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浙江廣電打破常規提前半年進校園“搶人”為哪般?

傳媒內參導讀:今天,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發佈消息, 因事業發展需要, 面向境內外高校招聘2018年應屆大學生170名, 員額較去年增加43人。 崗位涉及廣, 覆蓋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 再到行政管理的各個崗位。

文/蔡一鳴

今天,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發佈消息, 因事業發展需要, 面向境內外高校招聘2018年應屆大學生170名, 員額較去年增加43人。 崗位涉及廣, 覆蓋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 再到行政管理的各個崗位。

這次校招的時間較往年提前近半年, 根據以往經驗, 浙江廣電的應屆畢業生招聘工作會集中在下半年末進行。 以2017應屆畢業生校招為例, 2016年10月中旬浙江廣電官方發佈招聘資訊。 其後, 10至11月, 集團人事部門到各大高校進行校招公開宣講, 對有志報考的應屆畢業生進行答疑解惑。

在宣講會結束後, 人事部門會要求有意向者統一上交簡歷並現場初步面試, 集團也會根據統一投遞的簡歷情況進行初次篩選,

合格者將有資格參加當年12月舉行的校招筆試環節。

筆試結束之後, 按照成績劃定面試考核入圍人員, 並進行面試。 一些部門面試環節還分為一面、二面, 雖然環節較多, 但以往年經驗來看, 從筆試考察到面試考核再到錄取結果的發佈, 時間週期一般不超過兩周, 效率高、速度快。

校招提前半年“搶人”, 拉長戰線將崗位實習作為考核重點

今年, 浙江廣電集團打破常規, 提前半年時間率先進行校園招聘, 成為全國廣電媒體中首家衝鋒在前的“搶人”排頭兵。

據瞭解, 今年校招較往年提前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 今年浙江廣電集團的校招“戰線”將拉長, 時間跨度大, 招聘環節不同於以往簡歷篩選+筆試+面試的固定模式,

首次增加了“崗位實習”環節。

有意向加入浙江廣電的畢業生, 在通過筆試、面試的統一篩選後, 還要進一步地到所報考的頻道進行實習, 在實習過程中採取淘汰制, 以實操情況充分檢驗考生的綜合表現。 能力為第一要義成為今年浙江廣電選人用人的突出“亮點”。

二是, 根據往年校招各方的回饋來看, 浙江廣電的校招整體時間安排略晚, 一定程度上, 致使一些優質生源另尋他處。 所以, 今年集團將校招時間整體提前了半年, 也是希望能吸納更多的優質生源。

三是, 將以往實習招募和畢業招聘打通, 促進用人單位和應屆畢業生的“雙向選擇”。 這次將實習環節納入統一校招中, 應屆畢業生可以更好地瞭解今後自己所從事的職業,

避免盲目從眾, 也更有利於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 用人單位則可以根據畢業生崗位實踐的成績來進行充分地考察, 以“雙選”為契機, 達成雙方合作的合二共贏。

崗位需求弱化“傳統編播崗”, 新媒體依舊是“主旋律”

從今年浙江廣電校招的崗位需求看, 大部分的崗位要求為本科以上, “對崗對口”專業限制較弱, 有利於優秀畢業生施展才華。 值得注意的是, 往年強調的“重點大學本科211、985高校”等限制字眼, 今年的公告中並沒有涉及, “降低門檻”引入人才已成為傳統廣電部門招賢納士的有力措施。

除此之外, 今年(2018應屆畢業生)浙江廣電集團的校園招聘弱化了新聞領域的崗位招募, 增強了對於綜藝娛樂類節目崗位的需求。 今年浙江衛視的招聘崗位中, 除了新聞節目包裝崗, 並沒有設像往年“出鏡記者崗”“採編崗”之類的“傳統編播崗”, 但新媒體崗卻依舊是香餑餑。

回顧去年央視校招“首次取消傳統編播崗”並將“新媒體崗”設為校招主流崗位, 可見傳統廣電媒體對於以往一向熱衷的“編播崗”逐漸褪去熱情。去年校招,央視取消了傳統“編播崗”的設置,應屆畢業生只能通過應聘“新媒體崗”來獲得“入台證”。在新媒體崗位工作幾年後,優秀者將有可能被選派至傳統“編播崗”,進而獲得出鏡報導等機會。

在“傳統媒體日益唱衰”新媒體時代的衝擊下,越來越多的傳統廣電部門對於新晉畢業生持一種“觀望態度”。對於伴隨著網路“同步而生”的這一代,畢業後進入新媒體部門,是老前輩們所不具備的優勢。

其次,他們大都生活在“二次元”世界中,網路語言層出不窮,需要崗位的歷練和沉澱,方能進入“以安全播出為第一要義”的傳統編播崗,寧缺毋濫的選人用人原則對於傳統媒體而言仍是亙古不變的。

打破“一次定成敗”,應試考試+崗位實踐是選人用人的大勢所趨

今年,浙江廣電在新人選拔上推陳出新,將應試考試和崗位實踐結合起來,打破了以往“一考定輸贏、一考定成敗”的慣例。將校招的整體戰線拉長,應試考試成績占比將明顯下調,實踐操作將成為考核主流。

理論知識是前提,但以能力為導向的剛性需求則是用人單位急迫需要的。浙江廣電在校招上有所作為,敢於打破常規“擼起袖子加油幹”,為各級廣電部門開了個好頭。優化人才選拔體制機制,確保好人才有門進、優質生源不流失、加強整體隊伍的流動性和崗位積極性,是傳統廣電媒體亟需思考的當務之急。

這次的人才選拔機制的調整,也為高校提供了一些思考。在日後的教學中,高校也應緊跟社會需求、用人單位需要,適時增加實踐類的教授,讓理論知識得到實操,讓大學課堂不再枯燥,讓“低頭族”現象不再蔓延,讓教學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

可見傳統廣電媒體對於以往一向熱衷的“編播崗”逐漸褪去熱情。去年校招,央視取消了傳統“編播崗”的設置,應屆畢業生只能通過應聘“新媒體崗”來獲得“入台證”。在新媒體崗位工作幾年後,優秀者將有可能被選派至傳統“編播崗”,進而獲得出鏡報導等機會。

在“傳統媒體日益唱衰”新媒體時代的衝擊下,越來越多的傳統廣電部門對於新晉畢業生持一種“觀望態度”。對於伴隨著網路“同步而生”的這一代,畢業後進入新媒體部門,是老前輩們所不具備的優勢。

其次,他們大都生活在“二次元”世界中,網路語言層出不窮,需要崗位的歷練和沉澱,方能進入“以安全播出為第一要義”的傳統編播崗,寧缺毋濫的選人用人原則對於傳統媒體而言仍是亙古不變的。

打破“一次定成敗”,應試考試+崗位實踐是選人用人的大勢所趨

今年,浙江廣電在新人選拔上推陳出新,將應試考試和崗位實踐結合起來,打破了以往“一考定輸贏、一考定成敗”的慣例。將校招的整體戰線拉長,應試考試成績占比將明顯下調,實踐操作將成為考核主流。

理論知識是前提,但以能力為導向的剛性需求則是用人單位急迫需要的。浙江廣電在校招上有所作為,敢於打破常規“擼起袖子加油幹”,為各級廣電部門開了個好頭。優化人才選拔體制機制,確保好人才有門進、優質生源不流失、加強整體隊伍的流動性和崗位積極性,是傳統廣電媒體亟需思考的當務之急。

這次的人才選拔機制的調整,也為高校提供了一些思考。在日後的教學中,高校也應緊跟社會需求、用人單位需要,適時增加實踐類的教授,讓理論知識得到實操,讓大學課堂不再枯燥,讓“低頭族”現象不再蔓延,讓教學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