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河南十大石窟 除了龍門你還知道哪個?

對於來洛陽旅遊的人來說, 一提起石窟就會想起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名聲早已遠揚海內外。 其實, 可能是龍門石窟的光芒太過耀眼的原因, 存在于龍門石窟周圍的這些北魏洛陽小石窟群卻長期遭到冷落和文物保護方面的疏漏。

北魏遷都洛陽後, 在以龍門石窟為中心的廣大區域, 先後開鑿了偃師水泉、新安西沃、義馬鴻慶寺、吉利萬佛山、嵩縣普溝、孟津謝家莊、宜陽虎頭寺、鞏義石窟寺、伊川呂寨和石佛寺等十個佛教石窟。 今天咱們就看一看這些石窟。

鞏義石窟寺

鞏義石窟寺位於南河渡鎮寺灣村, 1982年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鞏義石窟是北魏皇室開鑿的一座石窟, 孝文帝創建了寺院, 宣武帝時開始鑿石為窟, 刻佛千萬像, 後來的東西魏、唐、宋時以陸續在這裡刻了一些小龕。 由此證明, 鞏義石窟是繼洛陽龍門石窟之後開鑿的一個石窟。 初建寺稱“希玄寺”, 唐初改稱“淨土寺”, 宋代改稱石窟寺。 石窟寺現存大雄寶殿和東西廡殿10間, 洞窟5座, 千佛龕1個, 現摩崖大佛3尊、摩崖造像255個、佛像7743尊和數十篇題記。 石窟諸佛造像多為方圓臉型, 神態文雅恬靜, 衣紋簡練。 禮佛圖、飛天、神獸、佛教故事等是現存較完整的北魏浮雕造像。

其中最精美的為第一窟“帝后禮佛圖”, 構圖分三層, 東邊是以皇帝為首的男供養為前導, 畫面中儀態雍雅的貴族和身體矮小的待從形成了尊卑鮮明的對照。

偃師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位於古都洛陽南大門——大穀關口以東斷崖之上、今偃師市寇店鄉水泉村。

石窟坐東向西, 背山面水, 呈拱形。 深11米, 寬6.30米, 高7米。 共刻大小佛龕400餘個。 開鑿年代從北魏至北宋, 主要是北魏之作。 窟內正中刻主佛兩尊, 左佛通高5米, 右佛殘高3米, 兩佛並列

地址:偃師縣寇店鄉石窟村南沙河東岸萬安山的斷壁上

新安西沃石窟

西沃石窟位於新安縣正北40公里西沃村東、黃河南岸的垂直峭壁間。 它背靠青要山, 面臨黃河水。 自東向西依次有浮雕石塔四座, 石窟兩座。 在塔與石窟間有若干個小佛龕。 石塔均為浮雕樓閣式方塔。 一號七級, 高200釐米, 每級之間有大房檐, 塔頂有相輪、寶瓶。 從下至上, 一至三級每層刻一佛、二菩薩、三層以上, 每層刻一佛。 石塔右下角刻供養人題銘, 下部正中是造像記, 左、右及下部是供養人。 二號塔三級, 三號塔七級, 四號塔五級。

地址:新安縣正北40公里西沃村東、黃河南岸的垂直峭壁間

義馬鴻慶寺

鴻慶寺位於義馬市的常村鎮石佛村,開鑿於北魏(西元386年-534年)中晚期。1963年被公佈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鴻慶寺共有石窟4個,佛龕46個,大小佛像121尊,各種飛天12個,佛教傳說故事浮雕4幅。有智者說,假如龍門石窟是一部史書,那麼鴻慶石窟應該是這部鴻篇巨制的草稿。

地址 :三門峽義馬市東郊7公里處的石佛村

吉利萬佛寺

萬佛山石窟位於洛陽市吉利區(原屬孟縣吉利鄉)與濟源市交界處的柴河村北。東臨八裡廟村,西瀕柴河水庫,焦枝鐵路從旁邊經過。現存六個洞窟,分上下兩個寺院。據有關專家考證,該石窟群是龍門石窟周圍諸多中小型“衛星”窟中相當有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的一處。

嵩縣鋪溝石窟

鋪溝石窟坐落在洛陽嵩縣東北田湖鎮鋪溝村西邊,石窟背依西岩山南嶺崖壁,東望伊河,洛欒公路從窟群下穿過。南距嵩縣30公里,北離洛陽市58公里。

孟津謝莊石窟

謝莊石窟位於洛陽市孟津縣黃鹿山鄉謝莊村東側的邙山崖壁上。西魏大統(537年)三年,由民間集資雕造。該年東魏和西魏發生了“潼關大戰”,洛陽一帶人煙稀少。

宜陽虎頭寺

虎頭寺位於宜陽縣城東12.5公里苗村南虎頭山腳下,因山崖形狀似虎頭而得名,寺也隨山名而稱虎頭寺,石窟因寺而得名虎頭寺石窟。石窟內有近千尊佛像,故又名千佛寺。這一石窟造像的最早開鑿年代是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西元520年)。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魏建都洛陽後,大興佛教,當時人們就在這裡因勢就形,開鑿石窟,建造佛像。石窟由東北而西南,山崖環拱,呈一弧形,面積300多平方米。石窟北面有一石壁,上面有鐫刻的碑碣兩方,高2.1米,寬1米。可惜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字跡已模糊得無法辨認。在碑碣的西南,面向西北開鑿石窟一穴,深6.2米,高2.7米,寬2.25米。

伊川呂寨石窟

呂寨石窟位於伊川縣酒後鎮呂寨村,有三窟組成,北窟深1.50米、高1.90米、寬1.80米,內供奉一佛,菩薩置於左右,周圍刻有24尊小佛像;中窟深2.00米、高2.10米、寬4.00米,內有三佛造像,周圍刻有34尊小佛像;南窟深1.10米、高1.60米、寬2.30米,該石窟的造像,無論從刀法,而且衣紋上看,均具有北魏特徵。

伊川石佛寺

石佛寺位於伊川縣鴉嶺鄉,石窟始建於北魏,有2個洞穴相連而成。北側洞穴高5米,寬4.5米。正面有坐佛一尊,身高1.5米,為佛祖釋迦牟尼像,慈眉善目上,雙臂膝,線條清晰,衣初精細。其南有2個壁,高0.4米,中有產佛一尊。洞北有大坐佛一尊,佛像東西各有侍立之像,與正面坐佛結為一體,構成貨界尊貴之眾令觀瞻者如入西方天庭,心靈為之淨化。

鴻慶寺位於義馬市的常村鎮石佛村,開鑿於北魏(西元386年-534年)中晚期。1963年被公佈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鴻慶寺共有石窟4個,佛龕46個,大小佛像121尊,各種飛天12個,佛教傳說故事浮雕4幅。有智者說,假如龍門石窟是一部史書,那麼鴻慶石窟應該是這部鴻篇巨制的草稿。

地址 :三門峽義馬市東郊7公里處的石佛村

吉利萬佛寺

萬佛山石窟位於洛陽市吉利區(原屬孟縣吉利鄉)與濟源市交界處的柴河村北。東臨八裡廟村,西瀕柴河水庫,焦枝鐵路從旁邊經過。現存六個洞窟,分上下兩個寺院。據有關專家考證,該石窟群是龍門石窟周圍諸多中小型“衛星”窟中相當有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的一處。

嵩縣鋪溝石窟

鋪溝石窟坐落在洛陽嵩縣東北田湖鎮鋪溝村西邊,石窟背依西岩山南嶺崖壁,東望伊河,洛欒公路從窟群下穿過。南距嵩縣30公里,北離洛陽市58公里。

孟津謝莊石窟

謝莊石窟位於洛陽市孟津縣黃鹿山鄉謝莊村東側的邙山崖壁上。西魏大統(537年)三年,由民間集資雕造。該年東魏和西魏發生了“潼關大戰”,洛陽一帶人煙稀少。

宜陽虎頭寺

虎頭寺位於宜陽縣城東12.5公里苗村南虎頭山腳下,因山崖形狀似虎頭而得名,寺也隨山名而稱虎頭寺,石窟因寺而得名虎頭寺石窟。石窟內有近千尊佛像,故又名千佛寺。這一石窟造像的最早開鑿年代是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西元520年)。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魏建都洛陽後,大興佛教,當時人們就在這裡因勢就形,開鑿石窟,建造佛像。石窟由東北而西南,山崖環拱,呈一弧形,面積300多平方米。石窟北面有一石壁,上面有鐫刻的碑碣兩方,高2.1米,寬1米。可惜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字跡已模糊得無法辨認。在碑碣的西南,面向西北開鑿石窟一穴,深6.2米,高2.7米,寬2.25米。

伊川呂寨石窟

呂寨石窟位於伊川縣酒後鎮呂寨村,有三窟組成,北窟深1.50米、高1.90米、寬1.80米,內供奉一佛,菩薩置於左右,周圍刻有24尊小佛像;中窟深2.00米、高2.10米、寬4.00米,內有三佛造像,周圍刻有34尊小佛像;南窟深1.10米、高1.60米、寬2.30米,該石窟的造像,無論從刀法,而且衣紋上看,均具有北魏特徵。

伊川石佛寺

石佛寺位於伊川縣鴉嶺鄉,石窟始建於北魏,有2個洞穴相連而成。北側洞穴高5米,寬4.5米。正面有坐佛一尊,身高1.5米,為佛祖釋迦牟尼像,慈眉善目上,雙臂膝,線條清晰,衣初精細。其南有2個壁,高0.4米,中有產佛一尊。洞北有大坐佛一尊,佛像東西各有侍立之像,與正面坐佛結為一體,構成貨界尊貴之眾令觀瞻者如入西方天庭,心靈為之淨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