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人到中年不如狗

最近你有沒有被領導點名, 被要求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辦理離職手續?如果沒有, 說明你還年輕, 還未到中年。

今年3月份爆出某大型通信企業“中國區開始集中清理34歲以上的交付工程維護人員, 研發開始集中清退40歲以上的老員工”的消息;同樣是3月, 爆出深圳一對高學歷夫妻(文靜和她丈夫)“創業失敗賣房還債, 一家三口無家可歸流露街頭”, 這兩件事相繼引來一百多家媒體報導。

按說中年員工勞苦功高、技術成熟、閱歷豐富、經驗深厚, 應該成為企業頂樑柱, 為何職業生涯面臨這麼大的危機?

尤其是互聯網行業, 步入中年就意味著一隻腳踏進職業生涯的墳墓, 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活成一條狗

回答上述問題之前, 先瞭解一下著名的“九型人格論”中的一種:“狗型人格”。

這種人格的特點:做事小心謹慎, 顧慮重重;為別人做事盡心盡力, 安於現狀,

不喜轉變新環境;喜歡群體生活, 團體意識很強;需要親密感, 需要被接納、需要存在感、高度的安全感;相信權威、跟隨權威的引導行事, 而內心又容易反權威, 常常處於矛盾狀態。

比如我的同事, 程式師老孫(化名), 人到中年, 上有老下有小, 身上背著房貸、車貸、孩貸, 做事不得不小心謹慎, 三思而行。

這個新社會成立至今68年, 老孫當初接受的教育, 來自於那群從動盪不安的社會中闖蕩過來的“先烈”, “甯做太平犬, 不做亂離人”, 穩定的鐵飯碗成為新國家成立以來人民的主流社會價值觀取向, 因此老孫安於現狀也在情理之中。

互聯網技術普及以前, 經驗和技術的傳播方式並不豐富, 理論方面有文字檔可供查詢, 操作方面主要還是通過師徒傳授、熟練工帶教等傳統方式傳播,

那個“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時代, “嘴上有毛”就代表你經驗豐富、技術高超, 年齡就是老孫的資本。

老孫那個年代, 中年人的年齡就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 將年輕的競爭者遮罩在金字塔的下一層。 老孫只要慢慢熬, 就能熬出頭, 從技術工, 到高級技術工, 再到車間主任, 再到部門主管, 在權威的體制脈絡之中, 遊刃有餘。

等熬到上層管理者, 看到原來一把手和自己能力差不多, 甚至還不如自己, 時不時內心又會生出反叛的心思, 但是考慮到失敗後可能一無所有, 大部分念頭就“自宮”在萌芽狀態了。

並且, 來自上一個時代中年人的價值觀, 在如今的老孫身上得到驗證, 老孫大半生來都是“按計劃行事”,

沒有出過差錯, 對於過去自己付出心血的維持到如今體制, 自己捨不得去改變, 也不會讓別人來侵犯, 只好和周圍人團結起來, 鞏固這個體制, 團結就加劇了穩固。

所以, 一部分中年人像老孫熬著熬著, 也就熬出了“忠君”的狗型人格。

狗那麼“忠誠”, 為什麼遭人嫌棄?是時代變了?

關於“忠臣被驅逐”的問題, IT君聞遍身邊的“老”編輯、“老”程式師、“老”高管朋友圈, 得到最受認可的答案就是:時代變了。

“時代變了”, 這句話簡直就是魔咒, 可以對付任何問題, 與此同時還可以讓回答者在任何問題上, 都顯得高屋建瓴、與眾不同。

編輯老劉說:過去一份工作一干就是一輩子, 現在年輕人沒事就跳槽。

你可以回答:是啊, 時代變了。

程式師老張說:過去員工越老越吃香,

現在越來越廉價。

你可以回答:可不是嘛, 時代變了。

IT總監老李說:過去都是年輕的跟年老的打工, 現在CEO一個比一個年輕, 年老的淨給年輕的打工。

你還是可以回答:唉, 這時代全TM變了。

僅僅說這些, 肯定不解氣, 作為中年人, 還可以趁機發洩:現在的年輕人都學壞了, 只懂得掙錢, 根本沒有為社會做貢獻的意識, 哪像我們……

回顧這近百年歷史, 我們從民國到新中國, 從插隊下鄉到改革開放, 意識形態一直在變;我們的通訊方式從驛站, 到郵局, 到傳呼, 到電話, 到手機, 也一直在變;一次又一次工業革命, 我們解放了雙手, 又解放了大腦, 生產力也在變化。

那麼, 時代變了, 不應該是常態嗎?

難道“忠臣”走錯了時代?還是中年已經不值錢?

這是一個互聯網時代,提到互聯網就少不了程式師。

這是一個很殘酷的資料,目前23歲到35歲這個年齡段的程式師比例其實占到主流市場的95.58%。

有觀點質疑說,中國程式師發展進程慢,第一批進入這個行業的人普遍都不到35歲,這個理由在程式師領域看似有道理,可是無法解釋“某大型通信企業清退中年員工”,無法解釋在中年人群中廣泛彌漫的“危機感”。

這是互聯網程式員工作年限和薪資的關係圖,如果說按照23歲大學畢業入職工作來算,30歲以後,工資相對于剛入職員工要翻1.5—2倍。

科技在不停的反覆運算,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已經喊得不那麼響亮了,相對於互聯網科技,互聯網思維在企業生存、發展中佔據的地位越來越重,比如小米、ofo。

互聯網大咖對於年輕人也是越來越看重。

周鴻禕:離開世界時如果只有一個人來看我,希望不是徐小平 ,而是一個年輕人。

李開複曾公開表示:在巨大科技潮流下,互聯網改變一切的前提下,一個傳統的公司,我會建議,在要做好自己業務的同時,要敢於用年輕人,放權去瞭解互聯網商業模式和運作模式是怎樣帶給公司挑戰和機會的。

再者,對於互聯網企業落後就意味著死亡,作為老闆用雙倍工資聘用一個擅長10年前互聯網技術和商業模式的中年員工,這筆生意,划算嗎?

並且,就連CEO越來越年輕化,中年人置於何地?

互聯網的反噬

時代的確變了,尤其是“解放大腦”,解放的不是嬰兒的大腦,而是中年人的:

20世紀60年代資訊總量約72萬億字元,80年代資訊總量約500萬億字元;

人類科學知識在19世紀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紀中期約每10年增加一倍,再後來每3年增加一倍;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發表的科技論文約四五百萬篇,出版科技期刊約為5萬種,報紙6萬種。世界上每天的出版量業已達到1000本之多。

科技並不是當代年輕人發明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智慧的累積,我們創造了科技,科技方便了人類,可是也反噬了人類。

面對如此浩瀚的知識體系,越來越多的檢索工具、各類APP,越來越精確化、定制化的人工智慧技術產品,中年人用時間積累出來的競品優勢和壁壘,瞬間崩塌。

一件事有好就有壞,生活得到方便,勞動力、腦力得到解放的代價就是認不清自己的人、跟不上趟的人,正在接受“殘酷懲罰”,以當下的狀況來看,首當其衝的就是我們中年人。

互聯網讓每個人都足不出戶看世界,讓每個人都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同時,也把每個人都剝成赤條條地嬰兒,人和人關於過去的差距越來越小,區別主要在未來得到體現。

不論哪個時代都有混得很好的中年人、老年人,也都有混得不好的年輕人,罪不在時代。

小編近日在地鐵站看到這樣兩句話,“每個時代,都在悄悄犒賞會學習的人”,“這個世界,在殘酷懲罰不改變的人”。

中年危機,問題的根源不在中年,而是沒有意識到危機。一條癩狗,長期浸淫在沙發之上,喪失了感知地震的能力,這才造成了悲劇。

這是一個互聯網時代,提到互聯網就少不了程式師。

這是一個很殘酷的資料,目前23歲到35歲這個年齡段的程式師比例其實占到主流市場的95.58%。

有觀點質疑說,中國程式師發展進程慢,第一批進入這個行業的人普遍都不到35歲,這個理由在程式師領域看似有道理,可是無法解釋“某大型通信企業清退中年員工”,無法解釋在中年人群中廣泛彌漫的“危機感”。

這是互聯網程式員工作年限和薪資的關係圖,如果說按照23歲大學畢業入職工作來算,30歲以後,工資相對于剛入職員工要翻1.5—2倍。

科技在不停的反覆運算,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已經喊得不那麼響亮了,相對於互聯網科技,互聯網思維在企業生存、發展中佔據的地位越來越重,比如小米、ofo。

互聯網大咖對於年輕人也是越來越看重。

周鴻禕:離開世界時如果只有一個人來看我,希望不是徐小平 ,而是一個年輕人。

李開複曾公開表示:在巨大科技潮流下,互聯網改變一切的前提下,一個傳統的公司,我會建議,在要做好自己業務的同時,要敢於用年輕人,放權去瞭解互聯網商業模式和運作模式是怎樣帶給公司挑戰和機會的。

再者,對於互聯網企業落後就意味著死亡,作為老闆用雙倍工資聘用一個擅長10年前互聯網技術和商業模式的中年員工,這筆生意,划算嗎?

並且,就連CEO越來越年輕化,中年人置於何地?

互聯網的反噬

時代的確變了,尤其是“解放大腦”,解放的不是嬰兒的大腦,而是中年人的:

20世紀60年代資訊總量約72萬億字元,80年代資訊總量約500萬億字元;

人類科學知識在19世紀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紀中期約每10年增加一倍,再後來每3年增加一倍;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發表的科技論文約四五百萬篇,出版科技期刊約為5萬種,報紙6萬種。世界上每天的出版量業已達到1000本之多。

科技並不是當代年輕人發明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智慧的累積,我們創造了科技,科技方便了人類,可是也反噬了人類。

面對如此浩瀚的知識體系,越來越多的檢索工具、各類APP,越來越精確化、定制化的人工智慧技術產品,中年人用時間積累出來的競品優勢和壁壘,瞬間崩塌。

一件事有好就有壞,生活得到方便,勞動力、腦力得到解放的代價就是認不清自己的人、跟不上趟的人,正在接受“殘酷懲罰”,以當下的狀況來看,首當其衝的就是我們中年人。

互聯網讓每個人都足不出戶看世界,讓每個人都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同時,也把每個人都剝成赤條條地嬰兒,人和人關於過去的差距越來越小,區別主要在未來得到體現。

不論哪個時代都有混得很好的中年人、老年人,也都有混得不好的年輕人,罪不在時代。

小編近日在地鐵站看到這樣兩句話,“每個時代,都在悄悄犒賞會學習的人”,“這個世界,在殘酷懲罰不改變的人”。

中年危機,問題的根源不在中年,而是沒有意識到危機。一條癩狗,長期浸淫在沙發之上,喪失了感知地震的能力,這才造成了悲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