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杜鵑花 邂逅花中西施 尋神秘的 番字天書

前言:

春天總是短暫的,

從3月底至十月中旬,

在這期間無意是北京一年四季最美的花季。

山區的野杏花、野桃花、梨花、杜鵑花, 爭先開放。

而山野之中的花期也是很講究的,

從低海拔地區開始逐漸向山頂遞增開放,

花期的時差能有10天半個月,

美麗總是短暫的。

山上的野花花期只有10天左右,

如果錯過了就只能明年再見咯!

活動地點:密雲黃梁根, 番字牌村, 白馬關長城

活動強度:輕徒步、

活動亮點:杜鵑花, 古長城, 番字天書, 古村落;

【7:30】惠新西街南口(地鐵十號線/五號線)

見【趁年輕去旅行】旗幟;

活動介紹:

杜鵑花:花中西施

別名:映山紅、山石榴、山躑躅、紅躑躅、金達萊 、山鵑、紅杜鵑、豔山紅、豔山花、清明花、格桑花(藏語)、金達萊(朝鮮語)、山石榴等。

中國十大名花之一。 在所有觀賞花木之中, 稱得上花、葉兼美, 地栽、盆栽皆宜, 用途最為廣泛的。 白居易贊曰:“閑折二枝持在手, 細看不似人間有,

花中此物是西施, 鞭蓉芍藥皆嫫母”。 在世界杜鵑花的自然分佈中, 種類之多、數量之巨, 沒有一個能與中國匹敵, 中國, 乃世界杜鵑花資源的寶庫!今江西、安徽、貴州以杜鵑為省花, 定為市花的城市多達七八個, 足見人們對杜鵑花的厚愛。 杜鵑花盛開之時, 恰值杜鵑鳥啼之時, 古人留下許多詩句和優美、動人的傳說, 並有以花為節的習俗。 杜鵑花多為灌木或小喬木, 因生態環境不同, 有各自的生活習性和形狀。 最小的植株只有幾釐米高, 呈墊狀, 貼地面生。 最大的高達數丈, 巍然挺立, 蔚為壯觀。

摘要

山中杜鵑花一簇簇, 一叢叢, 開成堆, 連成片, 宛如天外仙客, 飄然落於凡間。 她們衣袂翩翩, 淡妝濃抹, 遠絕煙火, 背離世俗, 與自然精靈為伍, 和山野溪流為伴, 把燦爛的生命絢爛到了極致。 這半坡的粉紅, 令人驚歎、流連。 群山綿延, 何以獨有此處開滿杜鵑?

據說, 很久以前的某年五月, 一老漢進山放羊, 偶然間見半山花色, 竟至發呆, 恍入仙境, 徘徊良久。 天色將晚, 才戀戀而去。 老漢不忍獨享美景,

第二天呼朋喚友, 結伴而至, 在漫山花下, 或獨坐, 或暢談, 甚而眠於花間。 如此月餘。 直至杜鵑花謝葉長, 和山色融為一體。 自此, 此處的杜鵑花逐漸被外人所知, 每年都會有山外人慕名而來。

番字石刻

番字牌村公路北側的一座長30米、高5米的小孤山向陽石面上,刻有33組文字,字形奇特,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其字的含義直到1987年才被破解,經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字研究所專家辨認和鑒定,石刻文字為梵文、蒙文、藏文三種文字,每一組文字的內容均為佛教的“六字真言”,即“唵、嘛、呢、叭、咪、吽”。又在東山坡發現,佛教的十相“自在圖”。這些文字雖然已年深日久,但字跡清晰,專家鑒定刻字時間為元朝,由此可見石刻群歷史悠久、有極高的文化價值。

白馬關遺址

在番字牌村村北,有一條大川,叫做野馬川,相傳楊六郎楊延昭的白龍馬就得於此處。

古時候,這條川的兩面高山上,怪石林立,樹木參天,雜草橫生,橫河水從川裡咆哮而出,直奔川外。不知什麼時候,川裡出現一匹野馬。這匹馬長得雪白耀眼,兇猛彪悍,時常出沒于山林,棲息于水中,見人就咬,著邊就踢,一聲嘶鳴,滿川回應,能使野獸寒心。一兩個人根本不敢從此處經過。許多人想除掉這個禍害,可始終沒能成功。一次,楊六郎打仗從此處路過,碰到了這匹馬正在橫河裡戲水玩耍。六郎一眼就認出這是寶馬良駒,就從岸上一躍,飛似地跨到了馬背上,抓住馬鬃,揮起馬鞭。這匹馬凶性發作,一聲長鳴躍出水面,飛馳而去。馬跑得越快,六郎越狠抽它,最後這匹馬順從地停了下來。從此,這匹馬就成了六郎的坐騎。因從水裡而得,就叫它“白龍馬”。

白龍馬跟隨六郎南征北戰,馳騁疆場,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北部遼國只要看到楊六郎的這匹馬和他的一杆槍,就會望風而逃。有一次,北遼又進犯中原,當時六郎正轉戰雁北,擔心遼兵又來進犯,便把這匹白龍馬留在了馮家峪北三十裡的關上。北遼兵到此一看,認出是楊六郎的白龍馬,便嚇得抱頭鼠竄,不打自退了。從此,傳出了楊六郎獨把“三關口”的傳奇故事。這個關口也因此被人們叫做“白馬關”。明朝萬曆年間修補長城,在此處又修建了一座城池,城門口上方一塊漢白玉石上,鐫刻著“白馬關”三個大字

番字石刻

番字牌村公路北側的一座長30米、高5米的小孤山向陽石面上,刻有33組文字,字形奇特,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其字的含義直到1987年才被破解,經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字研究所專家辨認和鑒定,石刻文字為梵文、蒙文、藏文三種文字,每一組文字的內容均為佛教的“六字真言”,即“唵、嘛、呢、叭、咪、吽”。又在東山坡發現,佛教的十相“自在圖”。這些文字雖然已年深日久,但字跡清晰,專家鑒定刻字時間為元朝,由此可見石刻群歷史悠久、有極高的文化價值。

白馬關遺址

在番字牌村村北,有一條大川,叫做野馬川,相傳楊六郎楊延昭的白龍馬就得於此處。

古時候,這條川的兩面高山上,怪石林立,樹木參天,雜草橫生,橫河水從川裡咆哮而出,直奔川外。不知什麼時候,川裡出現一匹野馬。這匹馬長得雪白耀眼,兇猛彪悍,時常出沒于山林,棲息于水中,見人就咬,著邊就踢,一聲嘶鳴,滿川回應,能使野獸寒心。一兩個人根本不敢從此處經過。許多人想除掉這個禍害,可始終沒能成功。一次,楊六郎打仗從此處路過,碰到了這匹馬正在橫河裡戲水玩耍。六郎一眼就認出這是寶馬良駒,就從岸上一躍,飛似地跨到了馬背上,抓住馬鬃,揮起馬鞭。這匹馬凶性發作,一聲長鳴躍出水面,飛馳而去。馬跑得越快,六郎越狠抽它,最後這匹馬順從地停了下來。從此,這匹馬就成了六郎的坐騎。因從水裡而得,就叫它“白龍馬”。

白龍馬跟隨六郎南征北戰,馳騁疆場,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北部遼國只要看到楊六郎的這匹馬和他的一杆槍,就會望風而逃。有一次,北遼又進犯中原,當時六郎正轉戰雁北,擔心遼兵又來進犯,便把這匹白龍馬留在了馮家峪北三十裡的關上。北遼兵到此一看,認出是楊六郎的白龍馬,便嚇得抱頭鼠竄,不打自退了。從此,傳出了楊六郎獨把“三關口”的傳奇故事。這個關口也因此被人們叫做“白馬關”。明朝萬曆年間修補長城,在此處又修建了一座城池,城門口上方一塊漢白玉石上,鐫刻著“白馬關”三個大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