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全球唯一實現共產主義的地區 居然是在印度

上一篇文章中, 我提到了印度的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堪稱世上最落後最不人性的一種制度。 今天我們要說到的, 全球唯一實現共產主義的地區, 居然也是在印度。 為什麼印度

曙光村(Auroville, 也譯作地球村、奧羅新城), 位於印度南部城市朋迪榭裡(Pondicherry)以西12公里處。 有人稱曙光村為靈性社區, 有人稱它為真正的共產主義村落, 有人稱它為未來人類社會發展之雛形。

這是一個建於1968年的國際靈性村, 由一位大家都尊稱她為“Mother”(媽媽)的法國女藝術家創建。 地球村計畫通過印度政府的背書與認可之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66年通過決議,

認定地球村計畫對於人類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並給予完全支持及鼓勵。 印度政府給一塊荒漠之地, 她號召了來自124個國家的大約5000個代表, 各自帶著自己家鄉的泥土, 放入曙光村地理中心的大甕中, 象徵全人類合一, 然後在此處興建了全村的靈性地標——Matrimandir(黃金球聖殿)簡稱為MM, 意思就是“神聖母親的殿堂”。

黃金球聖殿

空中鳥瞰曙光村, 像銀河系一樣呈現發散狀

這裡的房子是居民自建的, 有多少人就應該有多少種住宅形式, 這裡真的做到了。 除了各國人表達各國的建築風貌的建築外,

還有人建各種狂想的住宅, 例如飛碟造型、金字塔造型, 這裡就像是萬國建築造型博覽會。 曙光村配有幾位建築師, 可以協助居民建屋。

在這個理想之地, 金錢不再是最高統治者, 個人價值比物質財富和社會地位還重要許多。 在這裡, 工作不再只是為了維生, 它是個人表現自我、發展自身能力與可能性的方式。 簡短地說,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通常是根植於競爭與爭鬥;但在這個地方, 人與人之間將會以追求更好的互助合作 以及四海之內皆兄弟來取代。

居住和生活在這裡的遊客、志願者、社區新、老村民, 按月向社區支付一筆公共基金3500盧比/人(編者注:約340元人民幣), 所有的社區企業也需要將淨利潤的30%得貢獻給集體, 作為社區的公用基金。

這裡的大多數正式居民, 以個人能力和興趣, 分別承擔著不同崗位的工作和職位, 平等地獲得著一筆基本生活費, 16000盧比/人(編者注:折合**民幣1600元左右)。 社區有內部商店以成本價向村民出售有機棉麻服裝和食物等生活必需品。 人人繳納醫療基金, 人人需要經歷從志願者到正式成員的過程, 而這樣人人奉獻的志願者機制, 也真正形成了助人以助己的社區平臺, 令到村民們形成淡泊的物質生活觀念, 過著樸素而有尊嚴的生活, 認為人類無需佔有太多社會資源, 同時簡單的物質觀也擺脫了金錢對人們的驅使, 回饋他們更多快樂、自由、獨立的生命狀態。

所以, 曙光村居民的工作純粹是出於個人的喜愛,

工作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 而不是為了生存。

這裡的村民市場只賣純天然的有機食品, 價格只有遊客中心的五到七成, 有機健康的生活方式。

這裡沒有污染, 天然無毒, 一切都是符合靈性健康的, 可以說是地球上少有具有天堂品質的“世界村”。

創辦人世界和平願景宣言

A Universal Township

在地球上應該有個地方,在這裡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宣稱那是屬於它的領土,在這裡所有善良的、擁有真誠渴望的人,可以像世界公民一般自由地生活著。他們遵從著唯一的權威,那就是至高無上的真理。那是個和平、一致、和諧的地方,在這裡所有人類戰鬥的本能只用來對抗自己痛苦與悲慘的根源,用來超越自身的弱點與無知,用來成功地戰勝自我的限制與無能。在這個地方,靈魂的需求與對進展的關注,優於對欲望與熱情的滿足、對歡愉與物質享受的追尋。

在這裡,孩子們可以完整的成長與發展,而不會失去和他們靈魂的連結。教 育的方式,不是以是否可以通過考試、拿到證照或工作來看,而是去豐富現有的課程並且往前帶來新的。在這個地方,頭銜和職位會被服務與組織的機會所取代。每個人身體的需求都會被平等對待。在一般的組織裡,智性、道德與靈性不僅可以表達在提升生活的愉悅與力量上,而且也在義務與責任的增加上面。

各種形式的藝術之美,繪畫、雕塑、音樂、文學,每個人都可以公平地享有。欣賞藝術所帶來的喜悅的機會,只會受到個人自身的接受力,而不是受到社會或是財務地位的限制。

在這個理想地,金錢不再是最高統治者。個人的價值比物質財富和社會地位還來的重要許多。在這裡,工作不再只是維生的方式而已,它是個人表現自我、發展自身能力與可能性的方式。在同時服務整個團體,因此服務除了提供每個人生計也提供工作的領域。

垃圾的分類處理

黎明之城的居民熱愛自然,更加注重保護環境。他們自豪地告訴我,村裡的垃圾分類是相當嚴苛的,已經領先多歐盟標準。一般居民家中的垃圾至少3種分類:紙張、塑膠、廚餘,各個社區還設有玻璃瓶、金屬的分類桶;公共區域還有:電池、醫藥材料、化學品殘餘等特殊搜集桶;塑膠袋等垃圾必須洗淨晾乾之後才能放入垃圾桶;人人自帶購物袋,社區商店只是提供迴圈多次使用的舊塑膠袋或牛皮紙袋;多餘的衣服和用具洗淨後可以放到專門的交換中心供其他居民挑選使用。

儘管如此,垃圾中心常常通報分類不嚴謹的社區或單位名單,供居民們相互監督;所有在社區受教育的孩子,從小就需要參加垃圾分類的工作坊,新加入的考察期成員更是必修課程,都要去垃圾中心參加一天的義務勞動,親自體驗垃圾的分類處理過程,整個垃圾中心基本上沒有異味,各種類別的垃圾也整理得井井有條,甚至向遊客開放參觀。

優秀的教育資源也是曙光村居民的驕傲,遠離各種限制和約束,各種教育理念在這裡彙聚、實踐。目前,這裡有三所幼稚園,3所秉持不同教育理念的小學和2所高中。社區自有的完整教育理念、印度公立教學系統和英式統考的學分系統,求同存異百花齊放,加上當今活躍在教育界的華德福、蒙太索尼等各流派的教育工作者們在這裡的碰撞、穿梭,同時與社區的志願者機制、奉獻精神交融,令到教育者的使命感得到了質的升化,社區孩子們有幸擁有了高品質的教育資源,且聚多元化與國際化一體。

高中畢業後的孩子,願意去歐美申請大學的,英式統考所修的學分資質,已經得到這些主流國家的教育系統認可,在這個國際社區長大的孩子,擁有的熱情、獨立、勇於探索的特質,已經得到一些歐美國家的關注和青睞。荷蘭的一所綜合大學,每年都為這裡畢業的孩子預留席位,開放大學本科的免費教育機會;願意留下來在社區持續學**成長的,這裡的各種職業培訓和實踐平臺早在高中時期就開放給孩子們,建築、自然農耕、服裝設計、藝術教育、社區服務……

全球範圍內的現代共同體

美國:烏托邦實踐傳統再次出現在美國。這次的嬉皮士運動涉及幾乎所有年齡層次,其社團多散居在遠離大都市的任何地方,65-70年,保守估計有近三千個社團先後出現。隨後運動傳向歐洲並達到頂峰。

嬉皮士運動的多元化程度令人瞠目,核心除去音樂、自然主義、教派分流之外,還有素食主義、超覺靜坐、反意識等等。在組織形式上更是魚龍混雜。

1967年,前The Limeliters樂隊的貝司手Lou Gottlieb在加州北部創建了晨星農場,土地政策是開放的。在美國至今仍有中老年人在網上回憶兒時在晨星農場的生活。農場為公益食物計畫提供有機果蔬,當然,身為老嬉皮士,晨星更多的還是組織音樂會,提倡愛與和平。

亞利桑那的阿科桑蒂山地在1970出現烏托邦的實踐成果。創建者索萊利把共同體的整體建成了一座二十五層的巨型節能型建築。建築內部齊全的現代化設施允許居民開展任何生活與生產活動。阿科桑蒂已經蓬勃發展了四十年。

加州深泉穀的深泉學院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提倡學術、勞動與自治。每年只招收不到二十名學生。在學院,讀書並不是一切,學生每週需要完成20小時的勞動。學生對學校的組織形式擁有很大權利。學校的校友幾乎都成為社會精英。

美國之外:以色列的基布茲也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烏托邦實踐,從上世紀初到現在,數百個基布茲保守估計吸納了幾十萬人。它承擔了猶太人從神權到政治乃至工業生產的幾乎所有職能與意義。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劇,基布茲大規模地使用新的工農業生產技術與新型材料,以至於基布茲在以色列成為了最重要的生活生產的組織形式。

蘇格蘭的芬霍恩生態村是一個實驗型共同體,目的在於實現環境、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用大量現代化生態技術。並因此獲得聯合國人居署的嘉獎。據研究顯示,芬霍恩是有史以來消耗資源與造成破壞(生態足跡)最小的人類共同體。共同體的成果包括加裝太陽能電池板與其他可續能源裝置的生態住宅,生命機器(一種模仿濕地自我清潔與修復功能的廢水處理機器)的大規模使用,以及有機食物生產與新能源利用。

全球各地的新興共同體方興未艾。在20世紀之後,烏托邦實踐跳出狹隘的政見分歧與棄世傾向,再度煥發活力。

烏托邦實踐在中國

近代:神州大地的烏托邦實踐第一人已不好考證。目前有據可查的是明代狂儒何心隱在家鄉創建的“聚合堂”。這一共同體式的家族公社從組織架構到經營觀念,無一不領先西方的後來者。何心隱希求建立一種超乎出身的師友關係,人人少有所教,老有所養;罕見的實踐了農業經濟合作化;廢掉私塾,興辦集體學校。可惜的是,聚合堂在初具規模之後便被抨擊為異端,直至解體。

中國式烏托邦逐漸摸索出了獨有的方向:返回鄉村。30年代,梁漱溟在鄒平的鄉村建設與革新也許算得上一例廣義的烏托邦。根據民間禮俗制定了開明的憲章式鄉約,具體細緻地推行了現代工作制(8小時)、集體教育、工農生產合作社。這一切都得益于軍閥韓複榘對山東鄉村不惜成本的改革,將方向放在鄉村的決定也許隱隱之中包含著許多人對於“可以建造的生活”的地點的共同判斷。

A Universal Township

在地球上應該有個地方,在這裡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宣稱那是屬於它的領土,在這裡所有善良的、擁有真誠渴望的人,可以像世界公民一般自由地生活著。他們遵從著唯一的權威,那就是至高無上的真理。那是個和平、一致、和諧的地方,在這裡所有人類戰鬥的本能只用來對抗自己痛苦與悲慘的根源,用來超越自身的弱點與無知,用來成功地戰勝自我的限制與無能。在這個地方,靈魂的需求與對進展的關注,優於對欲望與熱情的滿足、對歡愉與物質享受的追尋。

在這裡,孩子們可以完整的成長與發展,而不會失去和他們靈魂的連結。教 育的方式,不是以是否可以通過考試、拿到證照或工作來看,而是去豐富現有的課程並且往前帶來新的。在這個地方,頭銜和職位會被服務與組織的機會所取代。每個人身體的需求都會被平等對待。在一般的組織裡,智性、道德與靈性不僅可以表達在提升生活的愉悅與力量上,而且也在義務與責任的增加上面。

各種形式的藝術之美,繪畫、雕塑、音樂、文學,每個人都可以公平地享有。欣賞藝術所帶來的喜悅的機會,只會受到個人自身的接受力,而不是受到社會或是財務地位的限制。

在這個理想地,金錢不再是最高統治者。個人的價值比物質財富和社會地位還來的重要許多。在這裡,工作不再只是維生的方式而已,它是個人表現自我、發展自身能力與可能性的方式。在同時服務整個團體,因此服務除了提供每個人生計也提供工作的領域。

垃圾的分類處理

黎明之城的居民熱愛自然,更加注重保護環境。他們自豪地告訴我,村裡的垃圾分類是相當嚴苛的,已經領先多歐盟標準。一般居民家中的垃圾至少3種分類:紙張、塑膠、廚餘,各個社區還設有玻璃瓶、金屬的分類桶;公共區域還有:電池、醫藥材料、化學品殘餘等特殊搜集桶;塑膠袋等垃圾必須洗淨晾乾之後才能放入垃圾桶;人人自帶購物袋,社區商店只是提供迴圈多次使用的舊塑膠袋或牛皮紙袋;多餘的衣服和用具洗淨後可以放到專門的交換中心供其他居民挑選使用。

儘管如此,垃圾中心常常通報分類不嚴謹的社區或單位名單,供居民們相互監督;所有在社區受教育的孩子,從小就需要參加垃圾分類的工作坊,新加入的考察期成員更是必修課程,都要去垃圾中心參加一天的義務勞動,親自體驗垃圾的分類處理過程,整個垃圾中心基本上沒有異味,各種類別的垃圾也整理得井井有條,甚至向遊客開放參觀。

優秀的教育資源也是曙光村居民的驕傲,遠離各種限制和約束,各種教育理念在這裡彙聚、實踐。目前,這裡有三所幼稚園,3所秉持不同教育理念的小學和2所高中。社區自有的完整教育理念、印度公立教學系統和英式統考的學分系統,求同存異百花齊放,加上當今活躍在教育界的華德福、蒙太索尼等各流派的教育工作者們在這裡的碰撞、穿梭,同時與社區的志願者機制、奉獻精神交融,令到教育者的使命感得到了質的升化,社區孩子們有幸擁有了高品質的教育資源,且聚多元化與國際化一體。

高中畢業後的孩子,願意去歐美申請大學的,英式統考所修的學分資質,已經得到這些主流國家的教育系統認可,在這個國際社區長大的孩子,擁有的熱情、獨立、勇於探索的特質,已經得到一些歐美國家的關注和青睞。荷蘭的一所綜合大學,每年都為這裡畢業的孩子預留席位,開放大學本科的免費教育機會;願意留下來在社區持續學**成長的,這裡的各種職業培訓和實踐平臺早在高中時期就開放給孩子們,建築、自然農耕、服裝設計、藝術教育、社區服務……

全球範圍內的現代共同體

美國:烏托邦實踐傳統再次出現在美國。這次的嬉皮士運動涉及幾乎所有年齡層次,其社團多散居在遠離大都市的任何地方,65-70年,保守估計有近三千個社團先後出現。隨後運動傳向歐洲並達到頂峰。

嬉皮士運動的多元化程度令人瞠目,核心除去音樂、自然主義、教派分流之外,還有素食主義、超覺靜坐、反意識等等。在組織形式上更是魚龍混雜。

1967年,前The Limeliters樂隊的貝司手Lou Gottlieb在加州北部創建了晨星農場,土地政策是開放的。在美國至今仍有中老年人在網上回憶兒時在晨星農場的生活。農場為公益食物計畫提供有機果蔬,當然,身為老嬉皮士,晨星更多的還是組織音樂會,提倡愛與和平。

亞利桑那的阿科桑蒂山地在1970出現烏托邦的實踐成果。創建者索萊利把共同體的整體建成了一座二十五層的巨型節能型建築。建築內部齊全的現代化設施允許居民開展任何生活與生產活動。阿科桑蒂已經蓬勃發展了四十年。

加州深泉穀的深泉學院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提倡學術、勞動與自治。每年只招收不到二十名學生。在學院,讀書並不是一切,學生每週需要完成20小時的勞動。學生對學校的組織形式擁有很大權利。學校的校友幾乎都成為社會精英。

美國之外:以色列的基布茲也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烏托邦實踐,從上世紀初到現在,數百個基布茲保守估計吸納了幾十萬人。它承擔了猶太人從神權到政治乃至工業生產的幾乎所有職能與意義。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劇,基布茲大規模地使用新的工農業生產技術與新型材料,以至於基布茲在以色列成為了最重要的生活生產的組織形式。

蘇格蘭的芬霍恩生態村是一個實驗型共同體,目的在於實現環境、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用大量現代化生態技術。並因此獲得聯合國人居署的嘉獎。據研究顯示,芬霍恩是有史以來消耗資源與造成破壞(生態足跡)最小的人類共同體。共同體的成果包括加裝太陽能電池板與其他可續能源裝置的生態住宅,生命機器(一種模仿濕地自我清潔與修復功能的廢水處理機器)的大規模使用,以及有機食物生產與新能源利用。

全球各地的新興共同體方興未艾。在20世紀之後,烏托邦實踐跳出狹隘的政見分歧與棄世傾向,再度煥發活力。

烏托邦實踐在中國

近代:神州大地的烏托邦實踐第一人已不好考證。目前有據可查的是明代狂儒何心隱在家鄉創建的“聚合堂”。這一共同體式的家族公社從組織架構到經營觀念,無一不領先西方的後來者。何心隱希求建立一種超乎出身的師友關係,人人少有所教,老有所養;罕見的實踐了農業經濟合作化;廢掉私塾,興辦集體學校。可惜的是,聚合堂在初具規模之後便被抨擊為異端,直至解體。

中國式烏托邦逐漸摸索出了獨有的方向:返回鄉村。30年代,梁漱溟在鄒平的鄉村建設與革新也許算得上一例廣義的烏托邦。根據民間禮俗制定了開明的憲章式鄉約,具體細緻地推行了現代工作制(8小時)、集體教育、工農生產合作社。這一切都得益于軍閥韓複榘對山東鄉村不惜成本的改革,將方向放在鄉村的決定也許隱隱之中包含著許多人對於“可以建造的生活”的地點的共同判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