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我的家鄉似——水鄉

我的家鄉似水鄉?這是我年輕時做的夢, 也不知怎麼了, 這個夢竟然揮之不去。 “一座小鎮依著河道而建, 河道兩旁, 是高高矮矮、不同風格、錯落有致的民居,

相隔不遠, 就有一座小橋連通兩岸, 這些民居大都由石塊、磚塊做奠基, 有的就是幾根石柱支撐, 就將一件小屋懸空在水中央, 被人稱為“水閣”, 那黝黑的木門、木窗、木牆、木柵欄、烏黑發亮的青瓦, 告訴我這些精緻小巧的民居年歲已久, 每戶人家後門, 幾乎都有臺階, 幾級石階而下, 就可以真真切切地觸摸到潺潺的流水。 呵, 門前、窗前, 就是碧波蕩漾, 那是怎樣的一種愜意呵”。 這是人們對水鄉的描寫, 可我卻做了這麼一個夢, 而這個夢一做就是四十多年, 甚至白天, 面對洛陽老城滾滾的車流、熙熙攘攘的人流, 我依然在夢想:我的家鄉:為啥不是江南的“周莊”?

上世紀七十年代, 我在洛陽老城工作, 閒暇時, 總愛騎個自行車去老城的大街小巷閒逛,

慢慢的我自己坐下來, 就可快速的繪一張老城的地圖, 每個有著古韻色調、有著古老傳說的街、巷讓我迷戀, 面對這些藍瓦灰牆, 面對“灰塵蕩漾”我一直在想:如果是水鄉, 這些灰塵還會有嗎?去南方出差, 白色的襯衣竟然可以穿一周不換, 咱洛陽可以嗎?一天, 僅僅一天, 白色的襯衣就可以發黑、發黃。 歷史為我們留下了金代的老城, 可乾燥的空氣, 是我們的家鄉嗎?瀍河、護城河一直在流淌, 可越來越髒、越來越臭的現狀打斷了我的夢想。 八十年代初期, 北大街的改造, 讓老城有了樓房, 當很多人紛紛仰望、讚揚時, 我卻有點失望。 隨後, 跟隨來的“東西明清大街”改造, 似乎又喚醒了我的夢想, 但讓老百姓自己改建,
似乎有搞得不太“像”, 西關九龍鼎的矗立, 官人門感覺有了點成就, 可我怎麼感覺不是那麼的--妥當?城門、城牆排山倒海的複建, 說的是“恢復金代城池”, 可一望無際的是深灰色的窗戶, 那不是“城牆”, 這個改造, 讓歷史學家、讓老百姓--貽笑大方。 哎....我們的老城, 命運就該這樣?

近兩年, 老城南部的改造, 動了所有人的“神經”, 不管是住在城裡的居民, 還是遠方的老鄉, 都在遙望, 未來老城會是怎麼樣?難道, 還會搞成“四不像”?擔心、暢想, 還有“譴責”紛紛發在網路之上, 彩色的“規劃圖”早已在報紙上宣揚, 但大家似乎都不買帳, 因為三十多年的無數次改造, 有點兒讓我們失望, 城區北垣已經是那樣啦, 南邊還能會怎麼樣?失望、焦慮一直在我們心裡徘徊,

一直還在----惆悵。

文廟前、文峰塔下的快速拆遷, 讓我們感覺到了老城區政府工作的高效, 唐朝“新潭”的發現, 似乎又點燃了我的夢想, 呵呵, 我的家, 原來就是個--水鄉, 怪不得, 我們建房或打井時一直挖不到黃土, 原來早在唐朝武則天為我們建了---水塘, 呵呵, 孟坑兒、水夢坑兒、煤渣坑兒, 以往可不僅僅是洩洪的“池塘”, 那是迎接南來北往船舶的北方“大港”。 “新潭”要恢復, “水系”要重建, 這不正是我的夢想?水系的旁邊竟然還有“停車場”, 乖乖呀, 太意外了, 面對指責、面對“責難”, 沒有人出來解析, 沒有人出來為自己辯護, 他們說:新生兒一落地就那麼喜歡人嗎?呵呵, 這個比喻很有意思啊, 收拾好了, 讓大家去品味、去暢想。

現在的“新潭”可能並不是太寬, 太敞亮, 但如果我們能坐在岸邊飲酒、品茶或撥動雙槳“吱呀, 吱呀”的輕盈地劃開一道道水痕, 任小船慢悠悠地穿過小橋, 穿過人家, 在水面上徜徉……不是很愜意嗎?小巷、小亭、長廊、石橋, 人潮如織, 各色皮膚的人群魚貫而行, 摩肩擦踵, 這不是我做的--夢嗎?

“春天的黃昏, 請你陪我到夢裡的水鄉, 讓揮動的手在薄霧中飄蕩, 不要驚醒楊柳岸那些纏綿的往事, 化作一縷輕煙, 已消失在遠方……”不知為何, 現在我特喜歡這首歌, 喜歡它的旋律, 喜歡它的意境, 喜歡它的朦朧。 而如今, “夢裡水鄉”已經呈現在我眼前?“垂柳依依, 翠竹青青, 微風習習, 水波粼粼, 水閣依舊, 石橋依然”……呵呵, 目前“新潭”全部恢復還是夢, 但願這個夢, 能在未來幾年能夠成真,不再讓我---惆悵。

能在未來幾年能夠成真,不再讓我---惆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