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1:19:41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小字

2016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案“中國少數民族口頭傳統專題資料庫建設:口頭傳統中繼資料標準建設”開題報告會綜述 11:19:41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小字

2017年2月6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承擔的2016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案“中國少數民族口頭傳統專題資料庫建設:口頭傳統中繼資料標準建設” (16ZDA160)開題報告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會議室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朝戈金、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專案處處長金朝霞出席了報告會。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國家圖書館、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等單位的14位元專家對此專案進行了評議,共有近40人參加了此次報告會。

開題報告會現場

“中國少數民族口頭傳統專題資料庫建設:口頭傳統中繼資料標準建設”於2016年11月立項,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巴莫曲布嫫擔任首席專家,將與中國科學院電腦網路中心合作完成。 項目下設三個子課題,子課題一“口頭傳統中繼資料標準建設”由中國科學院電腦網路中心團隊承擔,胡良霖研究員擔任負責人;子課題二“口頭傳統的田野採集規範與數位化建檔規程”和子課題三“口頭傳統資料資源描述模型與著錄規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團隊承擔,負責人分別為吳曉東研究員和王憲昭研究員。 專案計畫於2018年12月完成。

開題報告會上,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日煥擔任專家組組長並主持會議。

朝戈金研究員代表責任單位致辭。 他首先歡迎來自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等領域的專家對該項目進行指導。 他表示,這是一個各個學科團結起來,跨學科來共同工作的專案,這個專案從設定到下一步推進,都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學術發展大的趨勢——跨學科合作。 民族文學研究所很早就啟動了跟此專案相關的工作,有多年的探索和積累,今後研究所會一如既往地在經費、人力資源以及後勤保障等方面大力地支持這個項目。

項目首席專家巴布曲布嫫對課題的研究狀況和選題價值、總體框架和預期目標、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重點難點和創新之處、研究計畫和任務分工等內容作了詳細介紹。

子課題負責人胡良霖研究員、吳曉東研究員、王憲昭研究員就各自子課題任務分工和實施計畫分別作了陳述。

隨後,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對該專案的設計、研究方法、實施方案、制度保障、成果產出等方面提出了諸多建議,並指出了專案潛在的創新點和可能遇到的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尹虎彬研究員對這個項目的前景看好,他強調在制定中繼資料標準時,一定要根據實際需求來制定,一定不要脫離實踐。 同時,他認為,作為一個跨學科、跨部門合作的綜合性專案,還面臨制度創新的挑戰,需要有制度上的相容性、包容性和開放性來保障跨部門間暢通無阻、協調有序地合作。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專案負責人田苗副研究館員認為中繼資料標準的制定要考慮將來的應用領域以及與其他資源庫的融合,在描述著錄力度上要考慮經濟成本效率,他建議專案開發移動端應用。

中國人民大學資訊資源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小米認為專案的難點在於如何將學術研究與標準工作研究統一,建議以數位連續性管理與知識服務聯動機制構建為指導,用大資料思維和手段服務科研。 她為項目組提供了可參考的相關的國際標準,並建議專案組考慮現有國際標準如何與中國多民族、多語言、多樣態的口頭傳統資源及其體現的文化多樣性榫接,在國際話語規則當中體現中國少數民族的語言和資源管理方面的特殊性,為國際標準作出中國貢獻。

北京拓標卓越資訊技術研究院院長,原任中國國家圖書館館ISSN中國國家中心副主任研究館員安秀敏認為該項目非常有特色,開題報告目標清楚、思路清晰、定位明確、內容充實。鑒於這是一套多種類型、多種載體,非常複雜的具有創新性的體系,建議專案組進一步明確標準化物件和要解決的問題,各子課題採用統一的標準寫作範本為將來的整合奠定基礎。她希望這個項目的成果可以轉化成提質為國家標準乃至國際標準。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松表示,非物質文化領域的標準化研究基礎非常薄弱,因此這個項目非常必要。他認為專案的難點在於標準化研究物件的多元性,建議項目組從口頭傳統的一個文類,比如史詩入手,不同領域的人緊密合作,不斷磨合,逐步開展研究工作。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崗龍首先肯定了該項目的重要意義。他認為從民間文學和民俗學學術史的維度來看,這個專案是一個標誌性的專案,同時也是民族文學研究所十幾年數位化建設理論總結的專案和標誌性專案,並強調了準確、規範、科學、可靠的資料對口頭傳統和少數民族文學乃至整個文學研究的重要意義。他建議項目組處理好三個子課題之間的關係、解決如何在中國標準和國際標準體系下充分展示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項目成果應能代表該領域最高水準,向學術界推廣,並得到學術界認可。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鐘進文教授提出要警惕標準化、規範化對文化多樣性的負面影響,認為少數民族口頭傳統標準化建設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和研究,成果最終要落到它本民族當中去,要反哺本民族,並強調了資料庫建設當中精神價值的傳播。

中國人民大學資訊資源管理學院副教授、人文北京研究中心研究員梁繼紅認為中繼資料標準建設對於這樣一個高端定位的研究型資料庫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工作,這項工作是文化自覺的記錄,檔案館的人做不到,必須是學界、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的人來做。她建議用數位人文領域提供的一些知識挖掘工具來處理部分著錄工作,有些著錄規則檔案學可以提供一些借鑒。

中國科學院電腦網路資訊中心研究員、大資料應用服務技術北京市工程實驗室主任黎建輝是該專案子課題之一責任單位的負責人,他表示很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給他們這個合作機會,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界限已經很模糊,這個專案跨學科合作正符合這一趨勢。中國科學院團隊會與中國社科院團隊一道努力克服挑戰,做出對口頭傳統資料庫建設真正有用有效的標準。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博士候選人、“塔石音樂 amp; 檔案”創始人魏小石近年來一直在做民間音樂檔案的整理和收集工作,他發現民間的檔案資料有著自己一套比較獨特的中繼資料體系,在歸檔的時候需要儘量囊括這些資訊,需要換位元思考“怎樣去做基於資料的田野”,在不能帶走資料的情況下,應當制定一套相應的數位化標準,將數位化後的資料回饋給社區,讓標準服務于本地社區。從技術層面上,他強調了“災難性中繼資料”的重要意義,即當所有的中繼資料檔都由於某種電腦故障或者軟體故障消失的時候,仍然能夠通過檔案名來辨別一些索引資訊。

北京中研世紀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總工程師李剛多年來支持民族文學研究所數位化和資訊化工作,並參與了此專案的前期工作。他從描述維度角度說明研究目的對指導中繼資料建設的重要價值,建議採用“社會化標籤”等辦法,使資料更加完整地保存,並能夠可持續發展、持續產生價值。

專家組組長文日煥對專家發言做了簡短總結,他認為專家們的評估非常專業、非常貼切,很誠懇、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問題。民族文學研究所搜集保存了很多口頭傳統資料,在研究領域能力有所保障,但最缺技術手段,這個項目正好能彌補這一缺陷,對民間文學資料建設具有很積極的引領作用,對整個少數民族資料學的學科建設,有很大意義。他從專案管理角度就有關如何保障專案順利實施分享了一些經驗,為專案組提供了非常具體而實用的指導意見。

最後,專案首席專家巴莫曲布嫫代表朝戈金所長對專家給予的真誠意見表示感謝,同時也代表三個子課題組對各位專家表示真誠的謝意。她說,專案組會認真消化專家意見、吸取經驗、跟進國際前沿資訊,調整專案實施方案,立足中國少數民族口頭傳統,基於以往的工作基礎,一步一步做起,為口頭傳統研究和標準化建設作出貢獻。

下午,專案首席專家巴莫曲布嫫組織專案組成員根據專家意見討論了專案實施方案和近期工作計畫。

圖文作者:郭翠瀟,項目學術秘書,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電子郵箱:guocx@cass.org.cn

手機:18618287802

北京拓標卓越資訊技術研究院院長,原任中國國家圖書館館ISSN中國國家中心副主任研究館員安秀敏認為該項目非常有特色,開題報告目標清楚、思路清晰、定位明確、內容充實。鑒於這是一套多種類型、多種載體,非常複雜的具有創新性的體系,建議專案組進一步明確標準化物件和要解決的問題,各子課題採用統一的標準寫作範本為將來的整合奠定基礎。她希望這個項目的成果可以轉化成提質為國家標準乃至國際標準。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松表示,非物質文化領域的標準化研究基礎非常薄弱,因此這個項目非常必要。他認為專案的難點在於標準化研究物件的多元性,建議項目組從口頭傳統的一個文類,比如史詩入手,不同領域的人緊密合作,不斷磨合,逐步開展研究工作。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崗龍首先肯定了該項目的重要意義。他認為從民間文學和民俗學學術史的維度來看,這個專案是一個標誌性的專案,同時也是民族文學研究所十幾年數位化建設理論總結的專案和標誌性專案,並強調了準確、規範、科學、可靠的資料對口頭傳統和少數民族文學乃至整個文學研究的重要意義。他建議項目組處理好三個子課題之間的關係、解決如何在中國標準和國際標準體系下充分展示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項目成果應能代表該領域最高水準,向學術界推廣,並得到學術界認可。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鐘進文教授提出要警惕標準化、規範化對文化多樣性的負面影響,認為少數民族口頭傳統標準化建設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和研究,成果最終要落到它本民族當中去,要反哺本民族,並強調了資料庫建設當中精神價值的傳播。

中國人民大學資訊資源管理學院副教授、人文北京研究中心研究員梁繼紅認為中繼資料標準建設對於這樣一個高端定位的研究型資料庫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工作,這項工作是文化自覺的記錄,檔案館的人做不到,必須是學界、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的人來做。她建議用數位人文領域提供的一些知識挖掘工具來處理部分著錄工作,有些著錄規則檔案學可以提供一些借鑒。

中國科學院電腦網路資訊中心研究員、大資料應用服務技術北京市工程實驗室主任黎建輝是該專案子課題之一責任單位的負責人,他表示很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給他們這個合作機會,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界限已經很模糊,這個專案跨學科合作正符合這一趨勢。中國科學院團隊會與中國社科院團隊一道努力克服挑戰,做出對口頭傳統資料庫建設真正有用有效的標準。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博士候選人、“塔石音樂 amp; 檔案”創始人魏小石近年來一直在做民間音樂檔案的整理和收集工作,他發現民間的檔案資料有著自己一套比較獨特的中繼資料體系,在歸檔的時候需要儘量囊括這些資訊,需要換位元思考“怎樣去做基於資料的田野”,在不能帶走資料的情況下,應當制定一套相應的數位化標準,將數位化後的資料回饋給社區,讓標準服務于本地社區。從技術層面上,他強調了“災難性中繼資料”的重要意義,即當所有的中繼資料檔都由於某種電腦故障或者軟體故障消失的時候,仍然能夠通過檔案名來辨別一些索引資訊。

北京中研世紀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總工程師李剛多年來支持民族文學研究所數位化和資訊化工作,並參與了此專案的前期工作。他從描述維度角度說明研究目的對指導中繼資料建設的重要價值,建議採用“社會化標籤”等辦法,使資料更加完整地保存,並能夠可持續發展、持續產生價值。

專家組組長文日煥對專家發言做了簡短總結,他認為專家們的評估非常專業、非常貼切,很誠懇、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問題。民族文學研究所搜集保存了很多口頭傳統資料,在研究領域能力有所保障,但最缺技術手段,這個項目正好能彌補這一缺陷,對民間文學資料建設具有很積極的引領作用,對整個少數民族資料學的學科建設,有很大意義。他從專案管理角度就有關如何保障專案順利實施分享了一些經驗,為專案組提供了非常具體而實用的指導意見。

最後,專案首席專家巴莫曲布嫫代表朝戈金所長對專家給予的真誠意見表示感謝,同時也代表三個子課題組對各位專家表示真誠的謝意。她說,專案組會認真消化專家意見、吸取經驗、跟進國際前沿資訊,調整專案實施方案,立足中國少數民族口頭傳統,基於以往的工作基礎,一步一步做起,為口頭傳統研究和標準化建設作出貢獻。

下午,專案首席專家巴莫曲布嫫組織專案組成員根據專家意見討論了專案實施方案和近期工作計畫。

圖文作者:郭翠瀟,項目學術秘書,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電子郵箱:guocx@cass.org.cn

手機:18618287802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