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36家討薪供應商要與樂視“死磕到底” 專家稱樂視將熬不過今年

此次催款的供應商共36家, 均為全國各地負責樂視活動推廣的廣告公司及少量裝飾公司。

賈躍亭樂視樂視汽車

這是北京明媚的四月天,

可也許是樂視冷酷的寒冬。

在北京市朝陽區姚家園路105號院的樂視大廈門口, 討薪者張鐵福(化名)右手用力下垂緊貼身體右側, 弓著腰, 左手撥通了中紀委的電話:“我要舉報, 樂視保安打人了。 ”

4月12日下午5點30分, 在樂視大廈前廳, 保安雙手交叉置後, 橫排成行, 阻擋討薪供應商湧入。 半小時前, 因一位討薪者播放哀樂, 數十位樂視保安沖過去將他擰到門口, 在場20餘位討薪者圍過來, 雙方纏作一團, 場面失控。 張鐵福在這場衝突中, 腹部被保安踢了一腳, 右手受傷。

這個畢業不到兩年的年輕人, 被老闆叮囑“無論如何要拿回餘款100萬元”, 還未見到樂視任何一位負責人, 就無辜躺槍。

被保安、員工和討薪者圍住的南京供應商陳珺(化名)哭了起來, “現在想死的心都有了”。

法治週末記者在現場看到, 此次催款的供應商共36家, 均為全國各地負責樂視活動推廣的廣告公司及少量裝飾公司。 記者獲取的一份《樂視移動區域23家供應商集體催款函》顯示, 截至4月10日, 樂視未結款為4956萬元。

加上另外13家供應商欠款, 樂視此次應付款約為7200萬元。

這場旨在給樂視移動施壓的“靜坐”活動, 從4月10日開始, 直至12日下午發生衝突, 樂視方面尚未有負責人露面。

“這已經是我們第5次來北京催款, 每次樂視均有付款承諾, 每次都未全額或零兌現。 ”供應商杭東(化名)告訴法治週末記者。

法治週末記者分別于4月14日、4月17日聯繫到樂視公關部相關負責人詢問此事, 均未獲得對方回復。

“為什麼融了168億元, 樂視卻還付不起幾千萬元的活動費用?”產經觀察家劉步塵心裡打鼓。

或許, 這是樂視168億元融資的尷尬後遺症。 數位業內人士對法治週末記者分析, 在這起投資中, 樂視移動並未拿到融創中國孫宏斌的錢, 但“融創向樂視移動派駐一名監事”的公告,

卻讓公眾相信雙方或留下了一份“抽屜協議”。

共計約7200萬元餘款未追回

30歲出頭的杭東開了一家廣告公司, 從2015年開始承接樂視移動的活動推廣業務, 並與其簽下年度合作協定書。

自去年樂視被曝光財務危機後, 他和同行向樂視在全國的各分區催款。

2016年年底, 經過近4次洽談, 杭東收到100萬餘元, 還剩300萬元餘款。

2016年12月15日, 杭東和同行“抱團”前往北京樂視總部催款, 獲得一份樂視移動開具的付款計畫書。 2017年1月15日, 他們第二次抵達北京, 於春節前拿到20%未結款;次月15日, 樂視未按付款計畫書執行, 他們第三次來北京, 收到款項總額5%及下月口頭承諾15%份額;3月23日, 樂視再次違約, 他們第四次到北京, 拿到未結款的5%。

“現在很多分區都已撤了, 樂視總部是我們唯一的希望。 ”4月13日, 在北京市朝陽區朝陽公園橋下, 法治週末記者見到了杭東。 這已經是他第五次來北京了, 這一次他決定和樂視打一場持久戰, “每次均因承諾未兌現而來, 付款計畫書已成廢紙, 每次談判的結果都是只付未結款的5%, 這次一定要拿到全部餘款,否則公司快運營不下去了。”

和杭東一樣,決意和樂視“死磕到底”的還有分別來自浙江杭州、四川成都、安徽合肥、湖南長沙、廣東深圳、江蘇南京、湖北武漢的樂視供應商,共36家,催款合計約7200萬元。

“這些供應商裡,還有未收到過一分錢的,成都還有6家供應商甚至都沒有和樂視簽過任何合同。”杭東告訴法治週末記者。

訴訟路漫長無望

在杭東看來,這7200萬元或許只是其他供應商的零頭。

“上次我遇見一個討薪300萬美元的,旁邊還有一個200萬美元的,聽他們說還認識一家軟體供應商在催款1億美元。”杭東撣去手上的煙頭,看著遠處,說道,“即使數額再少,也是我們公司能否繼續運營的最後一根稻草。”

杭東和同行們考慮過對樂視提起訴訟,但因缺乏部分書面協定或舉證不足而作罷。最後,36家供應商推薦“手續齊全”的陳珺走上訴訟之路。

“這條路漫長無望,樂視的官司多得過分。”陳珺對法治週末記者說道,但她仍希望通過訴訟追回249萬元欠款。

法治週末記者通過“啟信寶”統計發現,與樂視有關的“合同糾紛”案件共78例,其中4例已執行,7例已判決,67例待開庭。

“樂視已判未執行的欠款總額有兩億餘元,7家加67家的欠款總額應該也有幾十億元了。”業內一位不願具名的律師告訴法治週末記者,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小額供應商逐一提起訴訟拿回欠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理論上也可以由36家供應商向樂視發起集體訴訟,關鍵問題在於,如果樂視沒錢,只能走破產,而其名下並無資產,受害者依然是供應商。”上述律師說道。

杭東對法治週末記者稱,樂視已於4月14日答應支付10%未結款,但截至4月17日下午5點,仍然有17家供應商未拿到款,且已有兩家供應商在收到樂視10%的付款後撤訴。

據法治週末記者瞭解,不少供應商由債轉股,希望借此盤活樂視後再收益,以彌補虧損。

例如,汕尾信利電子率先從“債主”變身“金主”,成為樂視致新第五大股東,持股占比2.3438%;仁寶電腦也“債轉股”成股東,對價7億元人民幣,占股2.15%。

“當樂視沒有辦法支撐現金流的時候,債主們只能希望將其盤活,否則債權人的利益將付之東流,債轉股是討薪者們無奈之下的一條自救之路。”產經觀察家洪仕斌對法治週末記者說。

但這次討薪的36家供應商並沒有充足的資本走上這條自救之路。

“本來就是小本經營,但樂視幾個月之內所有欠款都會逾期,欠款額成倍增加,直接導致我們的資金鏈斷裂,還怎麼債轉股?”陳珺對法治週末記者哭訴道。

樂視資金鏈危機比去年更嚴重

作為樂視的供應商,他們處於整個生態鏈條的底層,隨著樂視的整體波動而波動,一旦樂視欠薪,於他們而言或是生死難關。

2017年以來,樂視網及樂視致新等相關主體引入融創中國等投資者超過168億元戰略投資。但外援進入,並沒有緩解樂視的窘境。

根據4月10日樂視網公告,2017年第一季度,樂視網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同比變動-10%至15%。

同一天,樂視宣佈20億美元收購Vizio計畫告吹;同時出現換帥,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臨危受命,出任樂視移動CEO(代),原樂視移動總裁馮幸調往樂視運營商公司任董事長。

4天后,被樂視視為重磅砝碼的“電商節”也未能提振樂視業績漲幅。法治週末記者統計發現,2017年,樂視會員總銷售額同比下跌14.4億元,樂視超級電視總銷量同比減少16.3萬台,超級手機總銷量同比減少13.5萬部。

這些跡象,在劉步塵看來,意味著樂視危機繼續惡化。對於馮幸調崗之舉,劉步塵認為只是表像,“馮幸一定會離開樂視,目前只是作為緩兵之計換了崗位”。

“為什麼一百多個億的資金投進來了,幾千萬元的行銷推廣費用付不起呢?為什麼樂視的高管會看不到希望而頻頻走人?”劉步塵認為,“還是缺錢。”

他對法治週末記者分析,由於2017年整個互聯網品牌發展不景氣,加之樂視自身狀況劣於整個行業的平均狀況,如資金鏈問題、生態鏈問題、內部管理問題等,多層因素疊加,導致樂視目前的危機比去年更加嚴重,“或許樂視都不能熬過2017年”。

“雖然賈躍亭說引入168億元資金,但這筆資金的具體用途是什麼?花在哪兒了?給樂視帶來了什麼改變?我們到現在都沒看到。”劉步塵說道。

對於他的問題,杭東和陳珺也迷茫地搖了搖頭。在樂視大廈熬了一周後,盤纏耗盡,是走還是留,如今他們已經沒有了答案。

這次一定要拿到全部餘款,否則公司快運營不下去了。”

和杭東一樣,決意和樂視“死磕到底”的還有分別來自浙江杭州、四川成都、安徽合肥、湖南長沙、廣東深圳、江蘇南京、湖北武漢的樂視供應商,共36家,催款合計約7200萬元。

“這些供應商裡,還有未收到過一分錢的,成都還有6家供應商甚至都沒有和樂視簽過任何合同。”杭東告訴法治週末記者。

訴訟路漫長無望

在杭東看來,這7200萬元或許只是其他供應商的零頭。

“上次我遇見一個討薪300萬美元的,旁邊還有一個200萬美元的,聽他們說還認識一家軟體供應商在催款1億美元。”杭東撣去手上的煙頭,看著遠處,說道,“即使數額再少,也是我們公司能否繼續運營的最後一根稻草。”

杭東和同行們考慮過對樂視提起訴訟,但因缺乏部分書面協定或舉證不足而作罷。最後,36家供應商推薦“手續齊全”的陳珺走上訴訟之路。

“這條路漫長無望,樂視的官司多得過分。”陳珺對法治週末記者說道,但她仍希望通過訴訟追回249萬元欠款。

法治週末記者通過“啟信寶”統計發現,與樂視有關的“合同糾紛”案件共78例,其中4例已執行,7例已判決,67例待開庭。

“樂視已判未執行的欠款總額有兩億餘元,7家加67家的欠款總額應該也有幾十億元了。”業內一位不願具名的律師告訴法治週末記者,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小額供應商逐一提起訴訟拿回欠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理論上也可以由36家供應商向樂視發起集體訴訟,關鍵問題在於,如果樂視沒錢,只能走破產,而其名下並無資產,受害者依然是供應商。”上述律師說道。

杭東對法治週末記者稱,樂視已於4月14日答應支付10%未結款,但截至4月17日下午5點,仍然有17家供應商未拿到款,且已有兩家供應商在收到樂視10%的付款後撤訴。

據法治週末記者瞭解,不少供應商由債轉股,希望借此盤活樂視後再收益,以彌補虧損。

例如,汕尾信利電子率先從“債主”變身“金主”,成為樂視致新第五大股東,持股占比2.3438%;仁寶電腦也“債轉股”成股東,對價7億元人民幣,占股2.15%。

“當樂視沒有辦法支撐現金流的時候,債主們只能希望將其盤活,否則債權人的利益將付之東流,債轉股是討薪者們無奈之下的一條自救之路。”產經觀察家洪仕斌對法治週末記者說。

但這次討薪的36家供應商並沒有充足的資本走上這條自救之路。

“本來就是小本經營,但樂視幾個月之內所有欠款都會逾期,欠款額成倍增加,直接導致我們的資金鏈斷裂,還怎麼債轉股?”陳珺對法治週末記者哭訴道。

樂視資金鏈危機比去年更嚴重

作為樂視的供應商,他們處於整個生態鏈條的底層,隨著樂視的整體波動而波動,一旦樂視欠薪,於他們而言或是生死難關。

2017年以來,樂視網及樂視致新等相關主體引入融創中國等投資者超過168億元戰略投資。但外援進入,並沒有緩解樂視的窘境。

根據4月10日樂視網公告,2017年第一季度,樂視網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同比變動-10%至15%。

同一天,樂視宣佈20億美元收購Vizio計畫告吹;同時出現換帥,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臨危受命,出任樂視移動CEO(代),原樂視移動總裁馮幸調往樂視運營商公司任董事長。

4天后,被樂視視為重磅砝碼的“電商節”也未能提振樂視業績漲幅。法治週末記者統計發現,2017年,樂視會員總銷售額同比下跌14.4億元,樂視超級電視總銷量同比減少16.3萬台,超級手機總銷量同比減少13.5萬部。

這些跡象,在劉步塵看來,意味著樂視危機繼續惡化。對於馮幸調崗之舉,劉步塵認為只是表像,“馮幸一定會離開樂視,目前只是作為緩兵之計換了崗位”。

“為什麼一百多個億的資金投進來了,幾千萬元的行銷推廣費用付不起呢?為什麼樂視的高管會看不到希望而頻頻走人?”劉步塵認為,“還是缺錢。”

他對法治週末記者分析,由於2017年整個互聯網品牌發展不景氣,加之樂視自身狀況劣於整個行業的平均狀況,如資金鏈問題、生態鏈問題、內部管理問題等,多層因素疊加,導致樂視目前的危機比去年更加嚴重,“或許樂視都不能熬過2017年”。

“雖然賈躍亭說引入168億元資金,但這筆資金的具體用途是什麼?花在哪兒了?給樂視帶來了什麼改變?我們到現在都沒看到。”劉步塵說道。

對於他的問題,杭東和陳珺也迷茫地搖了搖頭。在樂視大廈熬了一周後,盤纏耗盡,是走還是留,如今他們已經沒有了答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