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三江侗族自治區馬胖鼓樓

馬胖鼓樓

馬胖鼓樓,位於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八江鄉馬胖寨, 距縣城26公里。 1963年2月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胖鼓樓是廣西唯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鼓樓, 也是全國僅有的三座“國寶”侗族鼓樓之一。

中文名稱

馬胖鼓樓

所屬年代

民國

地點

三江縣八江鄉馬胖寨

公佈單位

國務院

公佈單位、時間:國務院2006.5.25公佈, 國發【2006】19號

馬胖鼓樓,位於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八江鄉馬胖寨, 距縣城26公里。 1963年2月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胖鼓樓景色

人文歷史

始建於1928年, 重建於1943年。 樓呈寶塔形, 由4根長13米、腰圍近2米的大杉木組成長方形支柱, 外加小柱和飛簷, 層層疊穿而成。 樓高15米, 長寬11米, 共9層。 層層疊架, 重瓴飛簷, 如雄鷹展翅。 樓簷雕龍繪鳳, 畫花飾錦, 細緻精美。 樓頂尖處, 塑有象徵吉祥的千年鶴。 除4根象徵四季平安的高大主柱之外, 在主柱構成的正方形對角和邊線的延長線上, 還有24根粗大的、也成正方形排列的邊柱。 28根柱子的墊台, 都是用上等青石製成, 並刻有生動形象的圖案。 該樓像一座壯麗的宮殿, 全用杉木鑿榫銜接, 沒有一顆鐵釘。 修建此樓的工匠雷文興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侗族建築師,

17歲那年, 他在既無圖紙, 又無計算儀器的條件下, 用一把曲尺、一杆竹筆, 在用半邊竹杆做成的“丈杆”上繪圖。 經師徒12人精心設計, 精心施工, 使從不同角度向主柱和邊柱斜穿直套的卯眼和榫頭分毫不差, 充分體現了侗族建築藝術的高超。

馬胖鼓樓美景

基本結構;

鼓樓是侗族村寨的標誌性建築, 從形式上分為歇山式(俗稱屋頂形, 因侗族房屋多為歇山頂形而出名)和攢尖頂式(俗稱傘頂或尖頂)。 鼓樓全用杉木鑿榫銜接, 不用釘鉚, 也沒有木楔, 結構精巧, 造型美觀, 頂層懸有一長形大鼓。 鼓樓一般高達十多米, 有幾層至十幾層不等。 它與居民相比, 從高度上、功能上和造型上看都是不一樣的。 鼓樓形似寶塔, 最早是為了便於人們有一個集會的場所以及擊鼓傳資訊而建。 所以在侗族村寨中, 人們常常環繞鼓樓建造房屋。 侗寨中, 高高的鼓樓矗立中央, 居民環繞在周圍, 依山勢層層延展, 這種格局體現出侗族親和團結的文化內涵。

主要功能:

在侗族歷史上,

凡有重大事宜商議, 起款定約, 抵禦外來官兵騷擾, 均擊鼓以號召群眾。 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 咚咚鼓聲響徹村寨山谷, 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 無事是不能隨便登樓擊鼓的。 鼓樓模仿杉樹形狀建造, 在侗寨中屬高層建築, 因為樓上置鼓得名, 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擊鼓聚眾、議事的會堂, 平時是村民社交娛樂和節日聚會的場所。 侗族的文化與鼓樓密不可分, 重大的活動都在鼓樓裡舉行, 鼓樓是侗族文化的載體和精華, 因此, 侗族文化又叫鼓樓文化。

演化與發展:

在古時候,鼓樓的設計比較簡單,外形也沒有現在這麼漂亮,但是隨著鼓樓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它又增加了很多附加功能,比如娛樂、休閒、對歌、多耶舞蹈(因此,有些地方也將鼓樓稱之為多耶樓)、議會等等,人們就給它做了更多的裝飾,以致發展到現在的樣子。2006年,馬胖鼓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古時候,鼓樓的設計比較簡單,外形也沒有現在這麼漂亮,但是隨著鼓樓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它又增加了很多附加功能,比如娛樂、休閒、對歌、多耶舞蹈(因此,有些地方也將鼓樓稱之為多耶樓)、議會等等,人們就給它做了更多的裝飾,以致發展到現在的樣子。2006年,馬胖鼓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