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稿|農村電商:向左走,向右走?

之前, 有人認為:互聯網進村了, 農產品賣的更遠了。 但是看著這些農產品滯銷新聞, 你還會相信農村電商嗎?

內蒙古五原縣90%以上葵花子滯銷。

內蒙古五原縣的趙五種葵花子已20多年, 是當地的“元老”。 今年的葵花子價格低, 還沒人收。 現在農戶有的將葵花子放在家裡, 有的放在倉庫裡, 都在盼著有人來收。 現在, 葵農們的心情如同這冬日的天氣一樣冷, 辛辛苦苦忙了一年, 收穫的葵花子卻無人問津, 價格也降到了歷史最低點。 他們叫苦不迭, 盼著尋求銷路。

山東聊城20萬公斤剁椒難賣

2016年9月份山東聊城農民李秀峰望著自家種植的100多畝剁椒, 愁得吃不下, 睡不著。 現在辣椒每斤才三毛錢左右, 摘一斤, 雇工就得兩毛錢, 連本都收不回來。 再過幾天霜凍來臨, 剁椒就會被凍壞, 爛在地裡。 而過了小麥種植期, 如果剁椒一直賣不出去, 就只能忍痛毀掉辣椒田。 如何幫助農民把剁椒儘快賣出去,

成了廣平鄉上下最緊迫的事。

歙縣山核桃滯銷、蘋果滯銷、土豆滯銷、清江花椰菜滯銷、陵水聖女果滯銷......

農產品滯銷事件, 基本上每年都會發生。

農村電商, 你在幹呢?其實, 農村電商本身也存在許多痛點。

十大“痛點”誰能解?

資料顯示, 2014年全國農村網購市場規模達1817億元, 2015年農村網購市場規模達3530億元, 同比增長94.3%。 2016年上半年農村網購市場規模達3120億元, 到2016年達6475億元。

《焦點訪談》的調查報導認為, 農村電商存在工業品下行易, 農產品上行難——能幫助村民買到更物美價廉的商品, 方便群眾;不過豐富的特產, 優質的農產品卻難以賣出去, 農民掙不了錢, 與助力農產品銷售, 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初衷相距甚遠, 農村電商還“味不農”。

農村電商在近年來發展的過程種也暴露其存在的痛點。

●痛點一:買難和賣難的問題。 農產品上行與工業品下鄉問題仍然沒有很好解決。 農民資訊化程度低、農民的購買力有限、農民購買的下行農產品品類有限、農民的結構群體存在問題。

●痛點二:行動推動異化。 農村電商基礎差, 人才匱乏, 商業模式還不成熟, 註定需要政府及時上手, 創造條件, 積極扶持, 尤其需要一把手工程的大力推進。

●痛點三:實踐誤區不少。 最常見的就是三大衝動:有盲目建平臺的衝動;有盲目建園區的衝動;有招大商引大資的衝動。

●痛點四:認識兩極分化。 以前是中央沒有講, 國務院沒有安排, 不想動;現在是從上到下、從裡到外都在抓電商, 於是從徘徊不前忽然轉向貪功冒進, 大幹快上。

●痛點五:盈利模式待尋。 農村電商是一項需長期投入的民生工程, 但目前較好的盈利模式待探尋。

●痛點六:物流成本高。 農村人口的分佈繼承古代社會部落式結構, 對農村電商物流體系提出了極高的挑戰。

●痛點七:規模小。 同中國城市電商和跨境電商相比, 農村電商市場規模尚且很小。 這為農村電商實現規模化、規範化、集約化和資訊化等設置了障礙。

●痛點八:操作難。 農村電商面對的農民/農戶群體, 普遍對互聯網、電商應用不熟悉, 實際操作水準都較低, 這給電商的發展帶來了挑戰。

●痛點九:售後服務難滿足。 目前電商行業中, 特別是B2C電商, 雖然基本實現了銷售層面的脫離線下模式, 但是在售後服務方面, 電商還承載著相當大的工作量。

●痛點十:消費觀念和誠信難題。 發展農村電商還缺乏一些必要條件, 農民缺乏對電商的瞭解。 目前, 多數農民寧願到實體店購物, 也不願網上購物。 對電商理念缺乏瞭解, 是電商推廣的一大障礙。

不過,相比而言,對於工業品下鄉,大家都做得風生水起,爭先恐後,而對於如何實現農產品上行,似乎辦法不多,熱情也不高。因此,補齊農村電商發展的“短板”,大力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是廣大農村農民的新期待。

農村電商給農村帶來什麼

2014年10月,阿裡巴巴宣佈啟動“千縣萬村計畫”農村戰略,計畫在未來3至5年內投資100億元,建立1000個縣級服務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

2015年年底,阿裡巴巴集團CEO張勇宣佈,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點已經超過10000個,覆蓋全國20餘個省份。

同時,2014年11月20日,京東集團全國首家大家電“京東幫服務店”在河北省趙縣正式開業。2016年年底,京東幫在全國開店1731家,覆蓋2.5萬個鄉鎮,45萬個行政村。開設了86家服務店,服務範圍已輻射29個地級市,86個縣市,超過26000多個行政村。

截至2016年9月1日,京東在全國建立特產館376家,分佈在7個大區共32個省及直轄市。超過60個貧困縣在京東建立地方特色館,上線單品超過1萬個,每月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

在人才,蘇寧也不示弱。2017年4月10日蘇寧青創園開園,計畫到2020年,希望實現孵化項目超200家,誕生一批超10億的項目。該園將以創業孵化器為主體,為青年創客提供資金、培訓、技術、管道、物流、資料等全流程一體化的服務,打造蘇寧獨有的“青創生態圈”。

蘇寧在上線之初就展示出強大的貢能。蘇寧上線了400多家地方特色店,幫助陝西、山西、甘肅的果農,3天賣掉600萬斤蘋果。

《電子商務“十三五”發展規劃》資料顯示,2015年底全國電商及相關從業者達2690萬人;預計到“十三五”末將達5000萬人。據《中國新農人報告》,從事電商的新農人已經超過100萬人。另據各大電商農村電商數據,2014年以來因為電商而返鄉的青年超過50萬人。這其間,不乏助農增收的經典案例。在花鄉沭陽縣有一個知名“淘寶村”堰下村,5000多名農民在這裡投身網路創業大潮,產供銷的一條龍體系,給農產品暢銷,農民增收插上了翅膀,也助力地方經濟駛上快車道。

據《人民日報》3月31日報導,農業部最新統計,全國累計建設農村電商服務點約30萬個。這些遍地開花的服務點正逐步改變著千萬村莊的經濟面貌和民生環境。這說明,農村電商已經在路上,開始發力,未來可期,我們不妨多點定力和耐心。

2017年4月10日《焦點訪談》的調查報導認為,農村電商存在工業品下行易,農產品上行難——能幫助村民買到更物美價廉的商品,方便群眾;不過豐富的特產,優質的農產品卻難以賣出去,農民掙不了錢,與助力農產品銷售,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初衷相距甚遠,農村電商還“味不農”。

4大焦點問題牽動人心

雖然,互聯網大佬們紛紛佈局農村電商,但在農村發展農村電商難題依然窘迫。

1、物流仍是痛點

根據市場調查的資料,我國農產品物流環節的損耗平均比例是30%,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則為3%。另外,消費品下鄉配送成本高,特別是在非平原地區,低效且返程空載嚴重,這又抬高了物流成本,進一步阻礙了農村電商的發展。

國家也為農村電商發出了政策紅包。繼2016年一號檔提及快遞下鄉工程後,今年再提快遞下鄉。2017年中央一號檔提出,要支援農產品電商平臺和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推動商貿、供銷、郵政、電商互聯互通,加強從村到鄉鎮的物流體系建設,實施快遞下鄉工程。加上十三五規劃中要“實現村村直接通郵”的工程計畫,進一步落實了國家的政策支票,必將大大促進農村電商的發展。

2、電商人才是“短板”

“農村電子商務在發展過程中作為一個新興事物,雖然十分迅猛,但是畢竟是初級階段,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近日,在陝西漢中舉行的農村電子商務暨互聯網+旅遊主題會議上,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副主任付誠如是說。他坦言,人才問題、技術能力問題等,都是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重要因素。

由於地域限制、軟環境、工資待遇等因素,農村地區既無法留住高端技術人才,又難以吸引高層次的運營管理人才。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大部分電商從業人員都是當地農民,大多不具備專業技能,無法滿足農村電商的發展需求。阿裡研究院與淘寶商學院聯合發佈的《縣域電子商務人才研究微報告》顯示,我國縣域網商對電商人才的需求量超過200萬。

據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介紹,農業部正加大對“雙創”帶頭人的培訓力度,從有經驗的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創業帶頭人和科研院校專家中,篩選培養一批農民創業創新輔導師,培養一批既懂互聯網,又比較瞭解農業農村特點的新農民。

3、農產品安全問題

農村電商的根基是優質農產品,做大做強農村電商首先要解決農產品的可持續上行問題,並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產品。

“農產品上行首先要破解標準化問題,包括外觀標準、內在標準和生產標準。”魏延安說,現在農業部門做了很多標準都是生產標準,這不利於規範農產品銷售。比如,網店上蘋果宣傳得很好,但是消費者收到的蘋果顏色、大小不一。而高檔蘋果則應當告訴消費者其中的含糖量、酸度等準確資訊。這需要推動外觀標準和內在標準的提升,同時,要解決農產品認證問題,實現資訊的可追溯。

4、創業切入點的問題

在電商業態上,也不是只有開網店賣特產才是發展農村電商。

魏延安表示,一個真正成熟的電商平臺並不是大家都擠獨木橋,而是變成縱向列隊,手把手挨個過獨木橋。如果搞電商不行可以搞電商服務,如果電商服務還不行,可以搞電商供應鏈,不要都在前面擠。

“互聯網時代關鍵是如何打造商業模式,做農村電商各方面都想做不可取,必須在產業鏈裡的上端、中端、末端做出選擇,一定是分工,各賺各的錢。”西安郵電學院院長張鴻說。

地方政府緣何如此賣力

專家認為,農村電商味不“農”是個社會問題,或者說是“三農”弱勢的最直接的體現。因而,破解農產品上行難的困局,應當先厘清責任邊界,才能避免把公共責任與市場行為混為一談,或者把企業責任與政府公共責任等同起來。作為一個體系性問題,解決農產品銷售難,農民增收難的短板,需要以政府為主體來引導和帶動,充分發揮市場決定和企業參與的作用,如此才能真正形成合力。

因此,各大政府紛紛切入農村電商。

四川省:2017年4月份,從四川省商務廳獲悉,2017年四川將力爭新增20個國家級電商進農村綜合示範專案,推進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建設。同時,擬打造3-5個在全國領先的全產業鏈電商垂直平臺,建設10個以上有重要影響力的電商集聚區。並重點整合利用商貿、郵政、供銷、快遞等資源,改造升級鄉村網點,今年示範縣行政村電商服務站點覆蓋率達到50%以上。同時,還將積極推進電商進社區,打造“一刻鐘便民服務圈”。

河北省:河北省商務廳出臺《關於深化農村電子商務全覆蓋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深化農村電子商務全覆蓋,提出到2017年年底,全省農村電子商務在實現全覆蓋的基礎上,應用水準得到全面提升、服務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持續發展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發展網上銷售店1000個以上,培訓農村電子商務從業人員20萬人次以上,帶動就業5萬人以上。

按照計畫,河北省將力爭到2018年,探索出適應本省實際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並在全省全面推廣。電子商務在降低農村流通成本、拓展農村消費市場、帶動農村脫貧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培育交易額20億元以上,且具有很強帶動作用的本土農村電商龍頭企業20家。

農民增收是當地政府重要政績。新形勢下,應充分發揮農村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民俗文化和特色產業等優勢,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民就業增收注入持久活力。

未來農村電商三大看點

2017年,當“中央一號檔”首次將農村電商作為一個條目單獨陳列出來,行業從業者為之振奮,都說農村電商的春天來了。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農村電商依然面臨著物流體系落後、農產品交易標準欠缺、品牌知名度不足等困境。如何憑藉政策帶來的機遇解決痛點,這需要產業上下游的從業者攜手摸索。

看點一:聚焦基礎設施

農村成為電商發展潛力巨大的一片熱土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在這片市場藍海下同樣遍佈礁石。在日前公佈的“中央一號檔”中,9條建議大致勾勒出了農村電商行業發展的未來方向。根據檔內容,分別對從村到鄉鎮的物流體系、全國農產品流通骨幹網路以及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提出了推動和加強的意見。

看點二:構建產業生態

隨著“互聯網+”現代農業理念的提出,農村電商的發展勢必要搭建起自己的生態環境。根據“中央一號檔”的內容,提出要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

圍繞農產品交易,當前農村電商市場在包裝、金融等配套資源上同樣亟待填補。

小雞啄米創始人張春明表示,品牌價值是農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國內的糧食企業很多會做低價傾銷,還不懂得做品牌信任和價值。

看點三:發展與規範並重

對於農村電商的發展,政府起到的是引導作用,主導市場發展的仍然是企業。但隨著農村電商市場進入主體的增加從而使得行業競爭越發激烈,政府仍須加強宏觀調控。在本次檔中,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適應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標準體系。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農產品上網普遍缺乏配套的商業標準,傳統的生產標準難以銜接,加強農產品電商的標準體系勢在必行。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農產品電商聯盟副主席、秘書長洪濤認為,在新時期,“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進行的清理整頓、國家工商總局出臺的《網路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都清晰地指明政府將加強農村電商的管理。

農村電商不能成為互聯網電商平臺吸金的工具,而是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工具。農民除了享受農村電商帶來的便利,更要獲得農村電商帶來的生機。

那麼,農村電商向左走還是向右走,誰說了算呢?政府,互聯網企業、農民....

不過,相比而言,對於工業品下鄉,大家都做得風生水起,爭先恐後,而對於如何實現農產品上行,似乎辦法不多,熱情也不高。因此,補齊農村電商發展的“短板”,大力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是廣大農村農民的新期待。

農村電商給農村帶來什麼

2014年10月,阿裡巴巴宣佈啟動“千縣萬村計畫”農村戰略,計畫在未來3至5年內投資100億元,建立1000個縣級服務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

2015年年底,阿裡巴巴集團CEO張勇宣佈,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點已經超過10000個,覆蓋全國20餘個省份。

同時,2014年11月20日,京東集團全國首家大家電“京東幫服務店”在河北省趙縣正式開業。2016年年底,京東幫在全國開店1731家,覆蓋2.5萬個鄉鎮,45萬個行政村。開設了86家服務店,服務範圍已輻射29個地級市,86個縣市,超過26000多個行政村。

截至2016年9月1日,京東在全國建立特產館376家,分佈在7個大區共32個省及直轄市。超過60個貧困縣在京東建立地方特色館,上線單品超過1萬個,每月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

在人才,蘇寧也不示弱。2017年4月10日蘇寧青創園開園,計畫到2020年,希望實現孵化項目超200家,誕生一批超10億的項目。該園將以創業孵化器為主體,為青年創客提供資金、培訓、技術、管道、物流、資料等全流程一體化的服務,打造蘇寧獨有的“青創生態圈”。

蘇寧在上線之初就展示出強大的貢能。蘇寧上線了400多家地方特色店,幫助陝西、山西、甘肅的果農,3天賣掉600萬斤蘋果。

《電子商務“十三五”發展規劃》資料顯示,2015年底全國電商及相關從業者達2690萬人;預計到“十三五”末將達5000萬人。據《中國新農人報告》,從事電商的新農人已經超過100萬人。另據各大電商農村電商數據,2014年以來因為電商而返鄉的青年超過50萬人。這其間,不乏助農增收的經典案例。在花鄉沭陽縣有一個知名“淘寶村”堰下村,5000多名農民在這裡投身網路創業大潮,產供銷的一條龍體系,給農產品暢銷,農民增收插上了翅膀,也助力地方經濟駛上快車道。

據《人民日報》3月31日報導,農業部最新統計,全國累計建設農村電商服務點約30萬個。這些遍地開花的服務點正逐步改變著千萬村莊的經濟面貌和民生環境。這說明,農村電商已經在路上,開始發力,未來可期,我們不妨多點定力和耐心。

2017年4月10日《焦點訪談》的調查報導認為,農村電商存在工業品下行易,農產品上行難——能幫助村民買到更物美價廉的商品,方便群眾;不過豐富的特產,優質的農產品卻難以賣出去,農民掙不了錢,與助力農產品銷售,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初衷相距甚遠,農村電商還“味不農”。

4大焦點問題牽動人心

雖然,互聯網大佬們紛紛佈局農村電商,但在農村發展農村電商難題依然窘迫。

1、物流仍是痛點

根據市場調查的資料,我國農產品物流環節的損耗平均比例是30%,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則為3%。另外,消費品下鄉配送成本高,特別是在非平原地區,低效且返程空載嚴重,這又抬高了物流成本,進一步阻礙了農村電商的發展。

國家也為農村電商發出了政策紅包。繼2016年一號檔提及快遞下鄉工程後,今年再提快遞下鄉。2017年中央一號檔提出,要支援農產品電商平臺和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推動商貿、供銷、郵政、電商互聯互通,加強從村到鄉鎮的物流體系建設,實施快遞下鄉工程。加上十三五規劃中要“實現村村直接通郵”的工程計畫,進一步落實了國家的政策支票,必將大大促進農村電商的發展。

2、電商人才是“短板”

“農村電子商務在發展過程中作為一個新興事物,雖然十分迅猛,但是畢竟是初級階段,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近日,在陝西漢中舉行的農村電子商務暨互聯網+旅遊主題會議上,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副主任付誠如是說。他坦言,人才問題、技術能力問題等,都是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重要因素。

由於地域限制、軟環境、工資待遇等因素,農村地區既無法留住高端技術人才,又難以吸引高層次的運營管理人才。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大部分電商從業人員都是當地農民,大多不具備專業技能,無法滿足農村電商的發展需求。阿裡研究院與淘寶商學院聯合發佈的《縣域電子商務人才研究微報告》顯示,我國縣域網商對電商人才的需求量超過200萬。

據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介紹,農業部正加大對“雙創”帶頭人的培訓力度,從有經驗的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創業帶頭人和科研院校專家中,篩選培養一批農民創業創新輔導師,培養一批既懂互聯網,又比較瞭解農業農村特點的新農民。

3、農產品安全問題

農村電商的根基是優質農產品,做大做強農村電商首先要解決農產品的可持續上行問題,並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產品。

“農產品上行首先要破解標準化問題,包括外觀標準、內在標準和生產標準。”魏延安說,現在農業部門做了很多標準都是生產標準,這不利於規範農產品銷售。比如,網店上蘋果宣傳得很好,但是消費者收到的蘋果顏色、大小不一。而高檔蘋果則應當告訴消費者其中的含糖量、酸度等準確資訊。這需要推動外觀標準和內在標準的提升,同時,要解決農產品認證問題,實現資訊的可追溯。

4、創業切入點的問題

在電商業態上,也不是只有開網店賣特產才是發展農村電商。

魏延安表示,一個真正成熟的電商平臺並不是大家都擠獨木橋,而是變成縱向列隊,手把手挨個過獨木橋。如果搞電商不行可以搞電商服務,如果電商服務還不行,可以搞電商供應鏈,不要都在前面擠。

“互聯網時代關鍵是如何打造商業模式,做農村電商各方面都想做不可取,必須在產業鏈裡的上端、中端、末端做出選擇,一定是分工,各賺各的錢。”西安郵電學院院長張鴻說。

地方政府緣何如此賣力

專家認為,農村電商味不“農”是個社會問題,或者說是“三農”弱勢的最直接的體現。因而,破解農產品上行難的困局,應當先厘清責任邊界,才能避免把公共責任與市場行為混為一談,或者把企業責任與政府公共責任等同起來。作為一個體系性問題,解決農產品銷售難,農民增收難的短板,需要以政府為主體來引導和帶動,充分發揮市場決定和企業參與的作用,如此才能真正形成合力。

因此,各大政府紛紛切入農村電商。

四川省:2017年4月份,從四川省商務廳獲悉,2017年四川將力爭新增20個國家級電商進農村綜合示範專案,推進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建設。同時,擬打造3-5個在全國領先的全產業鏈電商垂直平臺,建設10個以上有重要影響力的電商集聚區。並重點整合利用商貿、郵政、供銷、快遞等資源,改造升級鄉村網點,今年示範縣行政村電商服務站點覆蓋率達到50%以上。同時,還將積極推進電商進社區,打造“一刻鐘便民服務圈”。

河北省:河北省商務廳出臺《關於深化農村電子商務全覆蓋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深化農村電子商務全覆蓋,提出到2017年年底,全省農村電子商務在實現全覆蓋的基礎上,應用水準得到全面提升、服務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持續發展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發展網上銷售店1000個以上,培訓農村電子商務從業人員20萬人次以上,帶動就業5萬人以上。

按照計畫,河北省將力爭到2018年,探索出適應本省實際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並在全省全面推廣。電子商務在降低農村流通成本、拓展農村消費市場、帶動農村脫貧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培育交易額20億元以上,且具有很強帶動作用的本土農村電商龍頭企業20家。

農民增收是當地政府重要政績。新形勢下,應充分發揮農村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民俗文化和特色產業等優勢,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民就業增收注入持久活力。

未來農村電商三大看點

2017年,當“中央一號檔”首次將農村電商作為一個條目單獨陳列出來,行業從業者為之振奮,都說農村電商的春天來了。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農村電商依然面臨著物流體系落後、農產品交易標準欠缺、品牌知名度不足等困境。如何憑藉政策帶來的機遇解決痛點,這需要產業上下游的從業者攜手摸索。

看點一:聚焦基礎設施

農村成為電商發展潛力巨大的一片熱土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在這片市場藍海下同樣遍佈礁石。在日前公佈的“中央一號檔”中,9條建議大致勾勒出了農村電商行業發展的未來方向。根據檔內容,分別對從村到鄉鎮的物流體系、全國農產品流通骨幹網路以及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提出了推動和加強的意見。

看點二:構建產業生態

隨著“互聯網+”現代農業理念的提出,農村電商的發展勢必要搭建起自己的生態環境。根據“中央一號檔”的內容,提出要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

圍繞農產品交易,當前農村電商市場在包裝、金融等配套資源上同樣亟待填補。

小雞啄米創始人張春明表示,品牌價值是農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國內的糧食企業很多會做低價傾銷,還不懂得做品牌信任和價值。

看點三:發展與規範並重

對於農村電商的發展,政府起到的是引導作用,主導市場發展的仍然是企業。但隨著農村電商市場進入主體的增加從而使得行業競爭越發激烈,政府仍須加強宏觀調控。在本次檔中,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適應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標準體系。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農產品上網普遍缺乏配套的商業標準,傳統的生產標準難以銜接,加強農產品電商的標準體系勢在必行。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農產品電商聯盟副主席、秘書長洪濤認為,在新時期,“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進行的清理整頓、國家工商總局出臺的《網路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都清晰地指明政府將加強農村電商的管理。

農村電商不能成為互聯網電商平臺吸金的工具,而是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工具。農民除了享受農村電商帶來的便利,更要獲得農村電商帶來的生機。

那麼,農村電商向左走還是向右走,誰說了算呢?政府,互聯網企業、農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