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時看的老電影《地道戰》,故事就發生在現在的雄安新區(二)

四季更迭, 又是一個春天。

春天的到來, 總是能帶給我們燦爛的陽光, 和煦的風以及一切美好的開始......

今日之《抗日烽火》, 神奇的地道戰也迎來了屬於她的春天, 地道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

編者按:

神奇的地道戰(二)

地道戰遺址

由能藏能走發展成能打

1941年, 敵人採取了集中軍事、政治、經濟、交通與特務為一體的“總力戰”, 推行“治安強化運動”, 向我根據地進行全面"蠶食"。 敵人頻繁的突擊, 不斷的"清剿", 殘暴的鎮壓群眾, 瘋狂的搜查村中的武器彈藥, 搶掠物資糧食, 破壞地道, 抓捕殺害幹部和民兵, 抓捕青壯年, 使鬥爭極度緊張起來。 我根據地廣大軍民根據冀中區黨委關於“廣泛地開展群眾性的遊擊戰爭, 武裝鬥爭和其他鬥爭相結合, 鞏固基本區, 突擊落後區, 縮小敵佔區”的方針, 與敵人展開激烈的反“蠶食”鬥爭。 地道也就更成為幹部、民兵和群眾同敵人鬥爭的重要依託陣地。

這個時期, 各地的地道和地洞不僅數量增加了, 規模增大了, 地道的構造改進了, 而且和地面上的戰鬥工事溝通起來, 與爆炸運動結合起來。 地面上從村外到村內利用樹林、土坡, 街壘、圍牆、房屋、碾盤等, 修成三層防禦工事。 在敵人必經的路上和地道附近埋下地雷。 地道與地面上的各戰鬥點相通。 地道內設置了防止敵人水攻、毒攻的通道卡口, 洞口附近增加射擊位置。 這樣, 就出現了地道鬥爭、地面戰鬥工事、爆炸運動三者互相配合的三位一體的鬥爭形式。 地道也就從能藏能走發展到能打的時期了。

神奇的地道戰

無處不在的地道出口

地道鬥爭發展中的曲折

事物總是在矛盾中前進的。 對地道鬥爭的認識, 也曾經是有分歧的。 有些幹部把地洞和地道看成是單純躲藏的保險洞, 敵人來了不敢打只是鑽;又有一些幹部認為鑽洞是消極的逃跑主義, 地道鬥爭是被動挨打的鬥爭, 不贊成或不積極支援挖地洞。 這些思想認識, 影響著地道的發展和地道鬥爭的開展。

1941年7月, 冀中軍區政委程子華帶領工作組到蠡縣、高陽、清苑等地區考察地道鬥爭的情況, 充分肯定了地道鬥爭的重大作用, 認為這是人民改造平原地形的一個偉大創舉, 是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有效地保存自己、打擊敵人的手段。 隨後, 冀中區黨委在黃敬書記的主持下召開會議, 研究了開展地道鬥爭的問題。 1942年1月17日, 冀中區黨委發出指示, 明確指出: 地道鬥爭在某些殘酷地區作為民兵進攻與防禦的依託陣地及群眾逃避敵人突然包圍, 是有真正作用的。 但必須與武裝鬥爭、爆炸運動等密切結合。 這就統一了各級領導幹部的認識, 加強了黨對地道鬥爭的領導, 增強了幹部群眾堅持地道鬥爭的信心。

同年3月和4月, 冀中軍區就地道鬥爭的性質、作用以及對地道構築的要求和戰術、技術等問題發出指示, 指出地道鬥爭是一個完全群眾性新的秘密性的地市交通戰, 用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和開展遊記戰爭的依託。 構築地道要由小到大, 由簡單到複雜。 地道要有幹線和支線, 深1.5米, 寬1米, 頂厚1米。 要廣泛動員群眾參戰, 要與爆炸、改造地形、伏擊戰等鬥爭相結合。 各村要密切配合, 利用地道對敵人造成反包圍。 要求各地成立軍政民交通指導委員會, 專門指導交通戰、改造地形和地道鬥爭。 至此, 冀中各地的地道, 在區黨委和軍區的統一領導下, 迅速向以作戰為主的地道發展。 一些群眾條件好、党的基礎強的村莊, 把地道、街壘、高房工事連成一個整體, 構成縱橫交叉三層火力網的戰鬥村,在“五一反掃蕩”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巾幗英雄殺敵本領強

最艱苦時期的地道

1942年5月1日開始,敵人糾集5萬餘兵力,對冀中進行了為時兩個月的大“掃蕩”。冀中抗日根據地變成了遊擊根據地。

“掃蕩”前各地區發展起來的地道和地洞,有的被敵人破壞,有的因為村莊被敵人佔據無法利用。基層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部隊高度分散,只能穿便衣隱蔽活動,地方工作人員完全轉入秘密狀態。鬥爭進入極為殘酷、極為困難的階段。6月下旬,冀中軍區發出指示,指出“當前的任務是堅持以武裝鬥爭為主,完成由根據地到遊擊根據地鬥爭形式與組織形式的轉變”,“要普遍發展秘密地洞,特別是發展幹部的、小型武裝以及群眾的小型地洞,要絕對保密,便於在情況緊急時隱蔽,熬過難關奪取最後勝利。”地道鬥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這時期的地道,是從挖小型秘密洞開始發展的。精幹的小型武裝隊伍進入敵人暫時佔領或控制的地區恢復開闢工作,首先是秘密發展“堡壘戶”,挖秘密地洞做為立腳點。然後依靠“堡壘戶”,依託地洞,晝伏夜出,恢復組織,發動群眾,破壞敵偽秩序,開展各項工作。隨著各種形式鬥爭的開展,形勢逐步好轉,秘密地洞不斷地發展起來。

1942年11月,冀中區黨委指示:“把大量發展起來的地洞,在不妨礙秘密的情況下,適當結合起來。現時掩護我之工作人員,將來廣泛開展地道鬥爭。”1943年2月,冀中區黨委在唐縣張各莊召開會議,討論對敵鬥爭問題,強調要堅持武裝鬥爭為主輔以其他鬥爭形式的方針。提出要大量發展秘密地洞,並把基礎好的村莊建成天、地、陰三通的戰鬥村(即高房工事搭天橋通過,地面各家院子互相挖通,地道與各家及各戰鬥點、戰鬥院想通)要大力開展地道戰,變敵佔區為遊擊根據地、隱蔽根據地或遊擊區。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在總結“五一反掃蕩”"的經驗時也指出:“善於利用地道戰,損失小收穫大。”1943年4月13日,冀中軍區指示:“當前冀中的鬥爭形勢‘清剿’與反‘清剿’的連續與發展”,“要普遍開展地道鬥爭,使之成為積極的戰鬥武器,而不是消極躲藏與單純堅壁的‘保險洞’。”在冀中區黨委、軍區的一系列指示下,各地的地洞和地道迅速地發展起來,到1943年底,許多地區又出現了能藏能走和能打的地道了。

(未完待續)

構成縱橫交叉三層火力網的戰鬥村,在“五一反掃蕩”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巾幗英雄殺敵本領強

最艱苦時期的地道

1942年5月1日開始,敵人糾集5萬餘兵力,對冀中進行了為時兩個月的大“掃蕩”。冀中抗日根據地變成了遊擊根據地。

“掃蕩”前各地區發展起來的地道和地洞,有的被敵人破壞,有的因為村莊被敵人佔據無法利用。基層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部隊高度分散,只能穿便衣隱蔽活動,地方工作人員完全轉入秘密狀態。鬥爭進入極為殘酷、極為困難的階段。6月下旬,冀中軍區發出指示,指出“當前的任務是堅持以武裝鬥爭為主,完成由根據地到遊擊根據地鬥爭形式與組織形式的轉變”,“要普遍發展秘密地洞,特別是發展幹部的、小型武裝以及群眾的小型地洞,要絕對保密,便於在情況緊急時隱蔽,熬過難關奪取最後勝利。”地道鬥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這時期的地道,是從挖小型秘密洞開始發展的。精幹的小型武裝隊伍進入敵人暫時佔領或控制的地區恢復開闢工作,首先是秘密發展“堡壘戶”,挖秘密地洞做為立腳點。然後依靠“堡壘戶”,依託地洞,晝伏夜出,恢復組織,發動群眾,破壞敵偽秩序,開展各項工作。隨著各種形式鬥爭的開展,形勢逐步好轉,秘密地洞不斷地發展起來。

1942年11月,冀中區黨委指示:“把大量發展起來的地洞,在不妨礙秘密的情況下,適當結合起來。現時掩護我之工作人員,將來廣泛開展地道鬥爭。”1943年2月,冀中區黨委在唐縣張各莊召開會議,討論對敵鬥爭問題,強調要堅持武裝鬥爭為主輔以其他鬥爭形式的方針。提出要大量發展秘密地洞,並把基礎好的村莊建成天、地、陰三通的戰鬥村(即高房工事搭天橋通過,地面各家院子互相挖通,地道與各家及各戰鬥點、戰鬥院想通)要大力開展地道戰,變敵佔區為遊擊根據地、隱蔽根據地或遊擊區。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在總結“五一反掃蕩”"的經驗時也指出:“善於利用地道戰,損失小收穫大。”1943年4月13日,冀中軍區指示:“當前冀中的鬥爭形勢‘清剿’與反‘清剿’的連續與發展”,“要普遍開展地道鬥爭,使之成為積極的戰鬥武器,而不是消極躲藏與單純堅壁的‘保險洞’。”在冀中區黨委、軍區的一系列指示下,各地的地洞和地道迅速地發展起來,到1943年底,許多地區又出現了能藏能走和能打的地道了。

(未完待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