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深藏於蒼岩山的懸空寺 今天是否仙氣依舊?

電影《臥虎藏龍》裡玉嬌龍的縱深一躍, 令深藏在河北石家莊蒼岩山中的懸空寺名聲大噪, 從那時起就多了許多遊人特地前來行山、踏青, 吃些素齋, 沾染些道家仙氣才回去——大抵是把蒼岩山當作了另一座武當山。

電影《臥虎藏龍》裡玉嬌龍的縱深一躍, 令深藏在河北石家莊蒼岩山中的懸空寺名聲大噪, 從那時起就多了許多遊人特地前來行山、踏青, 吃些素齋, 沾染些道家仙氣才回去——大抵是把蒼岩山當作了另一座武當山。

我是在農曆二月三十日這天來到蒼岩山, 論時間, 不算是看山景的最佳選擇,

但此時造訪卻可以領略到靈山最具煙火氣息的一面。 這一天, 正是村民口中“上頭香”的日子, 從傍晚開始, 全山上下大小寺廟點燃香燭與燈火, 迎接最早來訪的頭一批香客, 而在次日, 廟門大開, 又是一番熙熙攘攘、絡繹不絕地進香盛況。 伴隨著喧囂的鑼鼓聲、南無聲、人頭攢動的香客行進隊伍, 蒼岩山一年一度頭等重要的朝山儀典就此掀開帷幕。

橋樓殿為中國三大懸空寺之一, 初建年代已經失考, 推測為隋唐年間。

開往蒼岩山的巴士從石家莊西王客運站發車, 這一天遊人不多, 因而司機特地等候了個把鐘頭, 才在一片抱怨和催促聲中略不情願的駛向目的地。 山路蜿蜒盤旋, 跟料想的一樣, 一路顛簸, 沙塵飛揚, 穿過好幾個山中隧道、礦區、湖泊與乾瘦的山林, 這才來到位於胡家灘南側的主峰腳下。

搭乘同一趟巴士進山、坐我前排的一對兄妹, 特意早一站下車, 直奔龍岩寺而去, 聽說晚上就住進寺廟, 準備吃齋誦經呆上大半個月才返家。 兩人都是佛道雙修的教徒,

大概在二十年前養成了去蒼岩山朝山的習慣。

在河北信眾的口中, 蒼岩山被稱為“西山”、“蒼山”, 是儒道釋三為一體的靈山, 這裡供奉著以三皇姑為主, 兼及觀音、佛祖、王母、玉帝、文昌帝君、財神、關公, 甚至包括孫悟空在內的多元神祗。 從山腳下開始, 各路風格各異、建築年代不同的廟宇, 一路延續至山腰、山頂、山壁間, 讓人感到有趣的是, 每間廟宇雖然供奉的神祗不盡相同、有主有次, 但從焚香頂祝、進殿參拜的人流規模來看, 倒是沒有太大的差異。

蒼岩山西崖遠景

蒼岩山廟會由來已久, 據傳始于宋金年間, 而在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進香盛況更可維持七個月之久, 自農曆三月一直熱鬧到十月, 明朝萬曆年間的文官許時雍曾記述圓覺殿每年四月初八佛教“龍華會”的盛況, 而自清朝以降, “春香”取代其他活動成為蒼岩山最重要的宗教儀典。 三月一, 開廟門, 三月三, 上巳節, 三月二十九, 朝山會……

我到達的這日, 比約定俗成的“開廟門”的日子更早一天, 因而一路上並未撞見絡繹不絕的香客隊伍或是熱鬧的鄉村集市場面。

但廟會準備工作已經進行的七七八八, 各殿供奉的神佛塑像被擦拭得煥然一新, 亭前的廣場、回廊及石階相連出的空檔位置, 陸續架起供人懸掛幅條的搖錢樹、十二生肖像, 各種算卦、求籤的攤子也悄悄在寺院角落裡找到了位置, 只欠人流經過了。

“掛紅”是常見的朝山規矩

不少來自井陘縣周邊的香客會在這一日先行入山,提前做完了一年的功課,而我迫不及待地加入了他們的隊伍。按照老規矩,進山的線路從山門前的牌匾開始,依序經過魁星閣、文昌殿、猴祖師廟、萬仙堂、觀音殿、靈煙殿、龍王廟、三星殿等18座小廟,方才來到位於半山腰處的懸蹬梯雲。這是一段自陡峭的石壁中開鑿出來的山路,蒼岩山之山勢奇險,在這段路上彰顯無遺。臺階以山岩鋪就,小徑最窄處僅容三四人站立,此時出映入眼簾前方的是一段突如其來的裂谷,將主峰劈成兩半,宛如絕壁,而在對峙的斷崖之間,淩空架起一大一小兩座石拱橋,上面分別坐落著橋樓殿與小橋樓殿——前者的初建年代已經失考,推測為唐代,民間傳為隋代,在康熙初年經歷了一次遇火重修,後者則建于金代大定年間,距今八百餘年。

跟大多數普通遊客一樣,我對於橋樓殿的第一印象來自於《臥虎藏龍》玉嬌龍自絕於世的鏡頭,第二印象則來自於一年前偶然讀到的蔡良瑞所著《尋訪中國特殊古建築》一書,書籍封面上印著一張橋樓殿在陡峭的絕壁間婀娜而立的風景,興起了我前往蒼岩山一遊的心思。

自懸蹬梯雲仰視橋樓殿的背面

橋樓殿為木造二層重簷閣樓建築,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容貌古樸端麗。在蔡良瑞拍攝的照片中,夏季時分的橋樓殿別有一番粉雕玉琢的美態,他也提到,眼前美景如同源於海市蜃樓的幻境,“隱於山嵐中金碧輝煌的樓閣,恍若是仙宮般的存在”。照片似乎是在橋樓殿前方的天橋下取景,畫面中有大面積、富有層次感的黢黑陰影,透過中空的橋洞,令人得以一窺位擁有千年歷史的單孔石拱橋、浴火重生的古刹的神秘姿容。在柔和的日光沐浴下,葉岩峭壁閃著玫瑰金色的光芒,崖柏蔥翠欲滴,籠罩在一片酷似山澗飛瀑的雲霧背景之間。

登殿后,我們可以發現這棟迷人的古建築實際上擁有一剛一柔兩種截然不同的氣韻。它的正臉,位於靠近裂谷的一側,下方懸著一塊黑底金字的同名牌匾,但我們需要來到懸蹬梯雲的高處,轉個身才能照會。這也是一個頗耐人尋味的建築細節,因為一個人循著進山的山路,在不斷拾階而上的過程中,看到的只是橋樓殿背面倚山而立的雄渾架勢,隨後穿過兩座獨拱橋,來到在道路的反側,卻可以欣賞到古刹懸浮于空穀之中的曼妙姿態。很難說得清楚,究竟哪一面才是屬於橋樓殿的本來面目。

福慶寺回廊外的石獅

在這個由幾條拱橋構成的奇特空間裡,前後坐落著三座寺院,被今人統稱為福慶寺,而位於橋樓殿后方的園覺殿,又稱大佛殿,同樣建于金代,更被認為是福慶寺的正殿。殿門上留有“福緣善慶”牌匾一枚,殿內供奉如來佛祖、普賢、文殊菩薩及十八羅漢塑像,門口立著兩具象徵福祿壽的石獅,細看之下,石獅的身體早經無數香客的撫摸變得無比光滑。

蒼岩山屬太行山支脈,山體形態與前者類似,多見峭壁、陡崖、峰林、嶂穀、懸溝,這裡的岩壁是細膩而富有層次的葉岩、砂岩、花崗岩,在太陽下,泛著粉紅、朱砂色光澤,很容易使人聯想起以“萬丈紅綾”、“百里赤壁”為代表的雄峻蒼涼的太行山景觀。井陘縣的城建史上溯至秦始皇時期,而“陘”這個頗具特色的地理稱謂,亦為太行山脈周邊郡縣獨有,指的是橫斷山脈被河流切割後形成的大致垂直的谷地。著名的“太行八陘”由北向南依次為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代表八條穿越太行山脊的天然通道,井陘在其中列位第五,《呂氏春秋》中明確指出其為“天下九塞”第六塞的意義。

聖母殿遠景

後半途山路,以福慶寺為拐點,開始繞著西峰崖的山壁側行,循著一個個依崖穿鑿而成的陡坡,經財神殿、藏經樓、彌勒殿、妙法蓮花寶塔,直抵聖母殿。有幾段路都修築了單側欄杆,聽說在過去常有香客墜崖的慘事發生,憑欄處視野異常開闊,更顯群峰巍峨,探頭望出去,上頂蒼天白雲,下臨萬丈深淵,穀底稀稀落落的香客行進隊伍頓時渺小如同沙粒。

聖母殿是蒼岩山香火最旺的地方,也是三皇姑傳說的起點。殿內供奉著三個神龕及三皇姑彩塑,大殿南北兩側的壁畫分別創作於明清年間,惟妙惟肖的還原了“禮儀”、“落難”、“削髮”、“修道”、“顯靈”等一系列與三皇姑有關的民間故事。作為蒼岩山的主神祗,三皇姑的傳說在宋金時期開始流傳,她的身份有幾種不同的認知,如魏文帝之女、隋文帝之女、隋煬帝之女南陽公主、大悲觀音等幾種,守廟人會信誓旦旦的告訴你,三皇姑理應為隋文帝之女妙陽公主,歷史上的在福慶寺出家,事蹟被刻入了寺內的碑銘,可供對照。

粘字碑與“貼字”

自山頂的道觀玉皇頂開始算起,之後是一段長時間且略費腳力的下坡路。下山的過程幾乎等於繞山環行,沿途風光多為一株株穿石而生、根插岩峰的檀樹、柏樹,其中亦不乏千年以上蒼老遒勁、嵯峨挺拔的古崖柏,另外還會經過幾個位置詭吊的觀景點,抬頭之際,可以再度目睹懸崖峭壁間白雲飄渺、古刹孤懸的震撼景象。

幾位二十多歲模樣的遊人,在山間窄道上不緊不慢的行走,一路似乎都在觀望著岩壁的紋路,一有機會就伸手折下道旁的雜木枝條,往砂岩和葉岩的斷層縫隙裡插去。直到次日我才得知,當地人管這叫“撐山”,在就像在上山或下山途中的“捐糧”、“掛紅”一樣,是十分常見的朝山規矩,只是隨意折枝,破壞植被,滿地抛灑穀物和餅乾,終究顯得不太雅觀。事實是,當我三月初一當日早上再度進山,舉目所見已經四處都是諸如此類的“人造景觀”了。

下山途中,東天門附近景觀

次日白天再度上山,摩肩擦踵,風景已然不再美好,不過這反倒讓我慶倖於自己在前一天並未偷懶,跟著一小撮“上頭香”的本地人,打著手電筒夜晚巡山——“上頭香”的習俗由來已久,因井陘縣附近村莊的民眾都習慣在“開廟門”的前一晚過來拜謁,故全山大小數十座寺廟會特意為他們留門、留燈,直至淩時。

在農曆二月三十日當晚前來“上頭香”的香客

夜裡的蒼岩山不似白日那麼寡淡無味,香客稀稀落落,一路上與我前後腳相伴的是幾位頭戴安全帽、頭上縛著探照燈的礦工。我沒問他們打哪裡來,但看著一身霸氣無比的工作裝備,多少也猜得出是在附近煤礦裡工作。

重返福慶寺門前的廣場,身邊只剩下守廟人一位、野貓一隻。山裡寒風凜冽,拍打在臉上有如針刺,但是看著眼前如同點著的燈籠一樣飄在半空中的二層閣樓,心裡卻無限寧靜、清涼,感覺就像進入了一種深層次的冥想空間。

只可惜當晚沒有月亮。

橋樓殿,夜幕初降

“掛紅”是常見的朝山規矩

不少來自井陘縣周邊的香客會在這一日先行入山,提前做完了一年的功課,而我迫不及待地加入了他們的隊伍。按照老規矩,進山的線路從山門前的牌匾開始,依序經過魁星閣、文昌殿、猴祖師廟、萬仙堂、觀音殿、靈煙殿、龍王廟、三星殿等18座小廟,方才來到位於半山腰處的懸蹬梯雲。這是一段自陡峭的石壁中開鑿出來的山路,蒼岩山之山勢奇險,在這段路上彰顯無遺。臺階以山岩鋪就,小徑最窄處僅容三四人站立,此時出映入眼簾前方的是一段突如其來的裂谷,將主峰劈成兩半,宛如絕壁,而在對峙的斷崖之間,淩空架起一大一小兩座石拱橋,上面分別坐落著橋樓殿與小橋樓殿——前者的初建年代已經失考,推測為唐代,民間傳為隋代,在康熙初年經歷了一次遇火重修,後者則建于金代大定年間,距今八百餘年。

跟大多數普通遊客一樣,我對於橋樓殿的第一印象來自於《臥虎藏龍》玉嬌龍自絕於世的鏡頭,第二印象則來自於一年前偶然讀到的蔡良瑞所著《尋訪中國特殊古建築》一書,書籍封面上印著一張橋樓殿在陡峭的絕壁間婀娜而立的風景,興起了我前往蒼岩山一遊的心思。

自懸蹬梯雲仰視橋樓殿的背面

橋樓殿為木造二層重簷閣樓建築,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容貌古樸端麗。在蔡良瑞拍攝的照片中,夏季時分的橋樓殿別有一番粉雕玉琢的美態,他也提到,眼前美景如同源於海市蜃樓的幻境,“隱於山嵐中金碧輝煌的樓閣,恍若是仙宮般的存在”。照片似乎是在橋樓殿前方的天橋下取景,畫面中有大面積、富有層次感的黢黑陰影,透過中空的橋洞,令人得以一窺位擁有千年歷史的單孔石拱橋、浴火重生的古刹的神秘姿容。在柔和的日光沐浴下,葉岩峭壁閃著玫瑰金色的光芒,崖柏蔥翠欲滴,籠罩在一片酷似山澗飛瀑的雲霧背景之間。

登殿后,我們可以發現這棟迷人的古建築實際上擁有一剛一柔兩種截然不同的氣韻。它的正臉,位於靠近裂谷的一側,下方懸著一塊黑底金字的同名牌匾,但我們需要來到懸蹬梯雲的高處,轉個身才能照會。這也是一個頗耐人尋味的建築細節,因為一個人循著進山的山路,在不斷拾階而上的過程中,看到的只是橋樓殿背面倚山而立的雄渾架勢,隨後穿過兩座獨拱橋,來到在道路的反側,卻可以欣賞到古刹懸浮于空穀之中的曼妙姿態。很難說得清楚,究竟哪一面才是屬於橋樓殿的本來面目。

福慶寺回廊外的石獅

在這個由幾條拱橋構成的奇特空間裡,前後坐落著三座寺院,被今人統稱為福慶寺,而位於橋樓殿后方的園覺殿,又稱大佛殿,同樣建于金代,更被認為是福慶寺的正殿。殿門上留有“福緣善慶”牌匾一枚,殿內供奉如來佛祖、普賢、文殊菩薩及十八羅漢塑像,門口立著兩具象徵福祿壽的石獅,細看之下,石獅的身體早經無數香客的撫摸變得無比光滑。

蒼岩山屬太行山支脈,山體形態與前者類似,多見峭壁、陡崖、峰林、嶂穀、懸溝,這裡的岩壁是細膩而富有層次的葉岩、砂岩、花崗岩,在太陽下,泛著粉紅、朱砂色光澤,很容易使人聯想起以“萬丈紅綾”、“百里赤壁”為代表的雄峻蒼涼的太行山景觀。井陘縣的城建史上溯至秦始皇時期,而“陘”這個頗具特色的地理稱謂,亦為太行山脈周邊郡縣獨有,指的是橫斷山脈被河流切割後形成的大致垂直的谷地。著名的“太行八陘”由北向南依次為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代表八條穿越太行山脊的天然通道,井陘在其中列位第五,《呂氏春秋》中明確指出其為“天下九塞”第六塞的意義。

聖母殿遠景

後半途山路,以福慶寺為拐點,開始繞著西峰崖的山壁側行,循著一個個依崖穿鑿而成的陡坡,經財神殿、藏經樓、彌勒殿、妙法蓮花寶塔,直抵聖母殿。有幾段路都修築了單側欄杆,聽說在過去常有香客墜崖的慘事發生,憑欄處視野異常開闊,更顯群峰巍峨,探頭望出去,上頂蒼天白雲,下臨萬丈深淵,穀底稀稀落落的香客行進隊伍頓時渺小如同沙粒。

聖母殿是蒼岩山香火最旺的地方,也是三皇姑傳說的起點。殿內供奉著三個神龕及三皇姑彩塑,大殿南北兩側的壁畫分別創作於明清年間,惟妙惟肖的還原了“禮儀”、“落難”、“削髮”、“修道”、“顯靈”等一系列與三皇姑有關的民間故事。作為蒼岩山的主神祗,三皇姑的傳說在宋金時期開始流傳,她的身份有幾種不同的認知,如魏文帝之女、隋文帝之女、隋煬帝之女南陽公主、大悲觀音等幾種,守廟人會信誓旦旦的告訴你,三皇姑理應為隋文帝之女妙陽公主,歷史上的在福慶寺出家,事蹟被刻入了寺內的碑銘,可供對照。

粘字碑與“貼字”

自山頂的道觀玉皇頂開始算起,之後是一段長時間且略費腳力的下坡路。下山的過程幾乎等於繞山環行,沿途風光多為一株株穿石而生、根插岩峰的檀樹、柏樹,其中亦不乏千年以上蒼老遒勁、嵯峨挺拔的古崖柏,另外還會經過幾個位置詭吊的觀景點,抬頭之際,可以再度目睹懸崖峭壁間白雲飄渺、古刹孤懸的震撼景象。

幾位二十多歲模樣的遊人,在山間窄道上不緊不慢的行走,一路似乎都在觀望著岩壁的紋路,一有機會就伸手折下道旁的雜木枝條,往砂岩和葉岩的斷層縫隙裡插去。直到次日我才得知,當地人管這叫“撐山”,在就像在上山或下山途中的“捐糧”、“掛紅”一樣,是十分常見的朝山規矩,只是隨意折枝,破壞植被,滿地抛灑穀物和餅乾,終究顯得不太雅觀。事實是,當我三月初一當日早上再度進山,舉目所見已經四處都是諸如此類的“人造景觀”了。

下山途中,東天門附近景觀

次日白天再度上山,摩肩擦踵,風景已然不再美好,不過這反倒讓我慶倖於自己在前一天並未偷懶,跟著一小撮“上頭香”的本地人,打著手電筒夜晚巡山——“上頭香”的習俗由來已久,因井陘縣附近村莊的民眾都習慣在“開廟門”的前一晚過來拜謁,故全山大小數十座寺廟會特意為他們留門、留燈,直至淩時。

在農曆二月三十日當晚前來“上頭香”的香客

夜裡的蒼岩山不似白日那麼寡淡無味,香客稀稀落落,一路上與我前後腳相伴的是幾位頭戴安全帽、頭上縛著探照燈的礦工。我沒問他們打哪裡來,但看著一身霸氣無比的工作裝備,多少也猜得出是在附近煤礦裡工作。

重返福慶寺門前的廣場,身邊只剩下守廟人一位、野貓一隻。山裡寒風凜冽,拍打在臉上有如針刺,但是看著眼前如同點著的燈籠一樣飄在半空中的二層閣樓,心裡卻無限寧靜、清涼,感覺就像進入了一種深層次的冥想空間。

只可惜當晚沒有月亮。

橋樓殿,夜幕初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