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濟南有個百年胡琴鋪:歷經三代,老外都在網上訂!

杜文源是杜家手工胡琴的第三代傳人, 1915年開設的濟南“杜福莊胡琴鋪”到現在已經傳承了上百年。 在杜文源的記憶中, 他從小就是聞著木屑味長大的, 做胡琴幾十年, 這股味道他無比熟悉。

制一把胡琴

需要幾十道工序

陽光透過窗戶照在杜文源的工作臺上, 他正在胡琴鋪裡為一把新胡琴粘木頭底把兒。 杜福莊胡琴鋪不大, 一進門左邊就是一個大立櫃, 上面掛著一排做好的胡琴, 下面是曬著的蛇皮和一些材料, 緊挨著的就是杜文源的工作臺, 正對著窗戶, 光線好。

杜文源正在打磨胡琴筒。

做一把胡琴, 竹竿需要抹上蠟上火烤, 抹蠟是為了保護竹節不會被烤焦, 火烤的竹子稍軟, 就要一點點調直。 而竹節的部分, 因為面積比較小, 需要用酒精燈一點點烤.杜文源說:“酒精燈火苗小, 可烤的面積也小, 不會烤到竹節之外的地方, 同時火力沒有爐子那麼旺,

不會烤得過火。 ”

調完琴竿後的工序就是粘底把兒, 底把兒的木頭是用來綁弦的, 所以一定要結實。 為此, 杜文源家傳的手工胡琴技藝在底把兒的處理上有自己的技巧, 就是用魚鰾粘。 “魚鰾煮了之後再製成膠, 粘的會非常結實。 ”杜文源說。

粘好的琴竿要落眼兒, 琴筒要光滑, 都需要用矬子一點點地打磨, 杜文源的工作臺上滿是矬子打磨留下的痕跡。 之後就是蒙皮子, 將烏梢蛇皮裁成八邊形, 稱為“八陣圖”。 蛇皮用魚鰾粘上布, 曬乾之後在八個邊縫上八個小竹節, 正好對應著琴筒的八個邊。 再把處理好的蛇皮邊抹上魚鰾膠, 對準琴筒, 用線綁緊一個個小竹節, 插入木楔子把皮子扯緊, 膠幹了之後用火棍兒把邊上的小竹節燙下來就可以了。

杜文源一邊工作一遍說:“這只是做胡琴的幾道工序, 做一把胡琴需要幾十道工序, 複雜的很。 ”

100根竹竿裡

能用的只有兩三根

做胡琴不容易, 選竹竿也麻煩。 竹子是自然生長, 不一定符合做胡琴的標準。 “100根竹子裡能用的只有兩三根, 做胡琴竿的竹子, 四根竹節的比例最好是8:9:10:11, 這樣的胡琴是上品, 音質音色很好, 但很少有竹子能是這樣的, 只能挑差不多的, 還需要後期調直。 ”杜文源說。

竹子一般是南方的, 來到北方後, 由於水分蒸發, 竹節會變扁、變細。 “常常買竿的時候是上品, 回來就不是那樣了, 百分之七八十都變形。 ”

選擇蛇皮非常重要, 杜文源三代用的都是湖北的烏梢蛇皮, “這種蛇皮紋路清晰, 黑白分明, 做在胡琴上很好看,

同時這種蛇皮皮板好, 堅硬而有韌性, 是做胡琴的好材料。 ”

一張完整的蛇皮, 只能用蛇尾的部分, 因為那裡比較硬, 韌性強, 蛇頭等部分只能捨棄, 當成廢皮子。 杜文源說:“來了蛇皮, 要一張張的挑, 有些蛇在山裡磕碰了, 蛇皮上會有破損, 有一點破的地方, 這一段就不能用。 ”

蛇皮怕受潮, 還招蟲子, 為了好好保存, 必須用塑膠袋包好, 紮緊後隔絕空氣來保存。 “蛇皮受潮或破損, 就不能用了, 一張蛇皮的成本是600多元, 不能損壞。 ”杜文源說。

傳承非遺技藝

老外網上定胡琴

在杜文源的胡琴鋪裡, 桌子上擺著去年從國外回來的琴師來鋪子裡蒙皮子和配筒子的照片。 一位山東省京劇院的琴師, 出國之後, 因為國外沒有蒙皮子和配琴筒的技藝,

每年都要回國來找杜文源修琴, 順便問問有什麼好琴。

杜文源說:“這位老師去年回來就帶了十把京胡, 挨個讓我配上琴筒, 蒙好皮子, 因為手工粘底把兒知道分寸, 這麼多年的經驗, 一說我就知道要什麼樣的, 所以他每年都回國來找我。 ”國外有愛好胡琴的老外也會通過網上溝通向杜文源買胡琴。

現在杜文源家胡琴鋪的主顧很多都是老一輩兒愛好胡琴的人, 因為祖孫三代的好口碑和熟練技藝, 老主顧不少。 杜文源為宣傳自家胡琴手藝, 也為了擴大銷路, 還開了網站宣傳, 想把自己的胡琴手藝讓更多人知道。 “政府也很關心我們的手工胡琴非遺技藝, 有好多人看到報導後來找我買琴。 ”杜文源說, 他對這門手藝的未來發展很有信心。

編輯:小明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編輯:小明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