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未來的製造業都是服務業嗎?

作者:任冰 / 秦朔朋友圈:qspyq2015

近年來, 以互聯網為主導的服務業對傳統製造、零售行業造成了極大的衝擊, 也引發了產業虛實之爭。

最典型的就是2016年馬雲和宗慶後的隔空對話, 引發了社會各界熱議, 一直持續到今天。

甚至有論者把服務業與實體經濟對立起來, 認為重視、支持發展服務業是輕視、否定製造業的重要基礎作用, 直接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服務業歸結為虛擬經濟, 應該說陷入了一個誤區, 這個誤區的形成來源於新興商業模式對傳統模式的顛覆和市場擠佔, 導致傳統企業一種情緒上的本能逆反。 基於此我作為一個實體經濟從業者, 希望從自身角度談幾點看法與大家交流。

產品和服務的區別

吳伯凡老師認為, 產品和服務的本質區別到底何在呢?簡單的說法是, 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同時發生的叫服務, 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分離的叫產品。

比如理髮, 理髮師的生產過程和客戶的消費過程同時發生, 就是服務。 而傳統的製造實際上就是有一個庫存的環節, 使得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分離。

但是隨著新型產業的發展, 有些非實物產品已經逐漸脫離了實物製作的環節, 比如電子書、軟體應用、電子錢等等, 本身還是“產品”, 但是其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結合非常緊密, 在用戶手裡就可以實現升級換代, 而不需要去到售後服務點升級。 如果這個趨勢發展下去, 服務業就是製造業的終極階段。 也就是當製造業不斷以客戶為導向、面向市場縮短其產品反覆運算週期, 改變生產流程, 以互聯網為手段, 從供應鏈到銷售環節實施流程再造, 製造業就變成了服務業。

製造業微笑曲線揭示的秘密

1992年施振榮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線”, 指產品的生產, 經過市場調研、創意形成、技術研發、模組製造與組裝加工、市場行銷、售後服務等環節, 形成了一個完整鏈條。 微笑曲線以製造加工環節為分界點, 全球產業鏈可以分為產品研發、製造加工、流通三個環節。 從過程產品到最終產品再到最終產品銷售, 產業鏈上各環節創造的價值隨各種要素密集度的變化而變化。

當我們以微笑曲線為物件對“製造業”進行深度分解, 會發現除了最低端的“加工”環節以外, 其他的實質上都是服務環節!這種服務, 是一種生產性服務業, 包括物流、資訊服務、金融服務、節能與環保服務、生產性租賃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與培訓等, 有別於我們日常所說的狹義服務業, 即餐飲、娛樂等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消費性服務業。

產能過剩和消費升級的新常態是

製造業走向服務化的大背景

幾年前聽過劉永好一個演講, 其判斷從2010年至今, 現在已經進入了“基本過剩時代”。

各行各業都很難賺到錢, 利潤率越來越低。

經過三十年中國的市場、經濟和社會發生了根本的極大的變化。 第一個十年, 是產品短缺的十年, 那個時候什麼都缺, 你做什麼, 只要你認真勤奮都能夠賺錢。

第二個階段, 大概就是這以後的十年, 我認為假設我們八十年代創業, 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整個十年, 叫做短缺的十年, 九十年代到2010年這個時代, 叫做基本平衡階段。

2010年到現在這幾年, 我認為中國經濟進入第三個階段, 基本過剩階段。 所謂基本過剩階段, 首先從什麼衣服、鞋子、帽這些開始過剩了, 最後所有製造業, 多數都是虧損的, 或者無利的。

這就是實體企業面臨的困境——產能過剩。 隨著國人消費水準提高, 對同質化的產品越來越無感, 在“物美價廉”的低端需求基礎上,發展到追求個性化、IP和用戶體驗的階段以後,傳統產品廠家似乎是一夜之間找不到新的客戶,只能任憑以電商、O2O、共用經濟為代表的新模式橫掃市場而毫無還手之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

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的製造業服務業化

多次被德魯克推崇的哈佛大學教授Theodore Levitt曾說:“顧客不是想買一個1/4英寸的鑽孔機,而是想要一個1/4英寸的鑽孔!”這句話揭示了製造的本質應當以使用者為導向,而不是只顧埋頭生產。

如果拉長歷史的軸線,我們會發現一個真相——產業的發展就是從產品到服務。羅振宇說,之所以你現在賣的還是產品,只是因為這個產品背後的服務眼下還不成熟,是一個暫時的權宜之計。等時候一到,產品就會變成服務。

結論就出來了:想要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必須以使用者體驗為導向,只要以使用者體驗為出發點的製造業本質上就是服務業。不具備服務業思維的製造業,將被淘汰出局。

發展實體產業的重要手段是

做大生產性服務業

一線城市中唯一仍堅持實業方向的廣州,近年來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在政府層面重點鼓勵發展七大生產性服務業:

1、金融:大力培育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和跨境金融等新業態,發展壯大總部金融、國際金融和民間金融。

2、物流:大力發展冷鏈物流、協力廠商物流和供應鏈管理,引導傳統物流業態的互聯網改造。

3、資訊服務:搶先發展大資料、雲計算等新業態,提升發展移動互聯網、應用軟體等特色優勢業態。

4、 電子商務:發展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移動電子商務、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深化企業電子商務應用。

5、科技服務:重點發展研發設計、科技仲介、檢驗檢測認證、智慧財產權服務等業態。

6、 會展:大力發展專業性展覽,鼓勵線上會展與線下會展融合發展,積極舉辦國際會議、經貿洽談會、高端論壇。

7 、商務服務:重點發展企業管理服務(總部企業)、商務諮詢、法律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業態。

——以上摘自《廣州市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三年行動方案》

仔細研究以上七大服務業,除了互聯網金融涉嫌虛擬經濟以外,其他的類別完全是圍繞生產、製造的核心,為狀態製造業起到不可或缺的貢獻,毫無疑問都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共用經濟是製造業逐漸服務業化的典型

以滴滴出行、摩拜、小鳴單車、共用汽車等所謂共用經濟為代表的當今最火的商業模式,正是產品向服務轉型的經典之作。雖然業界對“共用”的定義至今仍有爭論,但是不能否認其已經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往汽車、自行車都是以“生產銷售”的形式和消費者接觸的,而今天,你需要擁有一輛汽車或者自行車,你只需要享受“有車可用”的服務,也就是Theodore Levitt所說的鑽孔,而不必買一大堆鑽孔機放在家裡。

最近一種在投資界火熱的“共用充電寶”的租賃模式,更是把服務的特質發揮到淋漓盡致。面對手機續航能力不足的痛點,技術驅動的企業會研發大容量的可擕式電池,而業務驅動的企業會創新出這種充電寶租賃的新模式,我們不能簡單的把第一種歸結為實體經濟,而把後一種歸結為虛擬經濟,因為他們的本質都是順應市場需求,提升使用者體驗,都是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服務業。

新零售發展方向,

就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重塑

這幾年馬雲說的“新零售”雖然被傳統製造業商家所不服,但是誰都不願意忽視在這個“基本過剩時代”,脫離了用戶就會失去市場,不管你的技術如何先進。馬雲說,“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新零售運營其實依靠的就是三板斧:引流商品,經營社群,增加服務內容。以秦朔朋友圈為例,我之所以願意在這個平臺上寫文章,就是我認為這個平臺上的用戶具備和我類似的價值觀、人生經驗和審美趣味。如果脫離了使用者的製造(創作),作品只能是廢紙一張。

工匠精神是一種態度,

如果變成企業戰略很危險

最近熱門的工業4.0讓大家把製造的目光紛紛投向德國和日本,以德日為師成為時髦的戰略目標,筆者所在的工業機器人行業裡無不以“德國工匠”“日本匠心”自居。但是,作為一種對待產品精益求精的態度,如果被上升為企業戰略,那是很危險的事情。因為產品部門或者研發部門以工匠精神來打磨產品和服務,當然可以出精品。但是如果整個企業的領導者滿足于做一個“工匠”,完全以個人的喜好風格來定位產品,忽視了使用者需求和體驗,那麼其產品和服務就會離消費者越來越遠。德國很多所謂的百年老店,已經呈現被產業巨頭收購的趨勢。

未來的產業競爭中,距離消費場景越遠的製造業,就越大概率出局。

2016年,佛山家電廠商美的收購了德國“大國重器”庫卡機器人,引起了歐洲震動,為什麼作為“工匠精神”代表的智慧裝備製造商願意“委身”於一家“低端”的家電廠商呢?根本原因就是庫卡意識到了在工業自動化領域,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美的不僅可以成為庫卡機器人在中國一般工業領域應用的典型範例,還可以利用在中國市場的品牌影響力、銷售能力及各方面資源,幫助庫卡加快在中國市場的業務擴張。我們既可以說是庫卡向服務消費者市場做了延伸,也可以說是美的利用庫卡的技術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

其實工業4.0的本質也是服務,秦朔朋友圈曾經刊過的文章《私人定制玩跨界,郭廣昌30億下的這盤棋有多大?》報導過,除了服裝行業,自行車、摩托車、傢俱、醫藥的訂制也已經蔚然成風。大資料演算法、智慧設備的應用,使小批量、低成本的生產成為了可能。像服裝訂制方面的龍頭企業青島紅領,他們積累了數百萬消費者的資料,將資料登錄系統之後,5分鐘就可以做出來適合某個消費者的服裝來。這就是郭廣昌一直推崇的複星未來發展方向——實現用戶線上自主設計、即時下單,個體直接面向製造商的C2M個性化定制平臺。

成為整體方案解決供應商是

產品和服務企業的同歸殊途

在家居領域,以往的室內設計公司更多的是停留在方案設計層面,而建材商也停留在生產建材的環節。如今越來越多的“全屋定制商”已經成為家裝行業的主流,交鑰匙工程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工作繁忙,在家裝這種低頻消費領域(大多數人一生就一兩次)不願意花費巨大精力去挑選比較。這些新模式中,既有設計公司向產品定制的下游延伸,也有建材商向上游服務延伸,最後一定是在家居整體解決方案商這個點上匯合。

迅雷創始人程浩說,“ 如果一個產業鏈有很多環節,在某一個環節有一個壟斷者,那麼這個壟斷者就有向上下游延展的機會,即使不延展也會把整個產業鏈的大部分利潤吃掉。正如之前的PC產業鏈,有記憶體、硬碟、作業系統、整機……但微軟和英特爾卻賺走了絕大部分利潤。”也就是說,你上游的客戶,可能會來做你的技術。程浩認為:“只做技術提供商肯定不行,一定要做整體解決方案——選個適合你的行業,把你的技術產品化、然後搞定使用者/客戶實現商業變現、然後獲得更多的資料,這樣才能再夯實你的技術。一句話講,要做技術、產品、商業和資料的“全棧”,形成閉環!”

汽車時代網一篇文章提到,製造業的代表,未來的汽車廠家正致力於成為汽車產品與服務的綜合供應商。如今,汽車產業早就不是“造車”這麼簡單。中國車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戰略佈局,越來越多看重以汽車為載體展開的跨領域聯合研發,比如新能源汽車、智慧網聯汽車、汽車後市場。汽車行業的領軍企業上汽集團就已經提出了“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用化”(簡稱“新四化”)。這也充分體現了上汽對自身未來的戰略定位:從一個傳統的製造企業轉型成為提供全方位產品和服務的綜合供應商。

說到這裡,我並非鼓吹商業至上,而忽視了生產加工環節,相反地,以使用者體驗為導向,是為了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做強我們的製造業。正如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志華所說,製造業和服務業不可能絕對分開,就算是服務型製造業,或者說圍繞製造的服務業,它的核心是製造業。圍繞製造業的服務業發展得越多,整個製造業的板塊影響就更大,如果沒有製造業,其它的板塊就沒有支撐,實體經濟就沒有支撐,經濟就會產生很大的泡沫。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在“物美價廉”的低端需求基礎上,發展到追求個性化、IP和用戶體驗的階段以後,傳統產品廠家似乎是一夜之間找不到新的客戶,只能任憑以電商、O2O、共用經濟為代表的新模式橫掃市場而毫無還手之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

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的製造業服務業化

多次被德魯克推崇的哈佛大學教授Theodore Levitt曾說:“顧客不是想買一個1/4英寸的鑽孔機,而是想要一個1/4英寸的鑽孔!”這句話揭示了製造的本質應當以使用者為導向,而不是只顧埋頭生產。

如果拉長歷史的軸線,我們會發現一個真相——產業的發展就是從產品到服務。羅振宇說,之所以你現在賣的還是產品,只是因為這個產品背後的服務眼下還不成熟,是一個暫時的權宜之計。等時候一到,產品就會變成服務。

結論就出來了:想要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必須以使用者體驗為導向,只要以使用者體驗為出發點的製造業本質上就是服務業。不具備服務業思維的製造業,將被淘汰出局。

發展實體產業的重要手段是

做大生產性服務業

一線城市中唯一仍堅持實業方向的廣州,近年來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在政府層面重點鼓勵發展七大生產性服務業:

1、金融:大力培育融資租賃、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和跨境金融等新業態,發展壯大總部金融、國際金融和民間金融。

2、物流:大力發展冷鏈物流、協力廠商物流和供應鏈管理,引導傳統物流業態的互聯網改造。

3、資訊服務:搶先發展大資料、雲計算等新業態,提升發展移動互聯網、應用軟體等特色優勢業態。

4、 電子商務:發展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移動電子商務、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深化企業電子商務應用。

5、科技服務:重點發展研發設計、科技仲介、檢驗檢測認證、智慧財產權服務等業態。

6、 會展:大力發展專業性展覽,鼓勵線上會展與線下會展融合發展,積極舉辦國際會議、經貿洽談會、高端論壇。

7 、商務服務:重點發展企業管理服務(總部企業)、商務諮詢、法律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業態。

——以上摘自《廣州市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三年行動方案》

仔細研究以上七大服務業,除了互聯網金融涉嫌虛擬經濟以外,其他的類別完全是圍繞生產、製造的核心,為狀態製造業起到不可或缺的貢獻,毫無疑問都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共用經濟是製造業逐漸服務業化的典型

以滴滴出行、摩拜、小鳴單車、共用汽車等所謂共用經濟為代表的當今最火的商業模式,正是產品向服務轉型的經典之作。雖然業界對“共用”的定義至今仍有爭論,但是不能否認其已經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往汽車、自行車都是以“生產銷售”的形式和消費者接觸的,而今天,你需要擁有一輛汽車或者自行車,你只需要享受“有車可用”的服務,也就是Theodore Levitt所說的鑽孔,而不必買一大堆鑽孔機放在家裡。

最近一種在投資界火熱的“共用充電寶”的租賃模式,更是把服務的特質發揮到淋漓盡致。面對手機續航能力不足的痛點,技術驅動的企業會研發大容量的可擕式電池,而業務驅動的企業會創新出這種充電寶租賃的新模式,我們不能簡單的把第一種歸結為實體經濟,而把後一種歸結為虛擬經濟,因為他們的本質都是順應市場需求,提升使用者體驗,都是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服務業。

新零售發展方向,

就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重塑

這幾年馬雲說的“新零售”雖然被傳統製造業商家所不服,但是誰都不願意忽視在這個“基本過剩時代”,脫離了用戶就會失去市場,不管你的技術如何先進。馬雲說,“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新零售運營其實依靠的就是三板斧:引流商品,經營社群,增加服務內容。以秦朔朋友圈為例,我之所以願意在這個平臺上寫文章,就是我認為這個平臺上的用戶具備和我類似的價值觀、人生經驗和審美趣味。如果脫離了使用者的製造(創作),作品只能是廢紙一張。

工匠精神是一種態度,

如果變成企業戰略很危險

最近熱門的工業4.0讓大家把製造的目光紛紛投向德國和日本,以德日為師成為時髦的戰略目標,筆者所在的工業機器人行業裡無不以“德國工匠”“日本匠心”自居。但是,作為一種對待產品精益求精的態度,如果被上升為企業戰略,那是很危險的事情。因為產品部門或者研發部門以工匠精神來打磨產品和服務,當然可以出精品。但是如果整個企業的領導者滿足于做一個“工匠”,完全以個人的喜好風格來定位產品,忽視了使用者需求和體驗,那麼其產品和服務就會離消費者越來越遠。德國很多所謂的百年老店,已經呈現被產業巨頭收購的趨勢。

未來的產業競爭中,距離消費場景越遠的製造業,就越大概率出局。

2016年,佛山家電廠商美的收購了德國“大國重器”庫卡機器人,引起了歐洲震動,為什麼作為“工匠精神”代表的智慧裝備製造商願意“委身”於一家“低端”的家電廠商呢?根本原因就是庫卡意識到了在工業自動化領域,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美的不僅可以成為庫卡機器人在中國一般工業領域應用的典型範例,還可以利用在中國市場的品牌影響力、銷售能力及各方面資源,幫助庫卡加快在中國市場的業務擴張。我們既可以說是庫卡向服務消費者市場做了延伸,也可以說是美的利用庫卡的技術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

其實工業4.0的本質也是服務,秦朔朋友圈曾經刊過的文章《私人定制玩跨界,郭廣昌30億下的這盤棋有多大?》報導過,除了服裝行業,自行車、摩托車、傢俱、醫藥的訂制也已經蔚然成風。大資料演算法、智慧設備的應用,使小批量、低成本的生產成為了可能。像服裝訂制方面的龍頭企業青島紅領,他們積累了數百萬消費者的資料,將資料登錄系統之後,5分鐘就可以做出來適合某個消費者的服裝來。這就是郭廣昌一直推崇的複星未來發展方向——實現用戶線上自主設計、即時下單,個體直接面向製造商的C2M個性化定制平臺。

成為整體方案解決供應商是

產品和服務企業的同歸殊途

在家居領域,以往的室內設計公司更多的是停留在方案設計層面,而建材商也停留在生產建材的環節。如今越來越多的“全屋定制商”已經成為家裝行業的主流,交鑰匙工程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工作繁忙,在家裝這種低頻消費領域(大多數人一生就一兩次)不願意花費巨大精力去挑選比較。這些新模式中,既有設計公司向產品定制的下游延伸,也有建材商向上游服務延伸,最後一定是在家居整體解決方案商這個點上匯合。

迅雷創始人程浩說,“ 如果一個產業鏈有很多環節,在某一個環節有一個壟斷者,那麼這個壟斷者就有向上下游延展的機會,即使不延展也會把整個產業鏈的大部分利潤吃掉。正如之前的PC產業鏈,有記憶體、硬碟、作業系統、整機……但微軟和英特爾卻賺走了絕大部分利潤。”也就是說,你上游的客戶,可能會來做你的技術。程浩認為:“只做技術提供商肯定不行,一定要做整體解決方案——選個適合你的行業,把你的技術產品化、然後搞定使用者/客戶實現商業變現、然後獲得更多的資料,這樣才能再夯實你的技術。一句話講,要做技術、產品、商業和資料的“全棧”,形成閉環!”

汽車時代網一篇文章提到,製造業的代表,未來的汽車廠家正致力於成為汽車產品與服務的綜合供應商。如今,汽車產業早就不是“造車”這麼簡單。中國車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戰略佈局,越來越多看重以汽車為載體展開的跨領域聯合研發,比如新能源汽車、智慧網聯汽車、汽車後市場。汽車行業的領軍企業上汽集團就已經提出了“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用化”(簡稱“新四化”)。這也充分體現了上汽對自身未來的戰略定位:從一個傳統的製造企業轉型成為提供全方位產品和服務的綜合供應商。

說到這裡,我並非鼓吹商業至上,而忽視了生產加工環節,相反地,以使用者體驗為導向,是為了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做強我們的製造業。正如同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志華所說,製造業和服務業不可能絕對分開,就算是服務型製造業,或者說圍繞製造的服務業,它的核心是製造業。圍繞製造業的服務業發展得越多,整個製造業的板塊影響就更大,如果沒有製造業,其它的板塊就沒有支撐,實體經濟就沒有支撐,經濟就會產生很大的泡沫。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