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BPFlex:連續動態監測血壓、無袖套、靈活穿戴、還可收集其他生理資料

一個國際團隊在英國《柳葉刀》雜誌上發表報告說, 全球患高血壓的人數已在2015年達到11.3億名。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 這一數字到2050年將上升到15.6億。 目前, 我國患者也已經超過3.3億。 根據2012年8月的資料, 我國每年用於管理高血壓的醫療費用高達366億元。

電子血壓計發展到現在, 已經有了第三代的智慧血壓計。 即使是智慧血壓計, 市面上大多數也是通過袖套加壓和減壓, 採用聽診法或示波法來測量血壓。 這類血壓計被稱為袖模式(Cuff)血壓計, 比如ihealth、康康血壓、37健康等。

近年來, 出現了一些無袖模式(cuffless)的血壓計, 一般基於測量脈搏波傳輸時間(Pulse Transit Time,

PTT)和PTT-BP血壓模型來計算脈搏波傳播速度, 進而估算收縮壓。 這種方法需要2個感測器, 使用起來並不方便, 或測量的數值會有較大的偏差。 比如德國SOMNOmedics公司研發的SOMNOtouch、美國Sotera Wireless公司研發的the ViSi Mobile等。 國內無袖套指觸式的暖心蛋, 還可同時監測心率。 據稱95%以上的受試者的測量誤差結果在10毫米汞柱以內;心率結果則幾乎完全準確。

36氪近期接觸的STATechnology旗下的BPFlex也是一款可穿戴連續動態血壓監測儀。 其CEO張寧介紹, 目前BPFlex與黃金標準的測量誤差不超過5毫米汞柱, 準確度和穩定性可達ICU (手術監護) 級別。 而且, BPFlex還有幾大核心優勢:無袖帶自校準;穿戴靈活, 核心模組可以集成於多種佩戴模式, 包括頭環、耳機、眼鏡以及手環(夜間);多路生理信號的監測包括血壓,

血氧、心電、呼吸、運動、體溫、皮膚電阻。

張寧介紹, BPFlex整合了顳動脈表面張力法(STA Tonometry) 、脈衝時間法(Pulse Transit Time)、血液動力學(Hemodynamics)三大前沿無創連續血壓監測技術 , 通過先進生理資料融合演算法, 結合了以上技術幾大核心優勢。

大量研究顯示, 連續動脈血壓波形與急性、慢性心血管疾病有著密切關聯。

BPFlex創造了暫態血壓變化監測和風險預警功能, 可以抓取連續動態血壓圖譜中如血壓瞬間升高等異常片段, 配合BPFlex採集到的心電信號、血氧飽和度信號、體位元體溫等多種生理資料做出評估, 為中風、昏厥、暈尿症、心臟病等突發性心血管疾病作出預警和風險評估。 在瞬發性心血管疾病危及生命的情況下, BPFlex可以指揮移動端(手機、電腦)發送急救資訊至主治醫生和120急救平臺。 針對慢性心血管疾病, 例如冠心病、粥樣血管硬化症等, 長期連續動脈血壓資料能夠説明醫生對個人進行精確診斷並治療與血壓變化相關的慢性疾病。

BPFlex通過藍牙將收集的資料即時發送到移動端。 使用者可以用手機端APP對儀器參數進行設定,

並可以隨時查看血壓和多項生理指標的連續動態圖譜。 在WIFI環境下, 用戶可以將手機端資料同步到雲端伺服器, 伺服器可以運用醫療資料庫, 並結合官方醫療標準(美國心血管疾病學會、歐洲高血壓學會等)為用戶的健康狀況作出評估。 例如, 短期監測無法識別的近十種高血壓亞型就可以被自動識別和分類。 偵測到用戶有夜間性高血壓時, APP主頁會自動出現警示資訊。

此外, 雲伺服器將使用者資料接入醫院的電子醫療記錄系統(Electronic Healthcare Records, EHR), 醫生可以遠端獲取即時的使用者資料、後臺資料和分析報告。 這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準確診斷以及指導用藥都有關鍵的作用。  

目前, BPFlex已獲批國際專利, 開發了兩代功能原型機,

得到了美國健康部專家、哈佛醫學院心血管專家以及美國參議員的積極評價和認可。 STA Technology已入駐全球最大的頂尖孵化器Mass Challenge(Pulse@), 與Bose,Inc.和Analog Devices,Inc.等世界頂尖公司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關係。

下一階段, STA需要約50-100萬美金完成產品的商業化設計, 臨床試驗並通過IEEE1708無袖可穿戴血壓儀器行業標準;第二階段, 需要300萬美金進行臨床試驗並完成FDA的註冊審批;第三階段, 需要1000萬美金投入產品製造和市場推廣。 預計產品將於2019年末上市, 同年達到盈虧平衡點。 BPFlex將同時進入中國市場, 開始全球化銷售。 從產品設計來說, STA將分三個方向向中美醫療市場進行覆蓋: 1) 高血壓診斷; 2) 家庭監護及用藥監控 3) ICU, 手術室以及觀察病房的監護。

STA Technoogy成立於2017年, 由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BFFLEX技術團隊的核心研發成員張甯創立, 實驗室主任張權擔任首席科學家,其他團隊成員包含畢業于哈佛大學, 布朗大學、羅德島設計學院等名校的留美人才,專業涵蓋生物醫學工程,科技轉化及工業設計等領域。STA Technology還有多名來自北美創投界的商業導師,幫助制定商業戰略和聯絡業界合作。

實驗室主任張權擔任首席科學家,其他團隊成員包含畢業于哈佛大學, 布朗大學、羅德島設計學院等名校的留美人才,專業涵蓋生物醫學工程,科技轉化及工業設計等領域。STA Technology還有多名來自北美創投界的商業導師,幫助制定商業戰略和聯絡業界合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