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安順發現66年前的農村“戶口名簿” 八旬收藏家一直當寶貝珍藏

66年前的“戶口調查登記表”

提到戶口名簿, 人們都不會感到陌生, 因為它與身份證一樣是我國公民的重要證件, 可說起66年前的戶口名簿,

見過的人就為之廖廖了。 家住安順城區黃果樹大街的杜登文老人就擁有一本特殊的農村“戶口名簿”。

今年81歲的杜登文老人是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安順市收藏家協會理事, 知名的外國錢幣收藏家。 昨日上午, 在家中客廳, 老人向記者展示了一本小16開大小並裝訂成冊的厚厚的“戶口調查登記表”。 該登記表封面是老人用鋼筆所寫的“解放初期戶口調查登記表”字樣。 打開登記表, 紙質陳舊, 呈現歲月浸染痕跡。 登記表用繁體字豎體表格印刷, 上面有“貴州省安順縣六區永靖鄉(鎮)貓硐行政村某組某戶”及“家庭成份”、“戶址”、“姓名”、“性別”、“年齡”、“民族”、“原籍”、“出身”、“宗教”、“文化程度”、“職業”等及“戶長或當事人”、“關係人稱謂”的填寫內容。

杜登文老人介紹, 這本“戶口調查登記表”是他多年前在老家西秀區七眼橋鎮貓硐村收藏到的, “這本‘戶口調查登記表’調查登記時間是在1951年7月17日至7月27日左右, 當時貓硐村還屬於安順縣六區永靖鄉。 ”

記者看到, 每頁“戶口調查登記表”登記一戶人家的姓名、人口等。 大多數人家成員較多。 在家庭成份一欄, 有“雇農”、“貧農”、“佃中農”、“中農”、“富裕中農”、“商販”等的劃分, 職業有“小販”、“趕馬”、“木匠”等的填寫。 當時“戶長”配偶基本沒自己的姓名, 只以戶長姓加自己的姓填寫, 如“滕陳氏”等, 可見舊時男女不平等的封建舊俗還存在于現實生活中。 另外, 在文化程度填寫欄上, 因村民大多數為文盲, 基本顯示為空白, 只有為數不多的幾人填上“讀二年”之類的字樣。

翻閱七八十頁的“戶口調查登記表”, 看著熟悉的“戶長”及“關係人”名, 杜登文老人感慨地說, 這些老鄉大多都已不在人世, 就算當時登記在冊年僅一歲的人, 算起來現在已經是年近古稀之人了。

“這本‘戶口調查登記表’對當時全貓硐村人口作了登記, 大約有七八十戶、四五百人, 而現在貓硐村有三百餘戶、一千三四百人, 數十年間戶數與人口翻了幾番。 現在我老家貓硐村人不再像從前過苦日子了, 家家戶戶有田地, 大多數人家住上新房, 衣食無憂, 村裡有文化的人多了起來, 出了許多大學生呢!”杜登文老人稱, 這本“戶口調查登記表”就是66年前的農村集體“戶口名簿”, 保存至今, 從一個村莊的側面可以反映出當時安順農村的人口結構、經濟狀況,

折射出當時農村的生產、生活等方方面面, 見證了安順農村的滄桑巨變, 所以他一直當寶貝珍藏著。

一位退休的張姓老公安稱, 解放初期的農村“戶口調查登記表”能保存至今, 彌足珍貴, 是研究早期安順農村人生產、生活及意識形態的珍貴資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