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邢臺南和七旬老農寫十幾萬字村史

河北新聞網訊花了不到兩年時間, 一筆一畫地寫下了一部十幾萬字的“村志”, 近日, 邢臺市南和縣和陽鎮左李召村的左振鴻辛苦編纂的《左李召村志》一經印出,

就得到了本村村民的爭相傳閱, “寫得太詳細了, 好多事情, 俺自己都不知道呢!”村裡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說。 “想為這個小村莊, 留下些能夠被後人記住的東西。 ”左振鴻說自己歲數大了, 趁現在還寫得動, 想為子孫後代留下一些村子的歷史資料。

1 一直以來的寫志夢想

據史料記載, 南和縣左李召村因左、李、趙三姓定居而得名, 曾為鄉、區行政中心所在地。 該村自古以來民風淳樸, 百姓安居樂業, 名人賢士輩出, 如明寧夏巡撫朱正色原配夫人左氏、遼東千總左開源等。

左振鴻今年70多歲, 平時就很注重收集一些歷史資料, 對於涉及自己村子的歷史故事, 他更是時時記錄在筆記本上, 一直以來, 他一直想把村子的歷史和故事好好寫寫。

2015年4月份, 該縣和陽鎮開始編修鎮志, 各村也相應開始著手編修事宜, 左李召村委班子想起了村裡的文化能人——左振鴻, 老左能寫能畫, 也一直關心村的事兒, 找他准合適。

村委會向左振鴻表達了寫村志的想法後, 老左立即激動地表示, 這與自己的夢想不謀而合, 自己早就有這個想法了。

2 古稀之年著手寫村志

定了寫村志的事情後, 左振鴻便和村委會成員溫進剛一起開始著手編寫村志。 溫進剛也是60多歲的老人了, 兩位老人覺得, 能在有生之年將左李召的歷史完整地記錄下來, 給子孫後代一個瞭解本地歷史的載體與平臺。 這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開始之初, 左振鴻並不清楚這座生他養他的村莊,

竟有著這麼厚重的歷史;他也不太清楚, 面對這麼厚重的歷史, 自己該如何下筆。

在剛開始的這段時間裡, 他們更多的是和村裡人“聊天”, 聽他們講講“老一輩的事”, 一次不行就去兩次、三次……

後來, 為了找尋更多的資料, 兩位元老人只能四處奔波, 收集跟村子有關的資料。 他們去過朱營村搜集朱正色原配夫人左氏的歷史資料, 聽說縣城裡的一位同村老鄉有關於村裡的一些書信、照片, 他就專門坐長途汽車去, 一個字一個字地尋找與左李召村有關的內容。

也是在這時, 左振鴻才第一次知道, 那些不起眼的老房、石碑……竟然還藏著這麼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而更讓他難以割捨的, 是祖輩們在這座村子裡繁衍生息的種種往事。

在書稿裡, 他“有選擇、有目的”地記下了這些打動他的故事:比如《朱門左氏》傳記、《左李召村“棗樹林”興亡紀實》……

從收集資料到寫作, 左振鴻花了不到2年的時間。 當同齡的老人們都在村頭閒逛、打牌的時候, 他卻常常一整天一整天地把自己鎖在房間裡, 把聽來的故事, 一筆一畫地寫在一張張薄薄的稿紙上。 覺得困了、累了, 他就起來抽根煙提提神, 然後坐回去接著寫。

在那段時間裡, 老伴兒很擔心他的健康, 甚至“看到他寫東西就來氣”。 但老左卻覺得值。 “這些歷史、這些人、這些事, 都是我們的榮耀, 應當傳揚下去的。 ”左振鴻說, “我應該記下來, 不然以後時間長了, 誰還記得他們?”

3 活在“史書”裡的鄉村往事

這本村志寫了村子的由來:“洪武元年(1368年)——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明朝初年, 左、李、趙三姓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中, 來到河北南和, 在此建村, 史稱左李召村……”

17多萬字的村史, 主要記錄1368年間至2016年間左李召村的歷史演變和風土民情。 系統翔實地記載了左李召村的來歷、發展及演變、自然環境、農村經濟變革、農村體制變革、農業發展、工商企業發展、鄉村建設、村黨政機構、人口概況、文教衛生、宗教與民俗、人物、民間故事等一系列內容。 尤其詳細記載了2016年左李召村抗洪救災的場面。

書稿編寫完成後, 左李召村委會印製了600本書籍, 在該村黨員幹部和群眾中互相傳閱。 村民們紛紛誇讚老左為村子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而該縣地方誌主任尤春興也表示, 該村史資料收集齊全,體例完備,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時代特徵鮮明,地方特色突出,為讀者瞭解左李召村提供了一部翔實可靠的鄉土小百科全書,進一步豐富了南和地情資料。圖為左振鴻老人和書作。

該村史資料收集齊全,體例完備,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時代特徵鮮明,地方特色突出,為讀者瞭解左李召村提供了一部翔實可靠的鄉土小百科全書,進一步豐富了南和地情資料。圖為左振鴻老人和書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