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黃魚年育苗量20多億尾,年產16多萬噸

2015年9月大黃魚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由科技部批准建設, 這是國內唯一的水產類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 該實驗室的依託單位是福建福鼎海鷗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甯德市富發水產有限公司,

共建單位是廈門大學。 經過這一年的努力, 實驗室在4月18日舉行“2017年度學術委員會學術年會暨2016年度工作總結” 會議, 對實驗室開展的工作進行總結以及彙報接下來的工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浙江海洋大學校長吳常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所所長金顯仕、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院長包振民、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機所所長徐皓、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所白俊傑、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副院長柯才煥、上海海洋大學教授趙金良、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黃健、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副院長吳雄飛、福建農林大學研究院陳新華、大黃魚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廣研究員劉家富、福建福鼎海鷗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嫩弟、大黃魚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蘇永全以及福建省科技廳、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廈門大學、寧德市政府、福鼎市政府、寧德市科技局、甯德市海洋與漁業局、福鼎市相關部門等近100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大黃魚原居我國傳統的海洋“四大”主捕物件之手, 年捕撈量接近12萬噸, 經歷上世紀70年代初殲滅性圍捕, 野生大黃魚面臨資源枯竭的局面, 野生大黃魚價格更是高達上千元每斤。 從1985年開始, 國家開始大黃魚人工繁殖與養殖技術研究。 經過30幾年的發展, 2016年大黃魚產量達到16.55萬噸,

位居我國養殖海水魚首位。 福建省為大黃魚主要養殖區域, 年產量為14.6514噸, 約占全國的90%, 其中又以寧德為主養區, 約占全國的70%。

福建福鼎海鷗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嫩弟在致辭中表示:“作為全國大黃魚業界唯一的一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全國大黃魚戰略聯盟理事長單位, 2016年我公司的產值達到約15億元, 其中投入到實驗室的研發投入達到2400多萬元, 2017年預計將再次增加200萬元的研發投入, 用於實驗室的建設與研發。 2016年實驗室取得了許多成就, 這些研究成果均已在我公司的生產中得到很好的轉化。 同時, 我們公司培育的“富發1號”新品系苗種已選育至第5代, 並已著手開展了全基因組水準上的遺傳選育, 預計2018年將提交農業部進行新品種的審定。 目前我公司正積極打造富發子公司的科研優勢和科技創新主體, 力爭在2018年使富發公司能夠在新三板掛牌上市”。

對於實驗室取得的成就, 福鼎市政府代表表示熱烈的祝賀以及支援:“海鷗水產公司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建設我市首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是我市的一張新名片。 我市將在多方面支援大黃魚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與運行。 ”

甯德市政府代表也在會上對實驗室提出了幾個期待:“實驗室要做到‘四個代表’, 即代表本領域最高水準之一;代表最優秀的人才隊伍;代表最先進的“裝備”——實驗環境和平臺;代表最先進的學術管理和文化氛圍, 形成“開放、流動、合作、競爭”的局面,形成協同創新的環境。”

福建省科技廳代表對於實驗室的建設工作則提出了4點希望和要求:“加快整合現有科研基礎;注重人才培養;重視科研成果產出;營造積極進取的科研創新環境” 。

基於對海洋漁業產業的思考,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代表在會上表示,希望最終以千億產業為目標,構建我省以大黃魚為代表的全產業鏈生產體系,成為現代海洋漁業產業的前沿標杆。

作為全國海水魚養殖量最大的大黃魚,目前的產量已經突破16萬噸。有“大黃魚之父”之稱的劉家富做《大黃魚產業現狀與發展思路》時指出,大黃魚年育苗量20多億尾其實是有原因的。“如果按照常規,海水魚全長25mm,出苗量約2000尾/m^3。而經過創新後,現全長40mm的大黃魚苗達1萬尾/m^3甚至更高。這個創新點則與餌料、投喂技術、光照度和供氣量的調控以及水質淨化有關。以前400多家育苗量只有6-8億尾,預計2017年119家就能達到35.3億尾”。

此外,網箱養殖方面從規格、模式方面進行創新,促使大黃魚年產16多萬噸。“以前的10m^2左右的網箱,目前大多升級為數十、數百、數千m^2;深度也從原來的3-5m深入到7-8m,甚至有的達到12m。由於網箱規格的變化,水的流動性以及水質有了提升,魚的品質也更好。再通過幾個人一起合作養殖多口網箱,每口收魚30-50噸,有的也能突破100噸,這大大提高效率,降低了成本。在養殖模式上,主要以網箱為主,池塘、圍網、港叉網攔、灣外大網箱、室內迴圈水等養殖模式也呈現多樣化”。

“富發1號”新品系選育,G4代的體重、全長、體長均比普通大黃魚優異

王藝磊教授作《2016年度工作總結和2017年度計畫彙報》中介紹:“2016年2月4日分別催產G3代親魚以及原種親魚。2月6-7日,G3代親魚催產孵化出的G4代初孵仔魚8600萬尾,在第二擴繁車間經過48天室內培育,G4代苗種目前存池量約5200萬尾,育苗成活率約60%;而同日孵出的原種子一代,初孵仔魚2800萬尾。在親魚車間經48天室內培育,目前存池量約1200萬尾,育苗成活率約43%”。在3約27日,專家組分別對“富發1號”G4代和原種子一代分別隨機抽樣進行生物學測量。測定結果顯示:新品系G4代苗種平均體長26.2mm,平均全長36.5mm;大黃魚原種子一代平均體長22.7mm,平均全長31.3mm。這也表明了“富發1號”新品系與大黃魚原種子一代相比,表現出來的體型更加優良。

目前,實驗室也在開展大黃魚家系構建,計畫於2017年4月下旬採用人工授精和自然產卵方法各建立4-6個家系。

除了選育新品系,建立家系,實驗室也在完善基因組序列圖譜。徐鵬教授在《基於基因組資訊的大黃魚遺傳選育研究方案》中表示,將利用現有的已發佈的多個版本的大黃魚基因序列圖譜,重新進行基因組參考序列圖譜的整合繪製,盡可能剔除各個版本的基因組組裝錯誤,繪製高密度高精度遺傳連鎖圖譜,進行全基因組遺傳變異資訊的深度挖掘。預期能完成對不少於20尾代表性大黃魚個體的深度重測序,獲得不少於500萬個SNP多態性位點,繪製大黃魚種群的遺傳變異圖譜;開發大黃魚基因組育種晶片1個,包含高品質SNP位點數不少於20萬。

對於基因的研究,其實主要是為了對大黃魚的重要經濟性狀進行遺傳基礎解析。“應用遺傳學、組學與分子生物學和生理生化等方法,深入研究大黃魚外觀、產量、品質、抗性等性狀的遺傳基礎;挖掘性狀決定基因及調控元件,明確其對目標性狀的遺傳貢獻,解析其功能及調控網路,闡明品質等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發掘有育種利用價值的品質性狀優異等位基因,並應用於育種。”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所白俊傑研究員發表《大口黑鱸遺傳育種》

形成“開放、流動、合作、競爭”的局面,形成協同創新的環境。”

福建省科技廳代表對於實驗室的建設工作則提出了4點希望和要求:“加快整合現有科研基礎;注重人才培養;重視科研成果產出;營造積極進取的科研創新環境” 。

基於對海洋漁業產業的思考,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代表在會上表示,希望最終以千億產業為目標,構建我省以大黃魚為代表的全產業鏈生產體系,成為現代海洋漁業產業的前沿標杆。

作為全國海水魚養殖量最大的大黃魚,目前的產量已經突破16萬噸。有“大黃魚之父”之稱的劉家富做《大黃魚產業現狀與發展思路》時指出,大黃魚年育苗量20多億尾其實是有原因的。“如果按照常規,海水魚全長25mm,出苗量約2000尾/m^3。而經過創新後,現全長40mm的大黃魚苗達1萬尾/m^3甚至更高。這個創新點則與餌料、投喂技術、光照度和供氣量的調控以及水質淨化有關。以前400多家育苗量只有6-8億尾,預計2017年119家就能達到35.3億尾”。

此外,網箱養殖方面從規格、模式方面進行創新,促使大黃魚年產16多萬噸。“以前的10m^2左右的網箱,目前大多升級為數十、數百、數千m^2;深度也從原來的3-5m深入到7-8m,甚至有的達到12m。由於網箱規格的變化,水的流動性以及水質有了提升,魚的品質也更好。再通過幾個人一起合作養殖多口網箱,每口收魚30-50噸,有的也能突破100噸,這大大提高效率,降低了成本。在養殖模式上,主要以網箱為主,池塘、圍網、港叉網攔、灣外大網箱、室內迴圈水等養殖模式也呈現多樣化”。

“富發1號”新品系選育,G4代的體重、全長、體長均比普通大黃魚優異

王藝磊教授作《2016年度工作總結和2017年度計畫彙報》中介紹:“2016年2月4日分別催產G3代親魚以及原種親魚。2月6-7日,G3代親魚催產孵化出的G4代初孵仔魚8600萬尾,在第二擴繁車間經過48天室內培育,G4代苗種目前存池量約5200萬尾,育苗成活率約60%;而同日孵出的原種子一代,初孵仔魚2800萬尾。在親魚車間經48天室內培育,目前存池量約1200萬尾,育苗成活率約43%”。在3約27日,專家組分別對“富發1號”G4代和原種子一代分別隨機抽樣進行生物學測量。測定結果顯示:新品系G4代苗種平均體長26.2mm,平均全長36.5mm;大黃魚原種子一代平均體長22.7mm,平均全長31.3mm。這也表明了“富發1號”新品系與大黃魚原種子一代相比,表現出來的體型更加優良。

目前,實驗室也在開展大黃魚家系構建,計畫於2017年4月下旬採用人工授精和自然產卵方法各建立4-6個家系。

除了選育新品系,建立家系,實驗室也在完善基因組序列圖譜。徐鵬教授在《基於基因組資訊的大黃魚遺傳選育研究方案》中表示,將利用現有的已發佈的多個版本的大黃魚基因序列圖譜,重新進行基因組參考序列圖譜的整合繪製,盡可能剔除各個版本的基因組組裝錯誤,繪製高密度高精度遺傳連鎖圖譜,進行全基因組遺傳變異資訊的深度挖掘。預期能完成對不少於20尾代表性大黃魚個體的深度重測序,獲得不少於500萬個SNP多態性位點,繪製大黃魚種群的遺傳變異圖譜;開發大黃魚基因組育種晶片1個,包含高品質SNP位點數不少於20萬。

對於基因的研究,其實主要是為了對大黃魚的重要經濟性狀進行遺傳基礎解析。“應用遺傳學、組學與分子生物學和生理生化等方法,深入研究大黃魚外觀、產量、品質、抗性等性狀的遺傳基礎;挖掘性狀決定基因及調控元件,明確其對目標性狀的遺傳貢獻,解析其功能及調控網路,闡明品質等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發掘有育種利用價值的品質性狀優異等位基因,並應用於育種。”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所白俊傑研究員發表《大口黑鱸遺傳育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