部長篇彩色動畫《白蛇傳》

“我得很慚愧地承認,我愛上了女性英雄主義的動畫。我被深深的震撼了,大雪中,我跌跌撞撞的走回家中。與他們(劇中人物)的執著比起來,我為自己感到非常地羞愧,哭了一整個晚上。”

雖然大學就讀的是政治經濟學院,但為了白素貞,他決定做一名動漫師,不但選修了中文,還在畢業以後成功加入了《白蛇傳》的製作公司東映公司。

如願進入了動畫行業,可宮崎駿在東映並不十分受到重視,他提出的企劃常常被束之高閣。

除了資歷淺的緣故,還與他熱心無產階級運動和在工會擔任秘書長不無關係。

但也正是在東映,他遇到了一生的好友高畑勳。

吉普力鐵三角,從左到右為宮崎駿、鈴木敏夫、高畑勳

和宮崎駿一樣,高畑勳也非常喜歡中國動畫。兩人一拍即合,經常一起欣賞蘇聯和中國優秀動畫。

他們對《鐵扇公主》、《小蝌蚪找媽媽》等水墨動畫崇拜得五體投地,認為只有在紅色中國的體制下,才會有這樣的藝術水準極高的動畫作品。

1961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作品《小蝌蚪找媽媽》

1971年4月,宮崎駿跟高畑勳等人集體辭職,跳槽到A-Pro公司。

巧合的是,他大展拳腳的第一部影片就含有中國的代表性元素:熊貓。

1972年,中日剛剛恢復邦交,中國向日本贈送了大熊貓,在日本掀起一股“熊貓熱”。

借此東風,高畑勳推出了動畫短篇《熊貓父子》和一系列續作,在該片中宮崎駿親自擔任原案、腳本、原畫等多項工作,可謂是第一次能夠完全體現宮崎駿的藝術風格的影片。

而後來那個帶給我們無數溫暖與快樂的可愛的動物龍貓,正是由這對可愛的熊貓父子改造而來。

《龍貓》和《熊貓父子》畫面對比

1973年兩人再次跳槽,一起合作了多部影片,宮崎駿的卓越才能也漸漸顯露。

1978年,由宮崎駿任總監督和人物設計的26集TV版動畫片《未來少年柯南》播出,受到了一致好評。

次年,他又推出了自己執導的首部電影動畫《魯邦三世:卡裡奧斯特羅之城》,該片在每日電影評選中獲獎,片頭的汽車追逐戰被斯皮爾伯格譽為“電影史上最完美的汽車追逐戰”,但卻意外地遭遇了票房滑鐵盧。

“最不像魯邦三世的魯邦三世電影”

處女座大慘敗的宮崎駿再也接不到片約,但他沒有氣餒,四處自薦新作,其中就有《幽靈公主》、《龍貓》後來成為影史經典的的劇本。

可當時的日本,科幻題材影視作品正大行其道,他的作品被認為是“有股子泥巴味兒”,無人問津。再這樣下去別說做動畫,連生計都會成問題。

而在人生最低谷拉了宮崎駿一把的貴人,也是一個對中國充滿熱愛的人。

1982年,宮崎駿為維持生計,在德間書店的雜誌上連載《風之穀》,頗受好評。在主編鈴木敏夫的介紹下,他結識了德間書店集團創始人德間康快。

這個名字很多人會覺得陌生,但你一定聽說過張藝謀的電影《菊豆》和上世紀大火的日本電影《追捕》。這些影片投資和引進背後,都有這位堅持和平主義的日本共產黨人奔忙的身影。

由於他對中日友好做出的巨大貢獻,他還曾受到過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

《虞美人盛開的山坡》裡德丸理事長的原型就是德間康快

德間康快慧眼識英才,不但欣然同意出資將《風之谷》改編成動畫電影,還決定為出資為他和高畑勳成立動畫工作室。

喜歡飛機的宮崎駿隨口為工作室命名為“吉普力”。年輕的他或許沒有想過,這個玩笑般的義大利戰鬥機的名字,會和《天空之城》、《龍貓》、《千與千尋》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一起,成為人類動畫史上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所有吉普力出品的電影片頭都可以看見這幅畫面

03 中國之旅:乘興而來,失望而歸

1984年對宮崎駿而言是個不尋常的年份:他終於有機會去朝思暮想的中國了!

原來,拍完《風之穀》後,作為獎勵,公司送宮崎駿、高畑勳及德間書店的編輯龜田修到中國遊玩觀光,並得到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交流的機會。

宮崎駿對心中的聖地充滿憧憬,還特意準備了《風之穀》的膠片作為禮物。

《風之谷》女主角娜烏西卡

可萬萬沒想到沒想到,正是這次旅行,改變了宮崎駿對中國動畫的看法,成了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望之旅。

在上美,宮崎駿一行人懷著滿腔熱情,希望在藝術創作和製作技術方面進行深入交流。他們已經在悄悄收集反戰主題的素材,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在中國取景拍攝。

可上美的領導對這些似乎並不關心,倒是對日本的計件薪酬製錶現出極大的興趣,原畫一張多少錢啦,動畫一秒鐘多少錢啦都問了個一清二楚。

而這正是宮崎駿深惡痛絕的。比起利益,宮崎駿更在乎的是藝術和文化。

眾所周知。宮崎駿是個有匠人精神的導演,從業以來,他一直極少使用CG技術,堅持手繪動畫,不論花多大的功夫也要把作品做到極致。

舉個例子,《懸崖上的金魚姬》裡有一個水母浮出水面的短短12秒的鏡頭,你能猜到用了多少幅畫稿麼?

一群水母浮出水面

答案是:1613幅!

照一秒鐘24幀來說,我們看到的一秒鐘的動畫要畫24張畫。

一部電影按照100分鐘來算,就需要:

24張/秒*60秒*100分鐘=144000張原畫稿!

而整部《懸崖上的金魚姬》則由70名員工共同參與。足足畫出了17萬幅原畫稿,還不含廢棄的手稿!

短短4秒的動畫電影,需要手繪1年以上

宮崎駿認為計件工資只會生產工業產品及聽話的、流水線式動畫,不會創造出真正的藝術作品。事實上,時至今日,吉卜力依然是採用固定薪酬制度。

所以,當時中國勇於創新精益求精的學院派動畫正是宮崎駿一心嚮往的。當他面對張嘴閉嘴都是錢的上美,他感到一頭冷水從頭澆下:

“對中國的失望無以復加。”

回國後,宮崎駿對中國之旅隻字不提,從此,他關上了心中的大門,將幻想中的中國和真實的中國徹底隔絕。

再見了紅色中國。

就讓白娘子永遠定格在初戀最美好的樣子吧。

04 走向世界的動畫之神與走下神壇的中國動畫

《風之穀》上映後好評如潮,獲獎無數,不久後,吉普力工作室正式落成,宮崎駿忘我地投身於動畫創作之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閃電風暴過後,一定是那充滿藍天白雲,碧草繁花的世界——《天空之城》

如果把童年再放映一遍,我們一定會先大笑,然後放聲痛哭,最後掛著淚,微笑著睡去。——《龍貓》

我只能送你到這裡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頭。——《千與千尋》

他是第一位將動畫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他的每部作品,題材雖然不同,但卻將夢想、環保、人生、生存這些令人反思的訊息,融合其中。

2001年的《千與千尋》,使宮崎駿得到全世界的認可。榮獲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及柏林電影節最高榮譽“金熊獎”等9項大獎。

2014年,他再次舉起小金人,榮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時代週刊》對他的評價是:

“在這個興起用電腦作畫的年代,如皮克斯跟迪士尼公司的《汽車總動員》、《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等等,宮崎駿依然一心一意地用人手去創造一個寧靜的美麗的禪之世界。猶如清水滴在長滿青苔的岩石上,猶如一列火車在黎明時分駛過大海。”

宮崎駿帶領日本動畫走向輝煌的過程中,他曾經心儀的中國動畫,先是熱心模仿美國迪士尼,卻畫貓不成反類虎;日漫崛起後又有一大批盲目磕頭崇拜,在浪潮中一點一點迷失自我。

中日動畫比較年表(部分)

大批優秀的中國動畫人為了利益出走國外,放棄自己堅持的藝術和文化,這些都令宮崎駿異常痛心。

而大陸對他的作品大肆盜版,更讓他對中國文化出版業極度不滿。

2009年,他的隨筆集《折返點》出版,大陸某出版社提出希望購買版權時,這位固執的老人無論給多少錢都堅持不肯授權。

隨處可見的宮崎駿盜版書

就像抗議日本政府承認侵華戰爭時的挺身而出一樣,他帶領吉普力身先士卒,加入了五家日本知名電影與動畫製作公司聯合舉辦的“大力嚴查盜版上傳至日本國外視頻網站”的維權行動,中國某些視頻網站被點名批評。

09年日本經濟新聞《崖の上のポニョ》即為《懸崖上的金魚姬》

05 宮崎駿討厭中國嗎?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看來,宮崎駿是很討厭中國了?

並非如此。恰恰相反,他曾公開表示日本政府歪曲歷史的行為的厭惡,督促日本政府對二戰罪行道歉,正視慰安婦問題,並向中韓兩國謝罪。

在《千與千尋》獲得奧斯卡大獎時正值美伊戰爭,他拒絕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以示對美國發動戰爭的抗議。

2015年,他的反戰題材動畫《起風了》上映後,吉普力工作室的留言板引來了大量日本右翼分子的攻擊。罵他是“賣國賊”,可宮崎駿不為所動。

中國記者赴日本對宮崎駿進行採訪時,老先生的態度也非常和愛友善。

他將自己與中國隔絕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曾真的喜歡中國動畫,非常喜歡。

在吉普力工作室,宮崎駿的嚴格是出了名的。員工的畫稿都要由他親自審閱修改,不滿意便要全部退回重做。

廢棄的手稿堆積如山

對於懶散的員工,他會嚴厲批評,甚至到了刻薄的地步,但還是忍不住去幫助他們,而越是有才能的人,他的要求也越是嚴格。

吉普力員工對宮崎駿的評價

我想,宮崎駿對中國所懷的大概是同樣的感情。

曾有人邀請宮崎駿的搭檔高畑勳到北京做演講,但是他拒絕了。理由是這樣的:

“你們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既有深厚的傳統,又有豐富的經驗。還是不要從只知道掙錢的日本請人去得好。所以我只說‘我尊敬中國動畫電影的實績’,拒絕了,我不摻合。”

上美1988年作品《山水情》,宮崎和高畑都非常喜歡

高畑先生的這番話不禁令人深思:幾十年前就能做出《大鬧天宮》《山水情》這種高水準影片的中國動畫業,究竟怎麼了?

不光是動漫行業,這些年來,多少影視劇陷入“抄襲門”;多少“中國製造”飽受“山寨”汙名困擾;多少創作者因為生計不得不放下心愛的畫筆;多少人看著盜版,用著假貨還沾沾自喜,認為撿到了大便宜……

惡行迴圈的結果就是,優質內容的提供者越來越少,文明發展的土壤越來越貧瘠。

這正是包括宮崎駿先生在內的每一個創作者的不可承受之痛。

去年,日本NHK電視臺拍攝了一部宮崎駿紀錄片《不了之人》。這位已經宣佈退休的75歲高齡的老人,居然又在籌備新作了——動畫短篇《毛毛蟲鳳梨》。

宮崎駿本人也表示了再次製作長篇動畫的願望,即便他已鬚髮皆白,早該頤養天年,但這位老爺子卻說:

NHK紀錄片《不了之人》截圖

“和什麼都不做就死了相比,在製作中死去要好得多。”

一切順利的話,宮崎駿人生第一部大量使用CG的短篇動畫,將會在2019年與觀眾見面。

三年以後,老爺子指定的放送國家中,會不會出現中國二字?

在那之前,我們腳下的土地會不會有不亞於宮崎駿的人才誕生?

筆者不知道答案,卻堅信一條真理:

這個時代的歷史,是由我們每個人共同創造的。

他喜歡的人是死去好友的妻子,還是敵國人。他熱愛戰鬥飛艇,卻厭惡打仗。他的矛盾無法調和,為了逃避,他只能把自己詛咒成了一頭豬。

這個角色內心的矛盾掙扎正是大師本人的寫照。

事實上,宮崎駿本人的自畫像就是一隻圍著圍裙的豬,甚至叼著煙捲的動作也和大師本人如初一轍。

波魯克和宮崎駿

而2013年的作品《起風了》,更是將這種糾結的情感直接擺上了檯面:

熱愛飛行器的堀越二郎痛恨戰爭。可他設計的“零式”卻成了二戰時日本的主力戰鬥機,化作法西斯鋒利的屠刀。夢想的美妙和現實的殘酷形成了劇烈的衝突。

《起風了》講述的是日本飛行器之父堀越二郎的半生沉浮

02 來自中國的初戀情人

少有人知的是,宮崎駿走上動畫之路也是受到中國的影響,就連初戀物件也來自是中國。

1958年,由東映公司出品的《白蛇傳》上映,17歲的宮崎駿也很好奇這部號稱“日本第一部長篇彩色動畫”的影片是什麼樣,去了電影院。

誰知,出發時還高高興興的宮崎駿,回家時卻像丟了魂兒一般。

原來這一晚,他竟對一位女子一見鍾情。女子的名字叫做白素貞——正是動畫裡,頑強堅韌的來自中國的女妖怪!

日本第一部長篇彩色動畫《白蛇傳》

“我得很慚愧地承認,我愛上了女性英雄主義的動畫。我被深深的震撼了,大雪中,我跌跌撞撞的走回家中。與他們(劇中人物)的執著比起來,我為自己感到非常地羞愧,哭了一整個晚上。”

雖然大學就讀的是政治經濟學院,但為了白素貞,他決定做一名動漫師,不但選修了中文,還在畢業以後成功加入了《白蛇傳》的製作公司東映公司。

如願進入了動畫行業,可宮崎駿在東映並不十分受到重視,他提出的企劃常常被束之高閣。

除了資歷淺的緣故,還與他熱心無產階級運動和在工會擔任秘書長不無關係。

但也正是在東映,他遇到了一生的好友高畑勳。

吉普力鐵三角,從左到右為宮崎駿、鈴木敏夫、高畑勳

和宮崎駿一樣,高畑勳也非常喜歡中國動畫。兩人一拍即合,經常一起欣賞蘇聯和中國優秀動畫。

他們對《鐵扇公主》、《小蝌蚪找媽媽》等水墨動畫崇拜得五體投地,認為只有在紅色中國的體制下,才會有這樣的藝術水準極高的動畫作品。

1961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作品《小蝌蚪找媽媽》

1971年4月,宮崎駿跟高畑勳等人集體辭職,跳槽到A-Pro公司。

巧合的是,他大展拳腳的第一部影片就含有中國的代表性元素:熊貓。

1972年,中日剛剛恢復邦交,中國向日本贈送了大熊貓,在日本掀起一股“熊貓熱”。

借此東風,高畑勳推出了動畫短篇《熊貓父子》和一系列續作,在該片中宮崎駿親自擔任原案、腳本、原畫等多項工作,可謂是第一次能夠完全體現宮崎駿的藝術風格的影片。

而後來那個帶給我們無數溫暖與快樂的可愛的動物龍貓,正是由這對可愛的熊貓父子改造而來。

《龍貓》和《熊貓父子》畫面對比

1973年兩人再次跳槽,一起合作了多部影片,宮崎駿的卓越才能也漸漸顯露。

1978年,由宮崎駿任總監督和人物設計的26集TV版動畫片《未來少年柯南》播出,受到了一致好評。

次年,他又推出了自己執導的首部電影動畫《魯邦三世:卡裡奧斯特羅之城》,該片在每日電影評選中獲獎,片頭的汽車追逐戰被斯皮爾伯格譽為“電影史上最完美的汽車追逐戰”,但卻意外地遭遇了票房滑鐵盧。

“最不像魯邦三世的魯邦三世電影”

處女座大慘敗的宮崎駿再也接不到片約,但他沒有氣餒,四處自薦新作,其中就有《幽靈公主》、《龍貓》後來成為影史經典的的劇本。

可當時的日本,科幻題材影視作品正大行其道,他的作品被認為是“有股子泥巴味兒”,無人問津。再這樣下去別說做動畫,連生計都會成問題。

而在人生最低谷拉了宮崎駿一把的貴人,也是一個對中國充滿熱愛的人。

1982年,宮崎駿為維持生計,在德間書店的雜誌上連載《風之穀》,頗受好評。在主編鈴木敏夫的介紹下,他結識了德間書店集團創始人德間康快。

這個名字很多人會覺得陌生,但你一定聽說過張藝謀的電影《菊豆》和上世紀大火的日本電影《追捕》。這些影片投資和引進背後,都有這位堅持和平主義的日本共產黨人奔忙的身影。

由於他對中日友好做出的巨大貢獻,他還曾受到過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

《虞美人盛開的山坡》裡德丸理事長的原型就是德間康快

德間康快慧眼識英才,不但欣然同意出資將《風之谷》改編成動畫電影,還決定為出資為他和高畑勳成立動畫工作室。

喜歡飛機的宮崎駿隨口為工作室命名為“吉普力”。年輕的他或許沒有想過,這個玩笑般的義大利戰鬥機的名字,會和《天空之城》、《龍貓》、《千與千尋》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一起,成為人類動畫史上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所有吉普力出品的電影片頭都可以看見這幅畫面

03 中國之旅:乘興而來,失望而歸

1984年對宮崎駿而言是個不尋常的年份:他終於有機會去朝思暮想的中國了!

原來,拍完《風之穀》後,作為獎勵,公司送宮崎駿、高畑勳及德間書店的編輯龜田修到中國遊玩觀光,並得到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交流的機會。

宮崎駿對心中的聖地充滿憧憬,還特意準備了《風之穀》的膠片作為禮物。

《風之谷》女主角娜烏西卡

可萬萬沒想到沒想到,正是這次旅行,改變了宮崎駿對中國動畫的看法,成了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望之旅。

在上美,宮崎駿一行人懷著滿腔熱情,希望在藝術創作和製作技術方面進行深入交流。他們已經在悄悄收集反戰主題的素材,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在中國取景拍攝。

可上美的領導對這些似乎並不關心,倒是對日本的計件薪酬製錶現出極大的興趣,原畫一張多少錢啦,動畫一秒鐘多少錢啦都問了個一清二楚。

而這正是宮崎駿深惡痛絕的。比起利益,宮崎駿更在乎的是藝術和文化。

眾所周知。宮崎駿是個有匠人精神的導演,從業以來,他一直極少使用CG技術,堅持手繪動畫,不論花多大的功夫也要把作品做到極致。

舉個例子,《懸崖上的金魚姬》裡有一個水母浮出水面的短短12秒的鏡頭,你能猜到用了多少幅畫稿麼?

一群水母浮出水面

答案是:1613幅!

照一秒鐘24幀來說,我們看到的一秒鐘的動畫要畫24張畫。

一部電影按照100分鐘來算,就需要:

24張/秒*60秒*100分鐘=144000張原畫稿!

而整部《懸崖上的金魚姬》則由70名員工共同參與。足足畫出了17萬幅原畫稿,還不含廢棄的手稿!

短短4秒的動畫電影,需要手繪1年以上

宮崎駿認為計件工資只會生產工業產品及聽話的、流水線式動畫,不會創造出真正的藝術作品。事實上,時至今日,吉卜力依然是採用固定薪酬制度。

所以,當時中國勇於創新精益求精的學院派動畫正是宮崎駿一心嚮往的。當他面對張嘴閉嘴都是錢的上美,他感到一頭冷水從頭澆下:

“對中國的失望無以復加。”

回國後,宮崎駿對中國之旅隻字不提,從此,他關上了心中的大門,將幻想中的中國和真實的中國徹底隔絕。

再見了紅色中國。

就讓白娘子永遠定格在初戀最美好的樣子吧。

04 走向世界的動畫之神與走下神壇的中國動畫

《風之穀》上映後好評如潮,獲獎無數,不久後,吉普力工作室正式落成,宮崎駿忘我地投身於動畫創作之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閃電風暴過後,一定是那充滿藍天白雲,碧草繁花的世界——《天空之城》

如果把童年再放映一遍,我們一定會先大笑,然後放聲痛哭,最後掛著淚,微笑著睡去。——《龍貓》

我只能送你到這裡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頭。——《千與千尋》

他是第一位將動畫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他的每部作品,題材雖然不同,但卻將夢想、環保、人生、生存這些令人反思的訊息,融合其中。

2001年的《千與千尋》,使宮崎駿得到全世界的認可。榮獲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及柏林電影節最高榮譽“金熊獎”等9項大獎。

2014年,他再次舉起小金人,榮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時代週刊》對他的評價是:

“在這個興起用電腦作畫的年代,如皮克斯跟迪士尼公司的《汽車總動員》、《玩具總動員》、《海底總動員》等等,宮崎駿依然一心一意地用人手去創造一個寧靜的美麗的禪之世界。猶如清水滴在長滿青苔的岩石上,猶如一列火車在黎明時分駛過大海。”

宮崎駿帶領日本動畫走向輝煌的過程中,他曾經心儀的中國動畫,先是熱心模仿美國迪士尼,卻畫貓不成反類虎;日漫崛起後又有一大批盲目磕頭崇拜,在浪潮中一點一點迷失自我。

中日動畫比較年表(部分)

大批優秀的中國動畫人為了利益出走國外,放棄自己堅持的藝術和文化,這些都令宮崎駿異常痛心。

而大陸對他的作品大肆盜版,更讓他對中國文化出版業極度不滿。

2009年,他的隨筆集《折返點》出版,大陸某出版社提出希望購買版權時,這位固執的老人無論給多少錢都堅持不肯授權。

隨處可見的宮崎駿盜版書

就像抗議日本政府承認侵華戰爭時的挺身而出一樣,他帶領吉普力身先士卒,加入了五家日本知名電影與動畫製作公司聯合舉辦的“大力嚴查盜版上傳至日本國外視頻網站”的維權行動,中國某些視頻網站被點名批評。

09年日本經濟新聞《崖の上のポニョ》即為《懸崖上的金魚姬》

05 宮崎駿討厭中國嗎?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看來,宮崎駿是很討厭中國了?

並非如此。恰恰相反,他曾公開表示日本政府歪曲歷史的行為的厭惡,督促日本政府對二戰罪行道歉,正視慰安婦問題,並向中韓兩國謝罪。

在《千與千尋》獲得奧斯卡大獎時正值美伊戰爭,他拒絕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以示對美國發動戰爭的抗議。

2015年,他的反戰題材動畫《起風了》上映後,吉普力工作室的留言板引來了大量日本右翼分子的攻擊。罵他是“賣國賊”,可宮崎駿不為所動。

中國記者赴日本對宮崎駿進行採訪時,老先生的態度也非常和愛友善。

他將自己與中國隔絕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曾真的喜歡中國動畫,非常喜歡。

在吉普力工作室,宮崎駿的嚴格是出了名的。員工的畫稿都要由他親自審閱修改,不滿意便要全部退回重做。

廢棄的手稿堆積如山

對於懶散的員工,他會嚴厲批評,甚至到了刻薄的地步,但還是忍不住去幫助他們,而越是有才能的人,他的要求也越是嚴格。

吉普力員工對宮崎駿的評價

我想,宮崎駿對中國所懷的大概是同樣的感情。

曾有人邀請宮崎駿的搭檔高畑勳到北京做演講,但是他拒絕了。理由是這樣的:

“你們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既有深厚的傳統,又有豐富的經驗。還是不要從只知道掙錢的日本請人去得好。所以我只說‘我尊敬中國動畫電影的實績’,拒絕了,我不摻合。”

上美1988年作品《山水情》,宮崎和高畑都非常喜歡

高畑先生的這番話不禁令人深思:幾十年前就能做出《大鬧天宮》《山水情》這種高水準影片的中國動畫業,究竟怎麼了?

不光是動漫行業,這些年來,多少影視劇陷入“抄襲門”;多少“中國製造”飽受“山寨”汙名困擾;多少創作者因為生計不得不放下心愛的畫筆;多少人看著盜版,用著假貨還沾沾自喜,認為撿到了大便宜……

惡行迴圈的結果就是,優質內容的提供者越來越少,文明發展的土壤越來越貧瘠。

這正是包括宮崎駿先生在內的每一個創作者的不可承受之痛。

去年,日本NHK電視臺拍攝了一部宮崎駿紀錄片《不了之人》。這位已經宣佈退休的75歲高齡的老人,居然又在籌備新作了——動畫短篇《毛毛蟲鳳梨》。

宮崎駿本人也表示了再次製作長篇動畫的願望,即便他已鬚髮皆白,早該頤養天年,但這位老爺子卻說:

NHK紀錄片《不了之人》截圖

“和什麼都不做就死了相比,在製作中死去要好得多。”

一切順利的話,宮崎駿人生第一部大量使用CG的短篇動畫,將會在2019年與觀眾見面。

三年以後,老爺子指定的放送國家中,會不會出現中國二字?

在那之前,我們腳下的土地會不會有不亞於宮崎駿的人才誕生?

筆者不知道答案,卻堅信一條真理:

這個時代的歷史,是由我們每個人共同創造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