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鄭成功:從南安公費學生到一代民族英雄

鄭成功居住讀書, 該處現為安海成功小學校址。 西元1638年, 鄭成功考中秀才, 後又經考試成為南安縣20位“廩膳生”之一。 西元1644年, 鄭成功進入南京國子監深造, 拜在江浙名儒錢謙益門下;錢謙益為了勉勵鄭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別字。

­ 西元1646年, 父親鄭芝龍不顧鄭成功“哭諫”決意降清, 導致福建西北門戶仙霞關失守, 福州淪陷, 南明隆武王朝傾覆。 清兵肆虐, 鄭成功之母在安海唯恐受辱自縊。

鄭成功義憤填膺, 到南安孔廟哭告孔子曰:“昔為儒子, 今為孤臣, 向背去留, 各行其是。 謹謝儒服, 惟先師照鑒。 ”說完, 他到魁星樓前將青衣儒巾拋入篆爐焚燒, 揮別秀才儒生的角色。 從此他招募義兵, 高舉“抗清複明”旗幟, 延續三代人與滿清、外夷進行浴血鬥爭。

­ 【豐州萬衣嶺】鄭家軍晾曬萬件戰衣

­ 萬衣嶺, 豐州的一處小小山嶺, 如果不是因為鄭成功踏足, 這座山嶺或許永遠不會出現在歷史的視線之中。 如今, 有許多“鄭成功迷”會不時結伴前來尋訪這座山嶺, 以期重溫那段金戈鐵馬的歷史歲月。

­ 石井退休幹部鄭夢彪是石井鄭氏後人, 多年來他對鄭成功文化頗有研究, 說起鄭成功的故事自是津津樂道。 西元1647年, 鄭成功率軍翻越豐州葵山,

鄭軍士兵浩浩蕩蕩從豐州城東門出發, 到了半山腰突遇大雨, 軍士們的衣服都濕了, 鄭成功便下令在此休整軍隊。 天晴時, 萬千士卒卸下身上的黑色戰衣, 攤曬在嶺頭石上, 頓時, 峰嶺如墨, “黑雲”直掛雲霄, 蔚為奇觀。 人們便將此嶺稱為“萬衣嶺”。

­ 後來, “萬件征衣披峻嶺”的英雄故事便流傳開來, 也常有文人墨客結伴重走萬衣嶺, 從那裡的石碑、避雨亭、古道、溪岩去感受當年英雄出征的豪邁之氣。

­ 【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兩次被封“王”

­ 尋訪鄭成功遺跡的文人墨客, 總會來到坐落于石井鎮鼇峰山腳下的延平郡王祠。 據南安市鄭成功研究會理事、石井延平王祠管委會主任鄭新新介紹, 這裡原是石井鄭氏家廟, 西元1700年, 康熙帝下詔把清政府所毀的鄭氏宗祠改建為“延平王祠”。

­ 順著鄭新新的指引, 記者走進了“延平王祠”。 只見祠內掛有石井鄭氏始祖鄭隱石畫像, 廳中則供奉鄭成功的金身神像, 祠裡還有“三世王爵”“威風雄烈”“忠臣”“三圭世錫”等諸多朝廷封賜的匾額、官階總錄和名人題贈的楹聯等。

­ “每個到延平王祠來參觀的遊客必定要瞭解有關延平王的來歷。 ”鄭新新告訴記者, 明永曆帝曾兩次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 第一次是明永曆七年。 經過9個多月的戰鬥, 荷軍的糧、藥缺乏, 疾病傳染, 戰死病亡達1600多人, 僅存700余名官兵, 士氣低落, 但荷蘭殖民者駐台長官揆一仍作困獸之鬥。 與此同時, 鄭軍也面臨極大的困難, 大軍乏糧, 堅城久攻不下, 清廷又厲行海禁,

欲置鄭軍於死地, 不斷出現士兵逃亡的事件。 面對重重困難, 鄭成功依然繼續指揮驅逐荷蘭殖民者的正義之戰。 1662年1月, 鄭軍經過激戰首先奪取了戰略要地烏特利支堡, 逐漸縮小對臺灣城的包圍圈。 城中荷軍見大勢已去, 亂作一團, 揆一多次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 最後決定放棄抵抗, 獻城投降。

­ 1662年2月1日, 荷蘭侵略者終於被迫在投降書上簽字, 至此, 淪為荷屬殖民地達38年之久的臺灣又重回祖國懷抱。

­ 建州府、興教育開啟臺灣繁榮盛世

­ 在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前, 臺灣人口稀少, 是一塊待開發的處女地。 鄭成功主政後, 便廢除了荷蘭人統治時設立的官署, 清查田籍, 建立州、縣, 推行大陸行政管制制度。 在臺灣最先建立了一府兩縣, 即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州、縣政府官員負責當地的行政管理、經濟開發和傳播中華文化,為臺灣的繁榮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為了加快臺灣荒地的開墾,鄭成功還推行軍屯制,組織數萬官兵開墾了30多個農墾區。同時,他還派軍隊在島內各軍事要塞屯墾駐紮,既促進了當地開發活動,同時也強化了島內各地的防禦力量。這時,臺灣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祖國大陸軍隊,西方列強再也不敢輕易侵犯臺灣。

­ 鄭成功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舉措,極大地維護了臺灣社會的安定、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到清朝政府統一臺灣時,原來只有數萬人的臺灣“荒島”,已經發展成農田面積2萬多甲(1甲約合14畝)、人口多達20余萬,較為富足的寶島。如果說那時臺灣還是一塊玉,鄭成功就是琢玉之人。後世十分緬懷鄭成功的功績,在臺灣鄭氏的廟宇多達五六十座,還有的地方以鄭成功的名字命名。例如台東縣有“成功鄉”“延平鄉”,台南市有“成功大學”等。

即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州、縣政府官員負責當地的行政管理、經濟開發和傳播中華文化,為臺灣的繁榮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為了加快臺灣荒地的開墾,鄭成功還推行軍屯制,組織數萬官兵開墾了30多個農墾區。同時,他還派軍隊在島內各軍事要塞屯墾駐紮,既促進了當地開發活動,同時也強化了島內各地的防禦力量。這時,臺灣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祖國大陸軍隊,西方列強再也不敢輕易侵犯臺灣。

­ 鄭成功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舉措,極大地維護了臺灣社會的安定、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到清朝政府統一臺灣時,原來只有數萬人的臺灣“荒島”,已經發展成農田面積2萬多甲(1甲約合14畝)、人口多達20余萬,較為富足的寶島。如果說那時臺灣還是一塊玉,鄭成功就是琢玉之人。後世十分緬懷鄭成功的功績,在臺灣鄭氏的廟宇多達五六十座,還有的地方以鄭成功的名字命名。例如台東縣有“成功鄉”“延平鄉”,台南市有“成功大學”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