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藥施用效果差,這些細節要注意

一、農藥施用效果差的原因

1.用藥時機把握不准

打藥必須抓住時機, 只有瞭解病蟲草害的發生規律, 適時用藥, 方能奏效。 比如治螟蟲, 必須在卵孵高峰期用藥。 如果等到蟻螟已蛀入莖稈, 出現了枯心、白穗、死穗等現象後才用藥, 則肯定防效不佳。

2.施藥方法不當

田間病蟲草害的發生和害蟲的棲息, 在作物上都有一個為害部位。 這個特定的部位, 就是我們所用農藥這支“箭”應該射中的“靶”, 射不中靶, 農藥防效就差。 如防治螟蟲只有對準水稻心葉噴藥, 效果才好。

3.病蟲草抗性增加

病菌、害蟲及雜草對農藥的抗性,

是阻礙農藥充分發揮應有防治效果和潛在效能的現實問題。 隨著農藥用量的迅速增加和品種的不斷更替, 病蟲草抗藥性也日趨加劇, 特別是糧、油、菜、茶、果等主要作物, 用藥頻繁, 病蟲草抗藥性更是幾倍、幾十倍的增加。

4.防治對象不明確

病當蟲打、蟲以病殺、草做蟲除, 這種現象普遍存在。 這首先是診斷錯誤, 判別不清, 導致錯誤用藥。 如棉花現蕾後發生的紅葉枯病, 葉脈變綠, 葉肉紫紅呈豬肝色, 葉片向下反卷, 最終焦枯脫落, 人們常誤認為是紅蜘蛛為害。 大豆田雜草菟絲子為害, 導致大豆生長停滯, 發育不良, 有的人常當成根結線蟲病來治, 等等, 當然是越治越嚴重。

5.噴施藥液浪費大

目前, 我國農村普遍使用的噴藥器具, 仍是幾十年一貫制的工農型噴霧器, 費勞力、浪費大、易中毒、不安全、霧粒粗、防效差。 據測定, 這種噴霧法, 黏著性差, 沉積率低, 其中的藥液不僅白白浪費了, 而且藥液滴落在土壤裡, 流失在水域中, 還嚴重污染了環境。 所以, 應積極推廣低容量噴霧、超低量噴霧、彌霧、靜電噴霧等新的機具和技術,

這是解決防治效果差、減少農藥浪費的有效途徑。

6.農藥自身的局限

有些農藥對某些病蟲草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但對另一些病蟲草害卻無能為力, 防效極差。 如三唑磷對稻螟、棉鈴蟲和其他鱗翅目類害蟲防效較好, 而且有明顯的殺卵作用。 但它卻能刺激稻飛蝨產卵, 導致稻飛蝨再度猖獗。

7.施藥時間未把握好

病、蟲及草害的發生有一定的規律也有自己的生物鐘。 如菜粉蝶、菜青蟲成蟲、棉大卷葉蛾、稻蝗等都喜歡在光照充足的白天活動, 而鱗翅目夜蛾和部分螟蛾科害蟲都是在晚上活動、交配、產卵。 因此, 只有掌握害蟲的活動規律, 在一天中, 分不同時間有針對性地“按時服藥”,

才能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8.天氣條件的制約

農藥的防治效果與不同的天氣條件有關, 不同的溫度、濕度、光照、風力、陰晴等對病蟲的發生、活動規律和防治效果都有影響。 如氣溫在8℃以下, 除草劑不易發揮藥效; 在35℃以上的高溫和強烈光照下, 化學農藥易蒸發散失;風大藥液易飄移、吹散, 也影響防效。 施用乳油型農藥, 噴藥時要求24 小時內無雨;施用觸殺性農藥, 要求48 小時內無雨。

9.天敵的減少

由於過去連年大量施用高毒、劇毒、高殘留農藥, 在殺滅害蟲的同時也殺傷了害蟲的天敵, 使生態平衡受到破壞, 導致害蟲更加猖獗, 形成惡性循環。

10.兌藥水質使用不當

水有硬水和軟水之分, 一般井水、礦區水、某些山區的泉水多為硬水, 稀釋農藥效果差,

因這種水內含礦物質, 會分解農藥的有效成分。 而塘水、河水、溪水多為軟水, 礦物質含量少, 稀釋農藥效果好。 但這些塘水、河水, 如果很渾濁, 也會影響藥效的發揮。

二、農藥施用時間如何確定?

害蟲盛發期:對於害蟲來說, 害蟲盛發期分別是卵孵盛期、幼蟲盛發期、成蟲盛發期, 畢竟在哪個時期用藥防治效果最為顯然,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原則上是要節制害蟲的生活習慣,在最易殺損害蟲,並能有效地節制損害的階段進行。如防治粘蟲,在卵塊孵化頂峰期噴藥,雖對已孵化的幼蟲防治效果良好,但對後期孵化的幼蟲並不一定見效,而當幼蟲2—3齡頂峰時,噴施藥劑,一次防治即可解決蟲害問題。又如防治棉鈴蟲時,因為初孵幼蟲在不長的時間內就要鑽進蕾鈴內,若在幼蟲2—3齡頂峰時再用藥,則防治效果很差,而在卵塊孵化頂峰期用藥,其防治效果尤其顯然;水稻螟蟲、斜紋夜蛾也一樣。

防治害蟲時,通常應在幼蟲2-3齡頂峰期前用藥,有的應節制在卵塊孵化頂峰期後用藥,這時施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起因主要是:

一是幼齡害蟲在3齡前體壁都很薄,體壁上還長有很多的微毛,微毛著生部位的表皮很薄,藥劑就很容易透過這一層,而且這時蟲體小,食量較大,損害輕,活動領域小,抗藥(耐藥)力弱,所以判別防治害蟲的適期,應節制在2—3齡頂峰期前用藥,有的應節制在卵塊孵化頂峰期前後用藥,可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當害蟲達到4—6齡時,害蟲的食量、體壁的厚度均大大增長,其厚度可達1齡幼蟲的50—100倍,體壁上的微毛也沒有了,這樣藥劑就不易粘附在體壁上和透過體壁,達到害蟲的體內就比較艱巨,同時,害蟲的抗(耐)藥性也大幅度上升,從而大大影響了藥劑的殺蟲效果。

二是害蟲齡期增大後,蟲體內的脂肪量也增加了,具備積壓和分解許多農藥的作用。害蟲體內脂肪含量越高,這種作用就越顯然,抗(耐)藥性也就越強。

三是天敵敏感期:在害蟲天敵對藥劑反應比較敏感的時期內,應儘量少用藥或不用藥,以保護天敵,維持田間生態平衡。

四是感病生育期:對於病害來說,易感病的生育期都是藥劑防治的最佳適期。如苗期最易感染立枯病,可在播種前用殺菌劑拌種或在苗期噴霧防治;再如花期也是病害侵染的頂峰期,因此,應節制在開花期選用對路藥劑重點進行防治預防,節制病害的發生和蔓延。

五是雜草敏感期:施用除草劑通常應節制在雜草敏感期用藥。對於以種子滋生的雜草,幼芽期和幼苗期對除草劑較為敏感,因此,這一時期經常是除草劑用藥的適期。通常節制在播後苗前或雜草1—2葉期為好。當使用廣譜滅生性除草劑時,如克無蹤、草甘膦、農達等,應在雜草茂盛生長期較為敏感時用藥,除草效果顯然,並且持效期長。如果防除春季和夏季農田雜草時,應在雜草盛發初期噴施除草劑最好。

六是害鼠斷食期。從有效節制害鼠度來說,毒鉺的投放宜節制在鼠類斷食階段較好。多年實驗證實,春季滅鼠的效果最好,這是因為害鼠的冬貯食料耗盡,對毒鉺的攝食相應較多;同時春季滅鼠還能夠縮小基數,保護春播作物正常出苗和安全生長。

七是植物安全期。藥劑對植物的安全性是判別施藥適期的一個先決條件。在施用農藥時,要選擇作物對藥劑有較強抗藥性的時期噴施,免得引起作物藥害。

八是安全間隔期。農藥的施用時期,還應依據農藥安全使用標準,節制在安全間隔期內施藥,免得農藥殘留超標,造成不良結果。

三、細菌生物農藥施用看看“天象”

細菌農藥是一種生物製劑農藥,殺蟲率高,不污染環境,不毒害人畜,不誘發害蟲產生抗藥性。但細菌性農藥的殺蟲作用與細菌數量和活性相關,在使用時對天氣、陽光等氣象條件要求很嚴格。要提高細菌生物農藥防效,使用時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溫度條件

細菌生物農藥噴施的適宜溫度在20℃~30℃,這是因為這類農藥的活性成分是蛋白質晶體和有生命的芽孢,低溫下,芽孢在害蟲體內繁殖速度極慢,蛋白質晶體也不易發生作用。試驗顯示,在25℃~30℃條件下施用細菌生物製劑農藥,藥效比在10℃~15℃時施用高1~2倍。

濕度條件

使用細菌生物製劑農藥,環境濕度越大藥效越高,尤其是施用粉狀生物製劑農藥,因為細菌的芽孢不耐乾燥的環境條件,所以,噴撒細菌粉劑宜在早晚有露水的時候進行,以利於菌劑較好地粘在基葉上,並促進芽孢繁殖,提高藥效。

陽光條件

陽光中紫外線對芽孢有殺傷作用,陽光直射30分鐘,芽孢死亡率達50%左右,照射1小時死亡率高達80%。此外,紫外線輻射對芽孢晶體也有變性降效作用。因此,最好在下午5時以後或陰天施用生物製劑農藥。

雨水條件

中到大雨會將噴灑在葉面的菌液沖刷掉,降低藥效,但如果在施藥5小時後下小雨,不但不會降低防效,反而有增效作用。

------------------------------------

更多農業熱點新聞,更實用的農業技術,更色彩的農人生活趣事盡在“農醫生資訊” 畢竟在哪個時期用藥防治效果最為顯然,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原則上是要節制害蟲的生活習慣,在最易殺損害蟲,並能有效地節制損害的階段進行。如防治粘蟲,在卵塊孵化頂峰期噴藥,雖對已孵化的幼蟲防治效果良好,但對後期孵化的幼蟲並不一定見效,而當幼蟲2—3齡頂峰時,噴施藥劑,一次防治即可解決蟲害問題。又如防治棉鈴蟲時,因為初孵幼蟲在不長的時間內就要鑽進蕾鈴內,若在幼蟲2—3齡頂峰時再用藥,則防治效果很差,而在卵塊孵化頂峰期用藥,其防治效果尤其顯然;水稻螟蟲、斜紋夜蛾也一樣。

防治害蟲時,通常應在幼蟲2-3齡頂峰期前用藥,有的應節制在卵塊孵化頂峰期後用藥,這時施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起因主要是:

一是幼齡害蟲在3齡前體壁都很薄,體壁上還長有很多的微毛,微毛著生部位的表皮很薄,藥劑就很容易透過這一層,而且這時蟲體小,食量較大,損害輕,活動領域小,抗藥(耐藥)力弱,所以判別防治害蟲的適期,應節制在2—3齡頂峰期前用藥,有的應節制在卵塊孵化頂峰期前後用藥,可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當害蟲達到4—6齡時,害蟲的食量、體壁的厚度均大大增長,其厚度可達1齡幼蟲的50—100倍,體壁上的微毛也沒有了,這樣藥劑就不易粘附在體壁上和透過體壁,達到害蟲的體內就比較艱巨,同時,害蟲的抗(耐)藥性也大幅度上升,從而大大影響了藥劑的殺蟲效果。

二是害蟲齡期增大後,蟲體內的脂肪量也增加了,具備積壓和分解許多農藥的作用。害蟲體內脂肪含量越高,這種作用就越顯然,抗(耐)藥性也就越強。

三是天敵敏感期:在害蟲天敵對藥劑反應比較敏感的時期內,應儘量少用藥或不用藥,以保護天敵,維持田間生態平衡。

四是感病生育期:對於病害來說,易感病的生育期都是藥劑防治的最佳適期。如苗期最易感染立枯病,可在播種前用殺菌劑拌種或在苗期噴霧防治;再如花期也是病害侵染的頂峰期,因此,應節制在開花期選用對路藥劑重點進行防治預防,節制病害的發生和蔓延。

五是雜草敏感期:施用除草劑通常應節制在雜草敏感期用藥。對於以種子滋生的雜草,幼芽期和幼苗期對除草劑較為敏感,因此,這一時期經常是除草劑用藥的適期。通常節制在播後苗前或雜草1—2葉期為好。當使用廣譜滅生性除草劑時,如克無蹤、草甘膦、農達等,應在雜草茂盛生長期較為敏感時用藥,除草效果顯然,並且持效期長。如果防除春季和夏季農田雜草時,應在雜草盛發初期噴施除草劑最好。

六是害鼠斷食期。從有效節制害鼠度來說,毒鉺的投放宜節制在鼠類斷食階段較好。多年實驗證實,春季滅鼠的效果最好,這是因為害鼠的冬貯食料耗盡,對毒鉺的攝食相應較多;同時春季滅鼠還能夠縮小基數,保護春播作物正常出苗和安全生長。

七是植物安全期。藥劑對植物的安全性是判別施藥適期的一個先決條件。在施用農藥時,要選擇作物對藥劑有較強抗藥性的時期噴施,免得引起作物藥害。

八是安全間隔期。農藥的施用時期,還應依據農藥安全使用標準,節制在安全間隔期內施藥,免得農藥殘留超標,造成不良結果。

三、細菌生物農藥施用看看“天象”

細菌農藥是一種生物製劑農藥,殺蟲率高,不污染環境,不毒害人畜,不誘發害蟲產生抗藥性。但細菌性農藥的殺蟲作用與細菌數量和活性相關,在使用時對天氣、陽光等氣象條件要求很嚴格。要提高細菌生物農藥防效,使用時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溫度條件

細菌生物農藥噴施的適宜溫度在20℃~30℃,這是因為這類農藥的活性成分是蛋白質晶體和有生命的芽孢,低溫下,芽孢在害蟲體內繁殖速度極慢,蛋白質晶體也不易發生作用。試驗顯示,在25℃~30℃條件下施用細菌生物製劑農藥,藥效比在10℃~15℃時施用高1~2倍。

濕度條件

使用細菌生物製劑農藥,環境濕度越大藥效越高,尤其是施用粉狀生物製劑農藥,因為細菌的芽孢不耐乾燥的環境條件,所以,噴撒細菌粉劑宜在早晚有露水的時候進行,以利於菌劑較好地粘在基葉上,並促進芽孢繁殖,提高藥效。

陽光條件

陽光中紫外線對芽孢有殺傷作用,陽光直射30分鐘,芽孢死亡率達50%左右,照射1小時死亡率高達80%。此外,紫外線輻射對芽孢晶體也有變性降效作用。因此,最好在下午5時以後或陰天施用生物製劑農藥。

雨水條件

中到大雨會將噴灑在葉面的菌液沖刷掉,降低藥效,但如果在施藥5小時後下小雨,不但不會降低防效,反而有增效作用。

------------------------------------

更多農業熱點新聞,更實用的農業技術,更色彩的農人生活趣事盡在“農醫生資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