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張嘉譯談《白鹿原》:我也問自己,你能否演好經典

改編自陳忠實同名小說的傳奇史詩大劇《白鹿原》, 4月16日晚開始在兩家衛視和網路平臺首播, 為2017年現實主義大劇的回歸增添濃重的一筆。 在該劇中擔綱藝術總監並飾演男一號白家軒的張嘉譯, 日前接受本報記者書面專訪, 他表示, 自己接演經典文學作品《白鹿原》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時也曾問自己, “能不能演好?演不好就退下來, 不要糟蹋這個作品。 ”

《白鹿原》不僅屬於陝西

齊魯晚報:你最早知道《白鹿原》這部小說是什麼時候?對這部作品是否有著身為陝西人的獨特情感?

張嘉譯:大概是在上高中或者大學時。 可能是陝西人讀陝西小說的習慣吧, 我通篇都是用陝西話讀出來的, 對裡邊的每句話都特別熟悉。

齊魯晚報:但在這部電視劇的拍攝中, 使用的是普通話。

張嘉譯:對, 因為這部作品是想傳達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不僅僅局限於陝西, 這部作品在所有華人心中都是有影響力的, 而且陝西話完全理解起來也有難度, 演員也不僅僅是來自於陝西, 而是全國各地都有, 不想讓他們在語言方面增加負擔, 主要精力還是放在戲劇表達上, 準確反映人物。

齊魯晚報:由原著的50萬字擴充到劇本的近百萬字, 劇本中哪些地方是最打動你的?

張嘉譯:現在很多劇本都是主角人物很豐滿, 周邊的人物就馬馬虎虎, 這個我很不認可, 我認為一個戲裡每一個人物都要立住, 這是我挑劇本最看重的一點。 這部戲做到了這一點, 每一個人物都很生動。

齊魯晚報:相較於電影, 你覺得這次改編成電視劇的優勢在哪裡?

張嘉譯:《白鹿原》這個小說是很龐大的, 而電影只是截取了其中一個段落, 電視劇因為有足夠的篇幅和長度, 所以可以準確、完整地展現出這個小說的全貌。

如果年輕些, 我想演黑娃

齊魯晚報:劉進導演說他開始不敢接這部戲,

怕拍不好會被罵, 是你勸說他接拍這部戲的嗎?

張嘉譯:對的, 是我們一起勸說的。 這部作品關注度很高, 有很多的小說讀者, 他們在看這部劇時肯定會拿小說做對比, 所以這類作品的拍攝很難, 我自己接這種名著也很謹慎。 我自己本身就特別喜歡《白鹿原》這部小說, 所以我接的時候也會問自己, 能不能演好?演不好就退下來, 不要糟蹋這個作品。 現在這個影視圈經常出現瘋搶名著的事情, 然後倉促上馬拍攝, 其實就我個人來說, 我覺得這是在浪費資源, 很心疼。

齊魯晚報:片中大部分的拍攝是在祠堂中完成的, 你覺得祠堂對白嘉軒意味著什麼?

張嘉譯:其實對“白嘉軒”來說, 治理好他的一畝三分地就行了, 並沒有想的很大。我拍戲的時候也是,他對“繼承”來說可能是一個堅守者,這個人物其實也沒有多大的見識,但是他在某方面的悟性是很大的。

齊魯晚報:《白鹿原》下一代角色眾多,如果任你挑選,你希望扮演哪個角色? 

張嘉譯:黑娃!這個角色很豐富,人生經歷跌宕起伏。

齊魯晚報:這部戲的演員在開拍前一個月就住到了陝西農村體驗生活,這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張嘉譯:我們希望這部戲可以拍出農村的質感,拍農村戲就要熟悉農村的生活,能夠真的融入其中,接地氣。其實這在以往的創作中都是必須的,現在可能因為拍戲效率等原因不太可能每部作品在拍攝之初都能做到這樣子。我們這次住進農村裡,男的就鋤地、幹農活、曬黑,融入到那樣的生活,女的每天就是縫線、做飯、和麵,我們就是要融進那個場景。

齊魯晚報:有沒有哪場戲讓你印象特別深刻?

張嘉譯:接這部戲的時候我們都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難度,整個拍攝過程我們用了五萬多人次的群眾演員了,這是不可想像的。我們有十幾二十場的千人場面,一個閒散的聊天就需要幾十人,這也是陝西人的習慣。我們希望努力還原,我們真是盡力了,非常累。

齊魯晚報:這部戲的其他演員都說在這個組是一段特別好的經歷,有時候大家也說一部戲成功的標準就是演員能夠因為這部戲火起來。

張嘉譯:一部劇的考量標準有很多,比如收視率、口碑,記住某個演員也是一方面。有幾場戲他打動你了,很多年過去了,故事內容可能記不清了,但是這個形象還能讓你有深刻的印象。我覺得一個劇能夠出現一兩個這樣深入人心的角色,那就是很成功了。對於年輕演員來說,如果這部戲他們能夠成為最出彩的,那我們的戲也就成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倪自放

(壹點號新片放眼瞧)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並沒有想的很大。我拍戲的時候也是,他對“繼承”來說可能是一個堅守者,這個人物其實也沒有多大的見識,但是他在某方面的悟性是很大的。

齊魯晚報:《白鹿原》下一代角色眾多,如果任你挑選,你希望扮演哪個角色? 

張嘉譯:黑娃!這個角色很豐富,人生經歷跌宕起伏。

齊魯晚報:這部戲的演員在開拍前一個月就住到了陝西農村體驗生活,這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張嘉譯:我們希望這部戲可以拍出農村的質感,拍農村戲就要熟悉農村的生活,能夠真的融入其中,接地氣。其實這在以往的創作中都是必須的,現在可能因為拍戲效率等原因不太可能每部作品在拍攝之初都能做到這樣子。我們這次住進農村裡,男的就鋤地、幹農活、曬黑,融入到那樣的生活,女的每天就是縫線、做飯、和麵,我們就是要融進那個場景。

齊魯晚報:有沒有哪場戲讓你印象特別深刻?

張嘉譯:接這部戲的時候我們都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難度,整個拍攝過程我們用了五萬多人次的群眾演員了,這是不可想像的。我們有十幾二十場的千人場面,一個閒散的聊天就需要幾十人,這也是陝西人的習慣。我們希望努力還原,我們真是盡力了,非常累。

齊魯晚報:這部戲的其他演員都說在這個組是一段特別好的經歷,有時候大家也說一部戲成功的標準就是演員能夠因為這部戲火起來。

張嘉譯:一部劇的考量標準有很多,比如收視率、口碑,記住某個演員也是一方面。有幾場戲他打動你了,很多年過去了,故事內容可能記不清了,但是這個形象還能讓你有深刻的印象。我覺得一個劇能夠出現一兩個這樣深入人心的角色,那就是很成功了。對於年輕演員來說,如果這部戲他們能夠成為最出彩的,那我們的戲也就成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倪自放

(壹點號新片放眼瞧)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