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校停課一天,且看褚君浩院士秀的第四次新工業革命是啥|附視頻

從18世紀以機械化為特徵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到19世紀以電氣化為特徵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再到20世紀以資訊化為特徵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那麼第四次新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呢?是材料革命、能源革命, 還是生命科學革命?

15日, 華東師範大學全校停課一天, 師生們打破院系之隔, 互動參與首個校園主題日活動, 主題是“時代極客, 師大創造”。 在全天“壓軸戲”高峰論壇中, 資訊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上海市科協副主席褚君浩院士, 與各路跨學科大咖們, 以“第二課堂”的方式解答了這個前瞻性問題。

“我們現在就處在這樣一個奇點上, ”褚君浩認為, 目前新工業革命的一大特徵, 就是資訊技術進一步提升、深化、發展, 正如現今數位化發展到大資料, 程式化發展到智慧化, 小型化發展到微納化……

比如加速發展的量子資訊技術, 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

事實上, 第一次量子革命是量子力學產生以後, 發展了能帶理論, 就有了半導體的技術, 有了大規模的積體電路, 有了電腦, 有了現在的一切。 而“正在進行時”的第二次量子革命全世界都在關注, 而且中國走在非常領先的位置。

在新工業革命中, 多領域的發現和發明是多軌並行、交叉推動的。 可以說, 資訊技術正和能源、製造、材料、生物、海洋、環境等多領域技術深度融合發展。 褚君浩表示, 這輪革命還有一個特徵, 在於從科學發現到技術發明, 從技術發明到產業應用, 轉化週期將越來越短。

體育館內, 褚君浩向師生們展示了兩段機器人視頻, 引來全場驚呼。 其中一段, 是他到德國某豪華品牌汽車的生產線去考察, 全廠約有5000名工人,

另外1000個是機器人, 很多流水線是無人化的;另一段視頻是在波士頓研發的直立型機器人(見本文視頻), “他”自己打開實驗室大門, 走下臺階, 走出院子, 並在山林野外雪地中自主行走, 落腳之處高低深淺各不相同, 卻不會陷入或跌倒。

在他看來, 第四次新工業革命的核心是什麼——那就是智慧化, 將智慧融入所有物理系統中。 包括智慧化的分散式新能源系統, 創造“低碳地球”;智慧化的複雜體系, 包括智慧城市、機器人、人工智慧等;此外, 還有智慧製造和新材料, 以及資訊生命科學及其帶來的健康產業。 因此, 所謂“智慧地球”就是“互聯網+物聯網+傳感模型”, 並擁有三要素:第一是動態感知;第二是智慧識別;第三自動反應。

“在這個時代的奇點,

邁向智慧時代的奇點上, 我們怎麼辦?”褚君浩院士最終轉向了大學生們。 告訴他們, 大概一半左右的諾貝爾獎得主, 都是在20歲到30歲之間取得諾獎級成果的。 “我家裡有一副對聯‘千淘萬漉雖辛苦, 吹盡狂沙始到金’。 ”他說, 一定要吹盡狂沙, 經過辛苦努力, 才能得到一個成功結果, 融入時代潮流。

除了當天首個科創主題日推出的“一場高峰論壇、六場分論壇、千個專案成果”, 4月13日、5月12日, 華東師大還將迎來“閱讀”和“藝術”兩大校園主題日。 在校園主題日集中舉辦全員活動, 也開了國內高校先河。

文/徐瑞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