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俄媒稱中俄要造全世界最好寬體客機:性能超波音飛機10%

俄媒稱, 2017年5月, 研製寬體客機的中俄合資企業將在上海成立。 飛機應在七年後完成首飛, 10年後開始銷售。 飛機將在俄羅斯研發, 在中國生產。 目前, 項目預計耗資130至200億美元。 此前有報導稱, 俄羅斯正在為飛機製造35噸推力的PD-35發動機, 這至少需要10年時間。 因此, 第一批飛機將安裝通用電氣或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發動機。 這種未來客機在俄羅斯的代號為ShFDMS, 在中國為C929。 其性能將超過空中客車和波音飛機至少10%。

據俄羅斯紅星電視臺網站4月18日報導, “在中國生產”絕不意味著飛機將全部在中國製造。 俄羅斯計畫製造混合機翼、增升裝置和航電設備,

中國製造機身和尾翼。 所有部件將在上海郊區的飛機製造廠組裝。

報導稱, 關鍵問題是這種分工對俄羅斯航空工業有何好處。 俄聯合飛機製造公司總裁尤裡·斯柳薩里解釋說, 這麼做是因為飛機的主要銷售市場在中國:未來20年內需要幾百架這種飛機。

不過, 也有其他原因。 航空專家奧列格·潘捷列耶夫認為:“很顯然, 誰願意投資更多, 誰就能設定專案。 ”他指出, 雙方各自承擔最擅長的工作。 俄羅斯有雄厚的設計力量, 中國能打造強大的生產平臺。 此外, 中國不受制裁, 這意味著它能在國外自由購買一些部件和設備。

報導稱, 高科技領域的合作總是一個有利有弊的複雜過程。 其優勢在於資金由兩國共同承擔,

雙方各展所長, 不必一切從頭開始。 如今, 包括波音和空客在內的幾乎所有民用飛機都是採用這種方式研製的。

但也有缺點。 首先, 不同國家需要不同性能的客機, 這個問題需要長期談判。 已經確定的性能參數(280座、1.2萬公里航程)可以說是折中方案:俄羅斯的多數飛機用於中程航線(2500公里-6000公里), 而中國需要400座-500座的飛機。

其次, 共同研製飛機會產生專利權的問題。 俄羅斯航空網主編羅曼·古薩羅夫說:“有兩種權利分配方案。 一種是五五開, 這樣就會產生相互依賴。 另一種是都擁有全部專利權, 這意味著雙方可以獨立改造和生產這種飛機。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還不清楚。 ”

報導稱, 但最重要的問題在於,

PD-35發動機的專利權怎麼辦。 古薩羅夫認為:“俄羅斯未必會向中國轉讓技術。 全世界的飛機發動機製造商屈指可數, 沒有轉讓這些技術的規矩。 ”

值得一提的是, PD-35還將用在重型運輸機上, 這有助於降低製造成本。 (編譯/賀穎駿)

資料圖:在珠海航展上, 中俄雙方人員參觀將聯合研發的遠端寬體客機的模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