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尋訪雷鋒故舊 再現雷鋒本色 雷鋒工友講雷鋒

大眾網訊尋訪雷鋒故舊, 再現雷鋒本色。 踏著雷鋒同志生前的足跡, 由山東教育出版社組織的“喬安山講雷鋒·重走雷鋒路”第二階段行程日前繼續進行。 在雷鋒同志的親密戰友喬安山帶領下,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關人員、清華大學“學雷鋒小組”成員等一行人走進遼寧省鞍山市, 尋訪雷鋒同志生前工作過的鞍鋼等地, 聆聽喬安山、易秀珍等雷鋒生前工友講述雷鋒故事, 追溯雷鋒同志的成長足跡、探究雷鋒成長內因, 學習、繼承、弘揚雷鋒精神。

1958年國家如火如荼的開展大煉鋼鐵運動, 同年11月15日, 雷鋒從湖南省望城縣赴鞍鋼工作,

被分配在鞍鋼化工總廠洗煤車間當推土機手;1959年8月20日後, 到鞍鋼弓長嶺礦山參加新建焦化廠工作, 至1960年1月入伍。 雷鋒在鞍鋼1年2個月的時間裡曾被三次評為先進生產者, 五次評為紅旗手, 十八次評為各類標兵, 雷鋒在鞍鋼工作中就已經一名進步青年和典型模範。

清華大學學子與喬安山、易秀珍等雷鋒鞍鋼工友們合影 翟鋼攝

3月9日9:00許, 喬安山帶領著“喬安山講雷鋒·重走雷鋒路”團隊成員踏進鞍鋼雷鋒紀念館, 走過寫著“像雷鋒那樣工作”的前廳, 栩栩如生的雷鋒雕像前駐足凝望。 讀著樓梯兩旁牆面上的雷鋒日記, 看著一幅幅雷鋒生前在鞍鋼工作的照片, “喬安山講雷鋒·重走雷鋒路”團隊成員都被雷鋒精神所感動。

望著一幅幅雷鋒昔日的工作照及珍貴歷史資料, 喬安山深情地告訴大家:“雷鋒原名叫雷正興, 當工人的時候他希望自己做工業先鋒就給自己改了名字叫雷鋒。 我與雷鋒在入伍前都在鞍鋼工作, 一起在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中接受鍛煉。 雷鋒在當工人時期, 就在處處為大家做榜樣, 是工廠的頂樑柱。 在那時, 我就與他結下了友誼。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煉焦總廠黨委書記於顯利介紹說:“江澤民同志在視察鞍鋼時指出:“雷鋒到鞍鋼, 從農村進入了工廠。 鞍鋼是產業工人集中的地方.那不是手工業, 而是大工業, 這種環境對造就雷鋒起了很大的作用。 ”

76歲的鞍鋼退休工人易秀珍是湖南長沙人, 1958年與雷鋒同乘一列火車、同編一個小組從湖南來鞍鋼工作。

“不論是鞍鋼化工總廠還是鞍鋼弓長嶺礦山, 我都曾與雷鋒同志共事, 深受雷鋒精神感染。 ”易秀珍說, 在她看來, 雷鋒同志如同兄長一般,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她。

清華學子聽雷鋒工友易秀珍講雷鋒故事 翟鋼攝

時至今日, 易秀珍依然記得雷鋒同志雨夜搶救水泥的事蹟。 “因為雷鋒同志愛學習, 他為了避免影響他人, 晚上選擇去值班室看書, 天氣突然下起了雨, 工地上還堆放著不少水泥, 他連忙回宿舍叫醒了不少工友, 一起去搶救水泥。 我記得很清楚的, 當時大家都拿雨布和蘆席等遮蓋物遮擋水泥, 但還有一些水泥沒有遮擋, 這時只有雷鋒跑回宿舍拿出他僅有的被子蓋在了水泥上。

”易秀珍說。

孫保衛將軍為鞍鋼雷鋒紀念館題字 翟鋼攝

在距離鞍鋼雷鋒紀念館不遠的地方, 就是雷鋒當年曾工作過的地方, 如今昔日雷鋒時期的吊車依然安靜地佇立著。 當年雷鋒就開著推土機在這片區域裡工作, 主要的任務就是清理煤場。 據鞍鋼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 當年雷鋒發現頭上的吊車漏機油, 而地面鋪的是木材, 一沾上了油就很難打掃清理。 看到吊車司機打掃衛生的艱難, 雷鋒動起了腦筋:他做了個大木盤, 接住上方的漏油, 然後再把木盤拿走清理。 這樣工作區的環境就整潔多了。

清華學子與喬安山和易秀珍在雷鋒工作過的地方合影 翟鋼攝

參觀結束後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研團陳大威同學激動地說:“看著雷鋒爺爺曾經工作過的地方,

聆聽喬爺爺、易奶奶對雷鋒爺爺生前事蹟的講述, 雷鋒爺爺仿佛就在我們的身邊。 平凡的事蹟、平淡的細節折射出不平凡的品質, 時代召喚雷鋒精神, 青年一代應知雷鋒, 學雷鋒, 做雷鋒!”記者 劉成城 沈小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