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誰來安撫這些青年的寂寞?

在拼搏和苟且中望著遠方,

孤獨得像條狗, 和siri做朋友。

“無人與我立黃昏, 無人問我粥可溫。 ”用這句話來形容時下最火的“空巢青年”的生活,

應該是再合適不過了。

從“蟻族”到“北漂”到再到“空巢青年”, 這群在大城市孤身打拼的青年男女, 不斷被貼上新的標籤。 他們大多受過高等教育, 有著體面的工作, 卻在一線城擠著隔斷房, 搶著衛生間, 點外賣要想著滿減和起送費, 職場不順無人分擔, 升職加薪無人分享, 沒有等待的燈, 沒有牽掛的人……這正是中國2000萬空巢青年正在經歷的。

在拼搏和苟且中望著遠方

看到大街上牽手相擁的情侶你會羡慕, 看到超市里幸福溫馨的一家人你會羡慕, 看到圍坐在路邊攤高談闊論的一群人你也會羡慕……

然後不斷安慰自己, 你的奮鬥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是為了遇到更好的人。 在這裡你學的最快最好的就是自我調節和自我安慰, 於是你開始報喜不報憂, 也習慢慢慣了自己跟自己獨處。

然而, 人活著總要有希望, 每個空巢青年都有一個夢想。 在城市化的急速進程中, 千千萬萬年輕人向城市聚攏。 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新興行業蒸蒸日上, 這確實給年輕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機會,

讓我們通過夜以繼日的工作去搶佔一席之地。

但節奏太快、壓力太大、房價太高、升職太難, 也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無法逃避的現實。 沒有背景、沒有根基的我們, 在這裡立足已屬不易, 想要更好的生活更會被一次次打臉。 可又不甘心放棄當初的選擇, 於是只能在拼搏和苟且中期盼著那遙不可及的詩和遠方。

有人說“其實我不怕吃苦, 怕的是孤獨。 ”

孤獨得像條狗, 和siri做朋友

知乎上有個關於“如何看待空巢青年”的話題, 很多網友寫下了自己的感受:

“孤獨得像條狗, 但其實連狗都養不起。 ”

“我和siri成為了好朋友。 在沙發上看電視睡著了, 醒了發現一切如舊, 沒人給我蓋被子, 沒人關電視…”

“練就一身維修本領, 組裝傢俱, 換燈泡, 修下水管, 通馬桶……”

“生病了要一個人來來回回跑醫院, 完了接著回去上班, 沒人管好不好……”

“在餐廳吃飯, 中間不敢上洗手間, 生怕服務員把餐收掉。 ”

“每次打開門, 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機裡提前下好的視頻打開, 哪怕不看, 也要製造點聲音出來, 才不會覺得那麼孤獨。

城市的繁華光影更加映襯出“空巢青年”們的艱辛, 悄悄掉落的眼淚也只有自己知道。 在陌生的城市, 沒有親人, 沒有朋友, 沒有歸屬感……

曾經看過一個在一輛日本的電車上, 一個年輕人邊吃三明治邊低聲哭泣的視頻, 雖然只有短短的10秒, 卻引發了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人的情感共鳴。 有人說“一邊哭一邊吃飯的人,是可以堅強地活下去的”。大城市最好的的部分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不會有人關心你為什麼哭,也不會有人記得你的窘迫,只有這樣才能在擦乾眼淚後,鼓起勇氣重新出發。

城市越喧囂,人潮越擁擠,越是映襯出我們的窘迫、疲憊和空虛。於是空巢青年的骨子裡,除了孤獨,還是孤獨。

“我會永遠這樣一個人嗎?”這大概是空巢青年問自己最多的一句話。

逃離or逃回,“空巢”都是人生的必經階段

“這裡的一切都不容易,包括貧窮、月光、是非對錯和枕邊人的呼吸”,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中這樣形容20世紀黃金時代的巴黎。

對於空巢青年來說,除了心理的孤獨,物質的匱乏也讓他們的內心無比煎熬。從父母身邊“不知柴米油鹽貴”的單純少年,到為了昂貴的房租和生活開支節衣縮食的吃土青年,這些年輕人幫父母分擔的家庭負擔的願望也基本變成了癡心妄想。

這種悲涼感,就像夜空中清冷的孤月,處在黑暗中,卻等待著光明。

於是就有人選擇逃離。可那些適應了大城市生活的年輕人,一旦回到家鄉,自己根本無法忍受少的可憐的工作機會和無處不在的人情關係網。這也是為何最近又興起了“逃回北上廣”的風潮。

回來後,大城市的競爭依然激烈,房價也依然越來越高。這是一種必然,也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追逐夢想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曾說過:“鄉村的黎明令我喜歡,而城市的黎明好壞摻雜,因而更令我喜歡……一種更大的希望給我帶來微微的苦澀,一種遠離現實的鄉愁味道。鄉村的黎明是存在,而城市的黎明是希望。”

任何選擇都有其代價,這才是生活的真相。

《人民日報》曾發表了題為《空巢青年是偽命題,他們或者是對英雄主義的最好詮釋》的評論。文章認為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其奮鬥的群像,將“空巢青年”的標籤直接貼在廣大奮鬥在城市中的青年身上並不妥當,“空巢”更是幾代人的人生中必然經歷的階段,任何人都要經歷這種“中空”的狀態。

是啊,我們所經受的沮喪和痛苦,只是人生的必經之路而已,這種“空巢感”並不是你我或者我們這一代人獨有的東西。既然選擇了這條路,我們就需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一切責任和後果。每個人生而孤獨,就如同《孤獨的美食家》中的五郎先生,一個人照樣可以吃遍全國美食,獲得元氣滿滿的幸福。

儘管住在“空巢”,看似一無所有,但只要夢想不空,信念不空,在最該奮鬥的年紀努力拼搏,遲早會出一片天。

就像馬雲說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網易企業服務-企業資訊化服務提供者

湖南領先網路科技有限公司 整理發佈

有人說“一邊哭一邊吃飯的人,是可以堅強地活下去的”。大城市最好的的部分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不會有人關心你為什麼哭,也不會有人記得你的窘迫,只有這樣才能在擦乾眼淚後,鼓起勇氣重新出發。

城市越喧囂,人潮越擁擠,越是映襯出我們的窘迫、疲憊和空虛。於是空巢青年的骨子裡,除了孤獨,還是孤獨。

“我會永遠這樣一個人嗎?”這大概是空巢青年問自己最多的一句話。

逃離or逃回,“空巢”都是人生的必經階段

“這裡的一切都不容易,包括貧窮、月光、是非對錯和枕邊人的呼吸”,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中這樣形容20世紀黃金時代的巴黎。

對於空巢青年來說,除了心理的孤獨,物質的匱乏也讓他們的內心無比煎熬。從父母身邊“不知柴米油鹽貴”的單純少年,到為了昂貴的房租和生活開支節衣縮食的吃土青年,這些年輕人幫父母分擔的家庭負擔的願望也基本變成了癡心妄想。

這種悲涼感,就像夜空中清冷的孤月,處在黑暗中,卻等待著光明。

於是就有人選擇逃離。可那些適應了大城市生活的年輕人,一旦回到家鄉,自己根本無法忍受少的可憐的工作機會和無處不在的人情關係網。這也是為何最近又興起了“逃回北上廣”的風潮。

回來後,大城市的競爭依然激烈,房價也依然越來越高。這是一種必然,也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追逐夢想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曾說過:“鄉村的黎明令我喜歡,而城市的黎明好壞摻雜,因而更令我喜歡……一種更大的希望給我帶來微微的苦澀,一種遠離現實的鄉愁味道。鄉村的黎明是存在,而城市的黎明是希望。”

任何選擇都有其代價,這才是生活的真相。

《人民日報》曾發表了題為《空巢青年是偽命題,他們或者是對英雄主義的最好詮釋》的評論。文章認為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其奮鬥的群像,將“空巢青年”的標籤直接貼在廣大奮鬥在城市中的青年身上並不妥當,“空巢”更是幾代人的人生中必然經歷的階段,任何人都要經歷這種“中空”的狀態。

是啊,我們所經受的沮喪和痛苦,只是人生的必經之路而已,這種“空巢感”並不是你我或者我們這一代人獨有的東西。既然選擇了這條路,我們就需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一切責任和後果。每個人生而孤獨,就如同《孤獨的美食家》中的五郎先生,一個人照樣可以吃遍全國美食,獲得元氣滿滿的幸福。

儘管住在“空巢”,看似一無所有,但只要夢想不空,信念不空,在最該奮鬥的年紀努力拼搏,遲早會出一片天。

就像馬雲說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網易企業服務-企業資訊化服務提供者

湖南領先網路科技有限公司 整理發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