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字之差天地寬――訪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

新華社北京4月18日電 題:一字之差天地寬――訪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

新華社記者李斌、林苗苗

詹啟敏院士最近有點“紅”。

不久前, 在央視一套《開講啦》節目中, 這位元中國工程院院士不僅對精准醫學、健康中國等娓娓道來, 還以一曲琵琶獨奏《彝族舞曲》驚豔四座。

會彈琴, 會唱歌, 這位2016年4月19日從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副校長崗位“轉任”北大醫學部主任的分子腫瘤學家, 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對醫學發展有怎樣的思考?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 記者走進北大校園。

從“北大醫學”到“臨床醫學+X”

逾百年歷史, 6家直屬附屬醫院, 4家共建附屬醫院……北大醫學部是中國醫學領域的重鎮。

“醫學科技創新和學科交叉融合是推動醫學發展的兩大重要途徑。 ”履新後不久, 詹啟敏主任和醫學部黨委書記劉玉村一起提出“北大醫學”概念。

相比于行政概念的“北大醫學部”, “北大醫學”意在整合北大所有和醫學相關學科的資源, 包括生物學、電子、光學、大資料、影像等。

從“北大醫學部”到“北大醫學”, 一字之差天地寬:在“北大醫學”基礎上, “臨床醫學+X”發展計畫應運而生:整合醫療和大資料優勢, 成立北京大學健康醫療大資料研究中心;成立面向代謝組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微生物組學、臨床疾病診療的多組學精准醫療研究中心;整合北大生命科學、工學和資訊科學優勢,

建設分子影像研究中心、醫學前沿交叉研究院、創新藥物研究院;幹細胞、神經科學、免疫、腫瘤以及心血管領域的前沿研究和轉化研究, 也通過資源整合和國際合作有新的佈局……“北大醫學”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醫學是前沿學科交叉融合的平臺, 也是科技創新應用的出口。 ”詹啟敏認為, “健康和醫學的發展要靠科技發展來支撐, 從手術刀、止血鉗、聽診器, 到顯微鏡、X光、CT、核磁和加速器等, 100多年的醫學發展足以證明這一點。 ‘臨床醫學+X’的目標之一就是要產生新的臨床技術、疾病診療方案和標準指南。 ”

打造北大臨床醫學的“高峰工程”

詹啟敏是分子腫瘤學家, 也是戰略科學家, 曾任國家863高技術計畫醫藥生物技術專家組組長、國家衛計委科技行業專項專家委員會主任等職。

“健康中國的建設, 給北醫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中國要成為強國, 必須在醫學上有引領, 培養面向未來的醫學人才。 ”詹啟敏說, 以往對疾病外因的研究較多, 而現代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新興學科的蓬勃發展, 使人類對疾病發生的內因更關注。 大資料、人工智慧、智慧醫療的應用, 也幫助醫生實現更加精准的診療。

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是高校的兩大任務。 詹啟敏認為, 新興學科和技術的發展, 要求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不斷創新。 “如果學生不接受前沿和新興學科知識, 不思考未來發展的需求和挑戰, 那我國的醫療技術就只能永遠跟在別人後頭。

“我們要打造北大臨床醫學的‘高峰工程’, 比如運動醫學、腎臟病學、生殖醫學、骨科和創傷、血液學、泌尿外科、頜面外科等。 要在臨床上通過科技創新、資源整合, 打造一批高精尖臨床學科, 做特、優、精、尖、強。 ”詹啟敏說。

中國醫學教育目前面臨兩大問題, 一是醫學人才總量不足, 二是結構不合理, 包括培養結構和資源配置的不合理。 過去一年裡, 北醫成立了全科醫學系, 並通過國際合作成立全科醫學發展研究中心, 探索培養全科醫學、老年醫學、康復醫學等領域緊缺人才。

詹啟敏表示, 北大醫學部將繼續加強實踐型人才培養, 通過學院教育和臨床規培, 培養優秀臨床醫學人才, 同時將更多面向未來培養優秀的臨床醫學家、醫學思想家、醫學科學家、醫學教育家。

“我們將重點謀劃一個能符合北醫優良文化傳統和順應現代醫學發展的醫學教育模式, 並通過綜合改革措施儘快實施。 ”他說。

人文是醫學的另一隻翅膀

在央視的演奏, 並非詹啟敏院士第一次登臺展示人文藝術造詣。

“輕輕離去的腳步, 留下淡淡的氣息……”2016年4月履新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後, 詹啟敏作詞並演唱《同窗之誼是沒有血緣的親情》。 當年7月, 北醫畢業典禮上, 當這段視頻“出乎意料”地播放, 無數人的心弦被撥動……

“人文是助力醫學青年人才展翅翱翔的另一隻翅膀。 醫學專業性很強, 但醫技只是外在的技術, 而內在修養和綜合素質能夠幫助醫生在更高層面去瞭解病情, 推動醫患溝通。”詹啟敏說。

從小喜愛文藝,學習演奏琵琶,使詹啟敏和藝術結下不解之緣。他笑著告訴記者,即使是早年赴美求學,自己也帶著心愛的琵琶漂洋過海。

詹啟敏認為,醫學與人打交道,覆蓋了從出生到生命終結的全週期,其內涵已遠遠超出治病救人的傳統概念。現代醫學模式已由生物醫學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除熟練掌握醫學技能外,一名優秀醫學工作者應當成為一個充滿愛心、學會尊重、懂得關愛、誠實守信、具有人文精神的人。

“希望同學們始終將人文精神滲透其中,關心和涉獵文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不斷提升綜合素質,用博學與博愛成就守護健康的夢想。”2016年9月,北大醫學部開學典禮上,詹啟敏如是寄語學子們。

今年1月,2萬多平方米的綜合體育館在北醫校園內奠基,內設游泳館等10多個專業場館。

“全面健康,醫生首先要健康。這是一種人文,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詹啟敏說。

推動醫患溝通。”詹啟敏說。

從小喜愛文藝,學習演奏琵琶,使詹啟敏和藝術結下不解之緣。他笑著告訴記者,即使是早年赴美求學,自己也帶著心愛的琵琶漂洋過海。

詹啟敏認為,醫學與人打交道,覆蓋了從出生到生命終結的全週期,其內涵已遠遠超出治病救人的傳統概念。現代醫學模式已由生物醫學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除熟練掌握醫學技能外,一名優秀醫學工作者應當成為一個充滿愛心、學會尊重、懂得關愛、誠實守信、具有人文精神的人。

“希望同學們始終將人文精神滲透其中,關心和涉獵文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不斷提升綜合素質,用博學與博愛成就守護健康的夢想。”2016年9月,北大醫學部開學典禮上,詹啟敏如是寄語學子們。

今年1月,2萬多平方米的綜合體育館在北醫校園內奠基,內設游泳館等10多個專業場館。

“全面健康,醫生首先要健康。這是一種人文,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詹啟敏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