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天津針灸治未病之耳穴篇

治未病是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 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 運用耳穴診療技術, 便能涵蓋“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複三個層面。

我們在臨床實踐中, 多運用耳穴針刺、耳穴貼壓、耳穴按摩等多種技術的耳穴綜合療法。 耳與經絡、臟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 可以通過貼耳穴來刺激某些部位可防治疾病, 其操作簡便、適應範圍廣泛、無副作用。 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應推廣使用。 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耳穴的刺激方法較多, 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1.毫針法 是利用毫針針刺耳穴, 治療疾病的一種常用方法, 但因其操作複雜, 自己在家操作不便, 故不推薦使用。

2.電針法 針刺獲得感應後, 接上電針機兩個極, 具體操作參照電針法。 適應於神經系統疾患、內臟痙攣、哮喘等。

3.埋針法 是將皮內埋入耳穴治療疾病的方法, 適用於慢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 起到持續刺激、鞏固療效和防止復發的作用。

4.壓丸法 即在耳穴表面貼敷壓丸的一種簡易療法。 此法既能持續刺激穴位, 又安全無痛, 無副作用, 目前廣泛應用于臨床, 於家中也方便操作。 壓丸所選材料就地取材, 如王不留行、油菜子、小米、綠豆、白芥子等以及磁珠。

臨床現多用王不留行籽, 因其表面光滑, 大小和硬度適宜。 應用前用沸水燙洗2分鐘, 曬乾裝瓶備用。 應用時, 將王不留行籽貼在0.6×0.6cm大小膠布中央, 用鑷子夾住, 貼敷在選用的耳穴上。 每日自行按壓3-5次, 每次每穴按壓30-60秒, 3-7日更換1次, 雙耳交替。 刺激強度視自行承受強度而定, 一般兒童、孕婦、老年體弱、神經衰弱者用輕刺激法, 急性疼痛性病證宜用強刺激法。 在選穴方面可以選用一些保健用穴:交感、神門、脾、三焦、內分泌等穴

5.穴位注射法 將微量藥物注入耳穴的治療方法。

6.耳穴按摩法耳穴按摩法簡單易學, 具有補腎強身、扶正固本、激發經氣、扶正祛邪、調整陰陽作用, 並能調整臟腑功能、保持細胞內環境的平衡和穩定, 延緩衰老、健腦、明目、補腎、健脾、聰耳、利咽、美容等功效。

1)日常耳穴保健按摩法 全耳腹面按摩法:以掌心前後摩擦耳廓正反面2 0次, 可對全身進行保健, 能疏通經絡、振奮臟腑、強身健體。 手摩耳輪按摩法:以拇、食指上下摩擦耳輪部2 0次, 可防治頸、肩、 腰 、腿 痛、頭痛、頭暈等。 提拉耳尖法:以拇食指向上提 拉耳頂端2 0次, 有鎮靜、止痛、抗過敏、退熱、清腦、明目、 降壓等功效。 揪拉耳垂法:拇食指夾捏耳垂部向下再向外揪拉、 摩擦耳垂20次, 可防治頭暈、花眼、近視、耳鳴、痤瘡、黃褐斑等症, 是美容要法。 全耳按摩法:以食指指腹自三角窩開始摩擦耳甲艇、耳 甲腔各20次, 使之發熱, 可防治臟腑病症, 對內臟有保健和治療作用。

2)分區按摩法 對耳屏按摩法:以拇食指揉捏對耳屏,

使有脹痛感, 可防頭痛、頭暈、失眠、腦血管、腦神經等病症。 耳屏按摩法:以食指指腹摩按耳前根部, 可防治感冒、鼻炎、咽炎、心慌、頭痛、 頭昏等。 降壓溝按摩法:以食指指腹摩擦耳背溝使之生熱, 可降 血壓、清腦、明目。 黃蜂入洞法:以中指插入耳孔, 指腹向前按壓摩擦生熱, 可防治咽炎、鼻炎、感冒等。

在家中操作推薦貼耳穴法、耳穴按摩法。

耳穴操作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方面:

1.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2.對扭傷和運動障礙的患者,進針後應囑其適當活動患部,有助於提高療效。

3.有習慣性流產的孕婦應禁針。

4.患有嚴重器質性病變和伴有高度貧血者不宜針刺,對嚴重心臟病、高血壓者不宜行強刺激法。

5.耳針治療時應注意防止發生暈針,一旦發生應及時處理。

6.在家自行操作時應注意及時更換耳貼。

7.膠布過敏者不宜使用貼丸法。

8耳廓有凍瘡或炎症時不宜使用貼丸法。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耳穴操作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方面:

1.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2.對扭傷和運動障礙的患者,進針後應囑其適當活動患部,有助於提高療效。

3.有習慣性流產的孕婦應禁針。

4.患有嚴重器質性病變和伴有高度貧血者不宜針刺,對嚴重心臟病、高血壓者不宜行強刺激法。

5.耳針治療時應注意防止發生暈針,一旦發生應及時處理。

6.在家自行操作時應注意及時更換耳貼。

7.膠布過敏者不宜使用貼丸法。

8耳廓有凍瘡或炎症時不宜使用貼丸法。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