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豆子逆襲美國餐桌

在美國人的飲食習慣中, 豆類過去是上不了檯面的食物成分。 這幾年, 豆類家族卻開始在美國食尚界“爆紅”:不管是黃豆、豌豆還是蠶豆, 從百姓主食、超市零食到頂級餐廳精心烹飪的招牌菜, 豆類開始唱主角。

>>逆襲

豆類從“龍套”到“主角”

西方人時下講究如何吃得健康、吃得環保, 豆類因此從眾多食材中脫穎而出, 尤其動搖了肉類作為傳統蛋白質攝取主要來源的地位。

“今後數年豆類將成為暢銷食物, 原因有很多,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歐睿資訊諮詢公司研究員阿列瓦說, “即使天氣差, 它們也能扛得住,

產量穩定, 還不破壞環境。 另外, 它們很扛餓, 營養豐富, 比肉便宜多了。 ”

在營養學家眼中, 豆類簡直就是營養標兵:富含人類所需“第一營養素”蛋白質, 營養價值上可與動物蛋白等同;脂肪含量低, 不僅不含膽固醇, 它特有的生理活性物質異黃酮還能降低膽固醇;另外, 它的血糖指數也比較低, 能促進脂肪分解並降低壞膽固醇水準;富含膳食纖維, 卻不含讓部分人群過敏的麩質……為數不多的缺陷就是和多數肉類、海鮮一樣所含嘌呤較高, 有痛風之類關節病的人不宜食用。

資料顯示, 發達國家近年肉類銷量總體呈下降趨勢, 而豆類銷量不斷增長。 2015年, 美國豆類銷量增長8%, 漲幅幾乎三倍於肉類。 近年, 全球對豆類需求也在不斷上漲,

特別是用豌豆瓣或紅扁豆製成的食品, 需求相當旺盛。

豆類成功在美國完成從“龍套”到“主角”的逆襲。 別看豆類今日風光, 曾幾何時, 它們也經歷過遭人冷落的寂寞歲月。 過去, 食品廠商總想把豆類悄悄列到食品成分表末尾, 怎麼不起眼怎麼來。 現如今, 從義大利面到餅乾薯條、穀物早餐, 處處可見豆類及豆粉成分, 製造商還喜歡大張旗鼓將它標注出來, 以示產品健康環保。

>>環保

聯合國在全球推廣豆類種植

美國專家說, 同樣富含蛋白質, 豆類比肉類更健康, 種植成本低且能改善環境, 簡直是大自然良心饋贈。

聯合國一直推動在全球範圍內推廣豆類種植和消費, 除了豆類本身營養豐富,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種植豆類對環境保護意義重大。

研究顯示, 農產品生產過程排放的有害物質中, 有一半來自乳製品和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肉。

為儘量降低農業領域碳排放, 應對氣候變化帶給全人類的挑戰, 聯合國已著手向更多國家和農場主推廣豆類種植。 糧農組織這樣宣傳:豆類需求旺盛, 目前供不應求, 且豆價是小麥價格的二至三倍, 可讓農戶賺上一筆。 據新華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